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政權移轉對於美國地區安全角色的可能影響

胡祖慶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一、前 言

 西元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南斯拉夫舉行總統選舉。在第一輪投票中,咸信代表民主聯盟參選的柯斯杜尼查(Vojislav Kostunica)以過半得票率擊敗現任總統米洛謝維契(Slobodan Milosevic)。然而,後者一方面拒絕公佈結果,另方面宣稱必須舉行第二輪投票決定勝負。此舉不僅使得南斯拉夫舉國嘩然,同時引起美國及歐洲聯盟嚴重關切。經過兩個星期困獸之鬥,米洛謝維契於十月六日接受敗選事實。柯斯杜尼查宣佈勝選,隨即接任總統職務。

 對於柯斯杜尼查的當選,美國可說憂喜參半。米洛謝維契去職不僅為後冷戰時期東歐民主轉型畫下句點,同時為巴爾幹和平帶來一線曙光。然而,柯斯杜尼查曾經自命為「塞爾維亞的戴高樂」。他與米洛謝維契同樣反對蒙特尼哥羅獨立,同時拒絕恢復科索伏自治地位。即使有談判可能,柯氏也主張循「歐洲人的歐洲」原則妥擬解決方案。

 令美國人不安的是,前此歐洲各國對於波士尼亞及科索伏發生「種族清洗」慘劇束手無策,因而必須依賴美國介入。隨著「歐洲最後病灶」消失,歐洲是否會如法國所願加緊建立「歐洲自我防衛屬性」?美國在該地區扮演的安全角色是否可能受到影響?本文試圖從本世紀以來歷史背景、冷戰結束後南斯拉夫聯邦瓦解及美國維持和平重要性三方面進行評估。二、南斯拉夫成立以及與美國交往

 對於美國而言,南斯拉夫重要性必須等到東西冷戰開始,狄托「民族共產主義」論調對史達林構成挑戰方才逐漸突顯。之前,南國主要是對一次世界戰後的歐洲權力平衡產生影響。

 一九一八年,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與塞爾維亞同屬南斯拉夫民族的斯洛凡尼亞及克羅埃西亞戰時仍歸匈牙利所有,因此和塞國站在敵對陣營。其時同盟國戰事一再失利,匈牙利復嚴拒改組奧匈帝國要求,斯洛凡尼亞與克羅埃西亞轉而支持塞爾維亞。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斯洛凡尼亞、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代表於克國首府察格雷布(Zagreb)召開南斯拉夫民族會議,並於十二月一日宣告成立聯合王國。

 聯合王國成立不久,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便因為爭奪王國主導權發生嚴重爭執。一九二九年,聯合王國國王亞歷山大將國名易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國名首度登上國際舞台。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掌握德國政權,歐洲和平一夕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法國外交部長巴杜(Louis Barthou)試圖加強先前用以牽制德國的「小協約」(Petite-Entente)機制,因此邀請亞歷山大於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訪問馬賽。亞歷山大甫登岸便遭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組織「烏斯塔夏」(Oustachis)成員刺殺。巴杜同時遇難。

 馬賽事件使得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間循環仇殺無可避免。歐戰爆發後,克羅埃西亞成為德國衛星國。塞爾維亞則遭到德國佔領。克羅埃西亞趁機對塞爾維亞人民大舉迫害。設在傑森諾瓦克(Jasenovac)集中營規模號稱全歐第三。七十萬塞爾維亞人民在此喪生。塞爾維亞人則透過行刺等可能方式進行報復。鑒於雙方仇怨已深,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提議解散南斯拉夫。這是美國首次插手南國事務。

 雖然美國有此提議,但是因為狄托僅靠少數英俄顧問便逐走南斯拉夫境內德軍,所以南國前途仍由狄托主導。美國提議未獲接受。狄托將南斯拉夫改組為聯邦。除了繼續納入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之外,狄托並且以鐵腕制止雙方再次發生衝突。

 與此同時,狄托積極向保加利亞與阿爾巴尼亞擴張勢力,試圖組成「巴爾幹聯邦」。此舉導致他與史達林反目。一九四八年七月,蘇聯將南斯拉夫逐出共產情報局。其時東西冷戰情勢逐漸升高,美國基於「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原則給予狄托政治經濟援助。南斯拉夫也才得以在蘇聯集團環伺下採行民族共產主義與不結盟主張。

 一九七○年代,美蘇和解小有成就。對於美國而言,南斯拉夫重要性漸不如前。一九八○年五月十五日狄托逝世。美國與南斯拉夫外交關係更形冷淡。這種情形要到冷戰結束,南斯拉夫走向分裂才再有所改變。三、美國對於南斯拉夫分裂所持態度

 一九八七年,米洛謝維契出任塞爾維亞共黨總書記。米氏公開反對著眼於分子邦和平相處的一九七四年憲法,並且提出建構大塞爾維亞主張。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塞爾維亞議會在米氏建請下通過憲法修正案,授權政府直接管理科索伏自治省司法、社會與財政事務。這是塞爾維亞在一九四六年後首次在科省行使完整行政權。

 一葉知秋。米氏對科索伏所採行動立即引起其他加盟共和國恐慌。在一九九○至一九九一年間,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包括斯洛凡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及馬其頓相繼宣告獨立。最初西方國家對於南斯拉夫分裂有兩派意見。美國與法國傾向維繫聯邦體制。德國及奧地利則支持斯洛凡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獨立。

 鑒於南斯拉夫內戰情勢升高,歐洲共同體一方面宣佈對南國實施經濟制裁,另方面則成立巴丹特委員會評估承認新宣佈獨立國家問題。在該委員會建請西方國家承認同時,德國搶先承認斯克兩國獨立,迫使歐盟會員國及美國跟進。對此美法兩國極表不滿,曾有「下不為例」表示。

 受到聯合國與歐盟制裁的南斯拉夫(如今僅餘塞爾維亞及蒙特尼哥羅兩個加盟共和國)也曾考慮採取適當舉措化解國際壓力。一九九二年七月二日,南斯拉夫聯邦國會選舉長期定居美國的帕理其(Milan Panic)出任聯邦總理。帕氏隨即前往科索伏會晤當地阿裔領袖魯戈瓦(Ibrahim Rugova),承諾取消軍警鎮壓與歧視待遇。然而受到塞爾維亞反對,帕理其承諾未能兌現。四、美國對於維持地區和平的重要性

 在南斯拉夫局勢惡化之前,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多次主張建立「歐洲自主防衛屬性」(European defense identity)。德法兩國率先簽署「拉˙羅謝爾協定」,籌組歐洲軍官團。而在一九九二年二月七日締結的馬斯垂克條約當中,共同外交及防衛政策被賦予高度重要性。

 然而,隨著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及科索伏陷入漫天烽火,歐洲國家開始體認到自身防衛力量的局限性。歐洲需要美國循由聯合國及北約組織提供集體安全保障。

 在馬其頓方面,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塞爾維亞舉行總統及國會選舉。塞國各主要政黨多主張出兵馬其頓,一舉解決馬其頓與科索伏問題。十二月一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國主導下通過第七九五號決議。維和部隊依照該決議開往馬其頓。塞爾維亞打消入侵馬其頓計畫。

 次就波士尼亞而言,一九九二年二月底波國應歐盟巴丹特委員會要求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受到境內塞爾維亞裔居民杯葛,投票率僅百分之六十三點四。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點四贊成獨立。職是之故,歐盟與美國於同年四月七日承認波士尼亞獨立。然而波國境內塞裔族群隨即宣佈脫離波士尼亞獨立,成立波塞共和國。

 在南斯拉夫協助下,波塞共和國迅速佔領波士尼亞百分之七十領土。兩百萬人流離失所,甚至遭受種族清洗迫害。雖然聯合國維和部隊將若干城市畫定為安全區收容回教難民,但是部隊官兵及難民經常成為塞裔民兵攻擊目標,頗有傷亡。做為維和部隊指揮官的法國將領莫里昂備受指責。法國著名國際政治學者哈斯勒(Pierre Hassner)則在《世界報》撰文諷刺所謂安全區應更名為「非安全區」。

 面對指責與「開火,否則撤兵」(On tire, ou on se retire.)輿情要求,曾經親自前往波國首府薩拉耶弗視察的法國總統密特朗辯護說以南斯拉夫地形及戰力而言,動武需要調動三十萬部隊,非歐盟會員國所能負擔。然則一旦美國下定決心,一九九七年初交戰各方隨即簽署達頓協定。波國戰火平息。嗣後科索伏問題得到暫時性解決,美國干預同樣居於關鍵地位。五、結

 語

 綜前所述,美國在南斯拉夫及巴爾幹地區扮演的安全角色今後可能受到兩項因素影響發生變化。首先,東歐從非美國重大利益所在,美國介入此一地區首重受難人民痛苦緩解。相關領土及主權問題是否得到公平解決尚屬次要。波士尼亞「分區治理」(cantonisation)現狀即為明顯例證。倘使此說為真,在南國變天,柯斯杜尼查總統強調與西方國家改善關係之後,美國或將逐漸減少對於這個地區的干預。

 其次相對於美國而言,德法等國對於南斯拉夫關切程度始終不墜。只要該地區國際情勢持續朝向穩定發展,歐盟或可適時取代美國當前扮演的安全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