政治掛帥之下的大陸經貿政策

林金源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固然很不容易,「政治的還給政治,經濟的還給經濟」恐怕更難!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被一大堆政治考量牽著鼻子走,實在很難單純靠經濟學理加以評量。李登輝時代一方面努力推動「自由化、國際化」與「亞太營運中心」,另一方面卻又高掛「戒急用忍」的大旗。台灣的經濟在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相互矛盾的政策之下,所幸還有6%左右的成長。新任總統陳水扁就職之後,將對兩岸的經貿採行何種政策,不但備受企業界矚目,更將影響全台兩千三百萬人的福祉。

截至目前為止,新政府一方面似乎有意推動兩岸「三通」,漸為「戒急用忍」解套;一方面卻又有財經官員祭出「國家安全捐」的緊箍符咒。當兩岸即將先後進入WTO之際,我們仍然看不出新政府如何建構一套縝密、一致、卻又符合WTO精神的大陸經貿政策。從以下幾點經濟情勢來看,台灣擁有的選擇其實並不多。

第一,從1987年台幣大幅升值之後,傳統製造業功成身退,其重要性已經不如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此後工資日漸提高,勞動力又大幅轉入服務業,老闆遂感工人難求。高漲的環保意識以及土地相對稀少,尤其讓傳統產業的成本節節上升。兩岸門戶未開之前,台商前往東南亞投資設廠,尋找降低成本的生產方法。通往大陸之門敞開之後,同文同種的環境顯然更有利於投資,機靈的台商當然趨之若鶩。

第二,經歷早期資金缺乏、勞力過剩的階段,長期的經濟成長使台灣早就成為資本的輸出國。我們面臨的是資金太多,必須為資金找出路的問題。統計資料顯示:大陸市場是台灣對外投資的最大去處。這一點讓很多人不安,他們質疑台商為什麼不能「根留台灣」,把剩餘的資金投資在國內的相關產業?答案很簡單,因為(一)必須去大陸投資的廠商,顯然在台灣的生存空間已經受到擠壓,不得不去。如果政府硬把他們留下來,他們也不一定會把資金轉入台灣投資。(二)隔行如隔山,資金在部門之間移動比在國與國之間移動還要難。最成功的食品加工廠商,不見得就能經營高科技產業,與其把剩餘資金轉行做他不熟悉的行業,業者寧可遠赴大陸投資,擴大本業的生產規模。高清願統一企業試圖涉足電腦資訊產業,但是這項轉投資明顯失敗。相對之下他在大陸開設食品加工的工廠卻可以大展鴻圖。無怪乎張榮發、王永慶、高清願都反對「戒急用忍」。

第三,高科技產業(尤其是電腦資訊產業)將是台灣未來兩大經濟命脈之一。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的問題並非資金不足,而是人才不足。連戰在總統大選之前,曾主張放寬大陸高科技人才來台限制。基於政治上的考量,短期內此一主張大概無法形成政策。然而人才不足的這個瓶頸,如果足以影響資訊產業的發展時,政治的這扇門不久就會被經濟力量敲開。

第四,服務業(尤其是金融、保險、運輸、倉儲業)是台灣未來兩大經濟命脈的另外一支。當全球所有跨國公司都已前往大陸搶奪商機時,號稱亞太營運中心的台灣,卻仍然「戒急用忍」,禁止台商前往投資。但是根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像中國信託銀行這樣的大企業,早已前往北京、上海籌備開設分行業務。只等政策一旦鬆綁,他們就要率先搶奪那份巨大的商機。政府如果遲遲不肯開放,業者也可以海外公司轉投資的方式進行。真是戒不勝戒,管不勝管。

總括來看,經濟的力量逼著台灣必須以更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大陸。但是兩岸之間的敵意與不信任,卻使台灣猶抱琵琶半遮面,欲迎又拒。台灣的經濟優勢是否會在這些拖泥帶水、不幹不脆的政策之下,逐漸消失,著實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