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須有「一國一字」

從繁體字、簡體字、正體字、簡化字談起
李壽林
(大學教師)


 八月廿五日,《中國時報》出現了一則不很顯眼的新聞:「教育部要將中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新聞大要是:「回應台北市長馬英九的建議,教育部長曾志朗二十四日表示,將通函各級學校各文教機構,為中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曾志朗認同馬英九的建議並表示,現在台灣地區使用的中文,幾千年來一直都這麼用,怎可說是『繁』體字,繁體字是相對於中共推行的簡體字而來的名稱,目前電腦軟體上也多稱『繁體字』,也是大陸搞出來的,應該正名為『正』體字。……曾志朗表示,教育部將透過教育行政系統,向學校、出版社、電腦軟體、大眾傳播媒體等推廣『正體字』的名稱。」

 這是一則小新聞,背後卻隱含著一些大問題。

 我們說大陸推行「簡體字」,大陸說我們台灣使用「繁體字」,就這兩句話來說,恐怕都有問題。以第二句話言,台灣多少文字學者早就不斷在提倡、或努力「正名」,台灣使用的文字,絕不是什麼「繁體字」,而應該稱之為「正體字」才對。於今台北市長馬英九也如此認同、如此熱心提倡,這倒令人頗感意外。至於我們在台灣稱呼大陸使用的文字為「簡體字」,則恐怕大陸同胞也不會同意。現在的問題是,大陸並不認同台灣使用傳統標準「繁體字」且名之為「正體字」;而台灣一般人士也不知大陸使用的漢字不叫「簡體字」,而應該名之為「簡化字」。

 「簡體字」三個字容易給人因陋就簡、隨隨便便、不夠正式等等不良的感覺,且往往與錯別字被混為一談,難登大雅之堂,自然深深為大陸語言文字工作者所忌諱,所以他們避談「簡體字」,反而賦予此「簡體字」以規範化的、正式的、甚至是典雅的意涵;唯其是通過認真的檢討與研究之後再正式立法使用,舉凡筆劃筆順,皆有定式,倒也是一筆不苟的,所以大陸稱呼此一規範化的「簡體字」為「簡化字」,以免難登大雅,確是用心良苦。

 我中國自晚清以來,列強交侵,浸至民族自尊自信心喪失殆盡,傳統美好的文字、文學與文化,便成為替罪羔羊,不說也罷;於是多少五四時代人物,基於愛國熱情,也自以為是對症下藥,他們便把中國落後的原因,歸罪於漢字的不科學,而有中國文字拉丁拼音化的革命構想。這一「文字革命」的構想,中共完全的繼承了。今天大陸的語言文字工作者,都說「簡體字」或「簡化字」易懂易學易寫,「繁體字」很難學、很難記、很難寫,由於大陸長期教育未臻普及,為便廣大人民學習與書寫,因此不得不使用「易懂易學」的「簡體字」,以此理由為今天大陸規範化的「簡化字」找到合理化的理由。其然哉?豈其然哉?其實大陸原始推動使用「簡體字」的用意,不過是漢字拉丁拼音化的過渡而已的,「簡體字」不過是暫時的工具或手段而已的,所謂得魚忘筌,一朝漢字拉丁化,「繁體字」也好,「簡體字」也好,統統要走出歷史舞台的。

 但是,莫說漢字永遠不可能拉丁拼音化,即使只是要不斷的、逐步的將漢字予以簡化,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大陸以強力的人為方式,配合政令,成功的推行了第一批的「簡化字」,就是今天絕大部分的台灣港澳及海外華人看來看去怎麼也不大容易看得懂的「簡體字」,但大陸不會以此為滿足的,他們原本還要繼續不斷的「二簡」乃甚至「三簡」「四五六簡」下去,以迄於完全拉丁化的;大陸曾經一廂情願的以為拼音文字比較科學合理,以為西方國家還有蘇聯皆使用拼音文字,便以為中國自也不能例外,以今日觀之,得無「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效乞兒」之譏乎?與「愛國」或「科學」正好形成反諷的。所以如此,此中固然有毛主席提出的中國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的指示在,因而沒有人敢違背或懷疑,但是,毛澤東早年在答覆現年八十一歲的俄羅斯科學院士、俄中友協名譽主席齊赫文斯基如何看待漢字改革,是否應該把漢字拉丁字母化之問時說,他本人「不贊成把漢字拉丁字母化,因為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和中國文化的巨大財富,如果把漢字轉變為拉丁字母,將失去漢字的象形特點……」,是明白反對將漢字拉丁化的。我個人數年前曾告訴大陸語文學界,大陸如果有人妄想把漢字拉丁化,其最終必淪為民族與歷史的罪人,漢字永遠不應該拉丁化的。大陸一九八六年《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紀要》指出:「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漢字仍然是國家的法定文字,還要繼續發揮其作用。」似乎「相當長」的時間以後,仍然另有所圖,我卻敢說,這相當長的時間是億億萬萬年了,同《紀要》又說:「《中文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語、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有效工具,進一步推行並擴大其使用範圍,但它不是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可以用於漢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方面。」這才是真話吧,這樣才對的。於今大陸推行的「漢語拼音」已廣為全世界使用,除了有利於國人「學習漢語、漢字和推廣普通話」外,亦有利於洋人學習中文,學講「國語」或「普通話」,這是值得讚美的。於是,今日大陸的實際情況是,漢字簡化政策開步走「一簡」之後的「二簡」方案,也在公佈施行之後不久,迅速由鄧小平下令取消,正式廢止,不得繼續使用了。換句話說,不管第一批現在使用中的「簡化字」合理不合理、科學不科學、易學不易學,也只能就只這第一批的「簡化字」可以將錯就錯,硬著頭皮「堅持」使用下去,不能再惹出其它是非來了,更遑論三簡、四簡下去,以迄於使用拼音文字呢?此中關鍵固然有鄧小平對漢字之維護與珍惜之深意在,亦有漢字之有機生命力是何等的強韌之道理在,豈一言所能道盡?所以,漢字最終會不會在中國消失,這一點倒是不用無謂的操心,日本不是一度將其文部省「規範」可以在法定文書正式使用的漢字由一千五百字左右裁減至只剩七八百字嗎?三十多年下來,至今裁到只「剩」四千餘字了,越裁越多哩!而韓國一度完全禁絕漢字(即使如此,所有人名等等,當然還是漢字。),現在也在金大中總統對中國文化的感情與認同下正式恢復使用了。

 再者,就以繁簡文字何者易學易懂而論,恐怕洋洋數十百萬言的文字也論辯不清,辯論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其實,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常用漢字頂多四千字,所以台灣一般的小學生,大抵在小學三四年級以後,甚至終其一生,閱讀一般書報或教科書,已再無生字可言,小學還沒畢業,已忘記中文字典為何物,比起一般大學生閱讀任何外文讀物,仍然有永遠翻不完字典的單字在,相去豈可道里計,漢字或「繁體字」何難學之有呢?大陸不過是把他們自以為繁難的四五百個漢字稍事簡化一些筆劃而已的,一般書報讀物看起來好像一大堆都是「簡體字」,其實都是這一些基本的「簡體字」再加不同的部首或偏旁組合而成的。堂堂炎黃世胄,我就不信區區一點筆劃,就那麼四五百個字,中國人就自卑自慚,自以為不能了,我有時真有抑不住的衝動想要質問大陸的語言文字工作者,「繁體字」在台灣港澳一點問題都沒有,教育仍然那麼普及,事情到了大陸就都不行了,可能嗎?到底是咱們中國人不行,還是你們別有用心?

 當然,「繁體字」比較難寫費事,筆劃較多嘛,然不是沒有取代的辦法,譬如行草,可以十數筆劃一筆帶下,也可以簡寫,圖個偷懶方便,也是人情之常,只要約定俗成就好。然此中尚有印刷之嚴格統一不可混亂,及書寫之隨意隨興唯其方便快速之分別,不能混為一談;所以北京有愛國老人袁曉園先生提倡「識繁寫簡」──識繁也者,可以識讀印刷文書上之傳統標準「繁體字」也,而個人書寫則不妨「從簡」。於今電腦科技日新月異,中國文字已經打破打字機只適用於拼音字母的局限,中文已經可以以各種標碼輸入,甚至完全依賴語音輸入,其速度之快,且已遠遠超過英文等等拼音文字,此固更證中國文字之優勝,而文字之繁簡或筆劃之多寡,在此不斷飛躍進步的科技之前,已無輸入速度快慢之差別,遑論孰優孰劣呢?未來使用漢字的人,設若皆以輸入代書寫,那麼漢字書寫繁難的歷史將成為過去,「簡化字」也將失去其存在的唯一理由。簡體字,並不是絕對的。並且,即使簡體字或「簡化字」,老實講,書寫依然繁難的。

 於是乎,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呈現在眼前了,那就是,面對海峽兩岸未來的和平統一,面對中華民族的騰飛與振興,咱們中國是要「書同文、行同軌」好呢,還是要「一國兩『字』」好呢?今天的香港與澳門,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保障下,繼續使用與我們台灣所使用者相同的傳統標準漢字,那麼,大陸與港澳使用文字互有差異,彼此相見豈不彆扭,未來與台灣的統一還等在後頭哩,問題還要更大的,是任其矛盾繼續存在下去好呢?還是以合理的文字統一,做為兩岸政治的統一之先聲好呢?

 此外,我看大陸推行「一簡」,問題還是很多的。第一,以時間因素言,胡先生秋原言:「印刷術發明後,文字即趨於固定。」中國在宋朝以前有石經,文字已經標準化,固定了下來,不會率爾輕易改變了;至宋朝而印刷術盛行,中國文字遂更固定化,一千年來,中國使用的漢字已不再變化,即今日台灣港澳及全球各地華人使用的標準漢字是也,而大陸偏偏要獨創一格,以此自絕於古人,這是沒有道理可說的。第二,以空間因素言,大陸與台灣港澳呈現「一國兩字」的現象,與全球華人使用傳統標準漢字亦大相逕庭,可見中國人有問題,不科學,是民族智慧極大的浪費,這絕對有害兩岸之統一、民族的團結。我個人曾經在一個場合提到振興強大之後的中國,不僅海峽兩岸的文字要統一,即使連小日本或是韓國朋友使用的漢字,也應該力求統一,何況自己中國人奈何要兩端分歧呢?這就不能或許企圖把大陸現行使用中的「一簡」,於未來以強勢壓迫台灣港澳使用所能解決的了。如何為是,其實是有辦法可想的。第三,拋開時間空間兩因素言,即僅以大陸內部一地而論,大陸也是「一國兩字」,兩歧紛亂,難以規範的啊。毛主席提倡簡體字,可毛主席一生不寫簡體字;今天的江澤民主席也是不喜歡寫簡體字或「簡化字」的,江澤民主席十餘年來熱心振興傳統優美文化,提倡儒家思想、詩詞吟唱等等,台灣知者恐怕已經不多,更難以想像江澤民熱愛傳統漢字,不喜歡簡體字了。隨便舉出兩個例子,卻帶出了大陸一個奇異的現象,且還嚴格的立法規範哩,那就是一般人不許隨便書寫非規範字或「繁體字」,但國家領導人或著名人士、著名書法家則不受此限,這豈不矛盾,對就對、錯就錯嘛,何可強分彼此、雙重標準?且莫論專門的學術論著學報刊物等,亦允許使用「繁體字」。並且,「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大陸從南至北,由東向西,多少普通人民自發的喜歡使用傳統標準漢字,他們難道是與台灣「隔海唱和」?台灣在那裡呀?他們應該只是與優美的傳統銜接不斷而已吧,或是一種追求藝術之美的潛能自然發用而已吧,好意思以法令壓迫制止嗎?豈愛民之政府所應為?

 最後我想說的是,馬英九主張「繁體字」應該正名為「正體字」,我認為這也是多餘的。何以故?中國文字就是中國文字,漢字就是漢字,還有什麼繁不繁,簡不簡的?自也無庸「正體字」呼之。此其一。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聞樂起舞、俯仰由人」,不知覺中處於被動,固然以大陸之簡體字為不是,但大陸一說你使用者是「繁體字」,便慌了手腳,忙不迭的說不對不對,應該是「正體字」。請問馬市長,幾千年來的中國人講什麼正體字不正體字?我們中國百年來曾經生過病,我們的前輩開出了文字簡化或意圖拉丁化的猛藥,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藥方,及今我們中國人已經恢復了健康,恢復了自尊心自信心,更不應該死抱著錯誤的猛藥不放了。文革等等可以總結,文字就既成事實積非成是將錯就錯到底乎?因此,如何為是呢?應該是先由兩岸外加港澳兩地的文字學者,本乎民族之情,共同面向未來的中國,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共同探討統合兩岸文字,以歸於一吧!此方是正務。此其二。

 大陸的文字學者及語言文字工作者,從不諱言其使用中的第一批規範「簡化字」仍有瑕疵,未臻完美,給中國文字之重新整合留下不小的空間與契機。是不是可以這麼說,當大陸同胞在優良的傳統之前找回了自己,當世界上所有的中國人重新使用一套合乎傳統的統一的優美的科學的中國文字,百年來繁簡及拼音之紛爭成為過去,那才是中國真正振興、昂揚騰飛的日子來到之時呢!有志的中國人,所有熱愛中華的朋友,能不奮起嗎?□《海峽評論》2000年11月號 第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