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反獨促統」運動大串聯

兼論中共對台政策的機制
李哲夫
(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


不統不獨 不戰不和

 從今年八月底在柏林召開「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到即將於十一月底在美國華府召開「全球華人反獨促統大會」,都有包括兩岸四地和世界各洲華人反對台灣獨立,促進中國早日和平統一的幾百熱心人士,匯聚一堂,表達他們熱望祖國振興的心聲。

 為什麼這新一波的愛國運動會在海外風起雲湧地展開來?今年三月台灣大選的結果,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在台灣島內變成執政當局,當然是引起海內外疑慮的一個近因。並且在北京對台灣新領導人說要「聽其言、觀其行」的這近五個月來,不僅未能看到台灣的新執政回歸到「一中」的原則,以舒緩李登輝「兩國論」以來兩岸的緊張僵局;反而看到阿扁在「全民政府」的口號下,讓他的執政班底更加深「去中國化」。

 最近的例子表現在,連委曲求全自稱是「中華民國的中國人」的唐飛都不能與扁政權共存。還有,同樣拿「民主、自由與繁榮」的招牌來推遲統一談判至三十到五十年的李遠哲,也因為他自稱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和呼籲台灣當局回到九二年「一中」共識的基礎,都要遭到扁班底的白眼,暗傷李作為「跨黨派小組」召集人的權威。

 本來,從阿扁上台以來,不少有心人士都曾善意地寄望他,在競選期間自許可當台灣的「尼克森」,能夠把台海的危機轉變為契機,使兩岸展現良性的互動。現在看來,這個機會不大。當越來越多的台灣「立法委員」前往大陸訪問,阿扁竟然對外國記者說:「我們缺乏危機意識,分不清敵我。這讓我很擔心 。」在預設北京為敵人的前提下,那來和平協商的可能!

 這也就驗證了多年來,一個指出北京對台政策的誤區的觀點,認為北京和平統一政策「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是盲目的。任何在台灣意圖在其「中央政府」執牛耳的政治菁英,都不會「自取消亡」而接受談判。過去是這樣,現在這樣,將來也會這樣。過去的「反共」,今天的「去中國化」都是為了維護政權既得利益,人為創造合理化的思想和言論的法西斯。從李登輝主政十二年到今天,與「中國」劃清界線,已然在台灣島內樹立其「政治正確性」。縱或阿扁在夜深人靜時,會懷疑台獨是條死胡同,和平談判才是出路,天亮在人面前也只能在不統不獨之間打太極拳。

世務沒有完全保持現狀的

 如果不統不獨就能「保持現狀」,海內外反獨促統的愛國同胞,也沒什麼需要特別著急的。不幸的是,世務沒有能完全保持現狀的,總是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的,關鍵是變化的方向導致什麼樣的未來。如果接受錢其琛所提「一國兩制是保持現狀最好的保證」,那是在台灣人民生活方式不受影響的保證,但台灣現行的政治體制及其運作總得做必要的調整嘛。如果台灣當局不願意接受「一中」原則,無限期拖延政治協商,則在台灣島內「去中國化」的趨炎下,將使兩岸的對立滑向對決的後果,兩岸中國人再次付出無比的代價。

 海外華人在慶幸九七年香港回歸,九九年澳門恢復主權之後,盼望中國的完全統一,不至於剩下的台灣問題,導致中國人之間災難性的對決。又看到台灣島內「反獨促統」的聲音,在日益興起的「去中國化」的氛圍下,受到無比的壓抑。因此,認識到有必要讓海內外「反獨促統」的聲音,相互共鳴,團結成為全球華人的主流主張,不再片面懼怕受到反對者的迫害。

 反過來評估一下北京對於「和平統一」大業的推展,也沒有完全令人滿意的成效,曾經被列舉為八○年代三大任務之一的和平統一事業,二十年來總是徘徊於大政方針最高層次,而在落實政策措施的投入相對屬於低檔次的矛盾之間。大陸對台機構,不僅沒有決策權威,往往也不具功能權威。對台辦和其他涉台研究或工作人員,多半扮演的是中間人角色;應不應該或能不能辦什麼事,決定權常常不在這些人員的手上。這種權力過份集中的現象在大陸可能不是例外,但在涉台工作上,就如將在前鋒,不能指揮作戰,當機立斷。

 這種極為被動的應戰方式,往往使兩岸間的小事不決,引發大事,大事引發大動作。而在偶發的大動作之間,沒有日常持續運作的藍圖。可以這麼說,如果大陸涉台機構和人員,沒有在政治層次和辦事風格上重新定位改革,即使單位和人員繼續擴張編製,也只不過是許多官僚機構之一,無法在對台工作上突破創新。

「一個中國的未來」

 下面舉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北京高層再三地說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包括台灣當局所關心的問題。甚至國號、國旗和國歌都可列為協商的議題。也許眾多在大陸研究台灣問題的學者專家,仍在猜測這樣的說法,在上層有多少共識,或者在「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的範圍仍有不確定感。所以,許多學者的文章,僅就原文重複提出。而在陳水扁提出「未來的一個中國」時,沒人能直接反駁說我們堅持要談並且能談的是「一個中國的未來」。

 目前北京對於阿扁對一個中國原則仍持搖擺態度,採取一種「冷處理」的反應,在消極面來說也許是正確的。但在積極面上,爭取現在在野的台灣政治菁英,但仍有雄心在四年後,奪取台灣的「中央」領導權,對這些人的吸引力也顯然不會太大。因為據一般的理解,「一國兩制」之下,台灣的「中央政府」戲台就給拆了,還那來「總統」可當呢?

 如果大陸學者專家能夠充滿自信地把「一中」原則展開來說成兩岸談判是關於「一個中國的未來」,則可以告訴台方的政治菁英,鄧小平所說:「我不吃掉你,你不吃掉我」指的是當代的既得利益。「和平統一」就是不要流血革命,你不革我的命,我不革你的命。借鑒香港和澳門的前例,任何協議達成都會有一個時間的窗口,而不是隔夜實踐。當然,香港和澳門都有它們歷史賦予的時間表,但是,台灣問題的解決是可以兩岸協商而決定。這就是為什麼北京至今說統一沒有時間表。單方面提出就變成一種脅迫性的最後通牒。

 兩岸談判「一個中國的未來」是否也意味著對於中國大陸當今的體制有所批判呢?正就是這個問題使得大陸學者專家遲疑不前。如果中國大陸除了忙於經濟建設之外,也在探求法治、民主如何日臻完善,完全可以包容像李遠哲的要求,一個中國的未來是民主、自由與繁榮。為了下一代子子孫孫兩岸的中國人,盡快坐下來協商。而不是等待三十、五十年後再說。

願做和平統一的啦啦隊

 毋庸諱言的,台灣問題仍有國際反華勢力的干預,使得問題的解決更加複雜化。但中國智慧有言:「人必自侮而人侮之。」外國勢力雖然是重要因素,但不能說是主要因素。近年來,北京在國際上的作為和成就,海外有目共賞。是百多年來,代表中國的政府,在國際上越來越有體面的表現。

 從各種跡象看來,美國通過對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大陸與台灣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等,兩岸關係的國際障礙,在可見的將來,會逐漸消除。留下來的問題是,台灣當局如何逐漸調適其對國際化的依賴度,尤其是以美國作保護傘的對抗中國大陸的心態。而中國大陸對統一問題也將逐漸削弱其外國勢力干預而難能解決台灣問題的藉口,必須增強對海峽對岸的工作力度,完成中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

 全球華僑華人為祖國的完全統一,自願做啦啦隊,當然是期望中華民族在廿一世紀振興的實現。可也是想在這新世紀的亞太和平,世界政經新秩序的展望做出一點棉薄的貢獻。□《海峽評論》2000年11月號 第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