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一中」,實行三通,續建核四
林金源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承認「一中」,實行三通,續建核四
林金源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股市加權指數從大選前近萬點一路下滑,直到十月十九日已經跌成五千零七十九點,跌幅不但為同一期間全球罕見,甚至遠超過亞洲金融風暴時台股的跌幅。起初民眾都覺得台灣經濟的基本面並不差,股價下跌只是短暫的脫序演出。然而隨著股價持續五個月的重創,大家已經開始對經濟基本面產生懷疑。本土性金融風暴是否將要來臨?傳統產業還沒救起,高科技產業是否已準備出走?五十年來胼手胝足辛苦建立的台灣經濟,下一步往那裡走?
新政府顯然已體會到這波經濟危機的嚴重性,繼國安基金護盤、推出一○二項經建計畫、推出全球運籌中心計畫、更換財政部長及行政院副院長之後,十月十四日「財經小組擴大會議」的主導層級更提升到總統府。這個眾所矚目的會議雖然列舉了五大保證、八大結論,但卻都是救急的短期措施(如銀行營業稅率降為零),或只是不具體的承諾(如不缺水、不缺電)。對於問題真正的關鍵,反倒避而不談,實在令人遺憾。
股市表現固然受國際油價、中東情勢以及歐、美經濟狀況影響。但是排除這些外在因素之後,台灣經濟本身仍然存有隱憂。這份隱憂源自民眾(和外資)對前景不明確、沒信心。前景不明確的原因則來自三方面:第一,兩岸關係膠著不前,扁政府以拖待變,把民心和商機都拖到谷底。第二,新政府的財經政策缺乏通盤一致的方向,執行政策的能力也受到懷疑。第三,憲政體制混亂,中樞無主。少數政府說了不算,誰說了算?民眾也不知道。解決當前台灣經濟問題自然應該對症下藥,針對上述三點改進,才是治本之道。下文僅就第一、第二點提出討論。
回顧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五○年代從戰亂殘破以及惡性通貨膨脹中重建起農業,六○年代發展進口替代工業,七○、八○年代推動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成長。在這段成功的經驗當中,勤勉的人民、明確得宜的政府政策固然都有貢獻,但是台美間緊密的關係更扮演重要的一環。美援物資、軍事協防、鼓勵(容忍)台灣對美的大量出超都是例證。因此,八○年代以前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大陸互無瓜葛。兩岸各走各的路,台灣經濟反倒受美國的影響較大。
九○年代之後,中美台三角關係向北京傾斜、兩岸民間往來越加密切、大陸改革開放腳步加快、台灣經濟的比較利益出現變化,兩岸經貿的緊密結合已經在所難免。面對同文同種的龐大市場、便宜的土地與勞工,台灣應該努力的是提升自己現有的優勢(如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營運資金),以合則兩利的心態,把大陸當作發展的腹地,開啟台灣經濟的另一個新頁。可惜李登輝、陳水扁的台獨本質,強以政治的門牆阻擋經濟利益的洪流,讓台灣經濟付出慘痛的代價。任何有識之士都知道,台灣目前的經濟危機和兩岸關係惡化有關,討論台灣今後的經濟發展更不能不談兩岸的經貿政策。
當政治上的敵意轉嫁到經貿事務時,經濟上的理性與邏輯必然遭受扭曲。譬如,許多人擔心對大陸經貿依存度過高,有礙台灣的獨立自主。但是客觀的數字顯示,目前我們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根本和六、七十年代對美國的經貿依存度無法相比。今天擔心台灣經濟不能獨立自主於大陸之外者,似乎從未擔心我們對美國的依賴太深。再如,自由化、國際化早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主流意見。與此同時,政府又以「戒急用忍」政策面對可能是下一世紀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這兩套邏輯的衝突,注定「亞太營運中心」也好「全球運籌中心」也罷,都只是空話。又譬如,經建會主委陳博志以「有人在外面勾引兒子」形容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奇怪的是,政府拚命把兒子推往中南美(經援外交)、東南亞(南向政策)卻又是什麼道理?美、日這些富人更有許多兒子散居全球各地,卻從沒聽他們抱怨有人勾引他們的兒子。(他們的兒子應該更值得勾引吧?)
新政府不但沒有處理好兩岸關係,處理國內重大財經政策也是拖泥帶水、前後矛盾。陳總統選前的福利政策洋洋灑灑,十分可觀。當家做主之後,才發現窒礙難行,不是取消就是延後兌現。但是這段折衝的過程就已造成嚴重的不確定感,對經濟斫傷很大。核四是興是廢一直拖延未決則是另一重大敗筆。缺不缺電已經不是首要問題,政府做決策、執行決策的能力以及政策缺乏連續性才是民眾不安的重點。民進黨反核立場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反核不一定要反已經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核四。而是應該反核一核二和「核五」,並且致力開發代替能源。
解決台灣經濟問題之道固然千頭萬緒,但是下列三帖藥既治標又治本,那就是:承認「一中」、實行三通、續建核四﹝廢核一核二﹞。只怕新政府必須被逼急了才肯服藥,所以台灣經濟還得再相忍為國一陣子。□《海峽評論》2000年11月號 第119期
社論
國際視窗
中美關係
台灣光復
李文和案
李光耀訪台
兩岸關係
診斷扁政府
文字與文化
諍社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