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黃河心不死

評陳水扁自欺欺人的就職週年談


五月二十日,阿扁總統就職週年,大概是有自知之明,竟然取消了一切的慶祝活動,卻在十八日對這一年台灣經濟衰退、政局動盪、兩岸關係發表了一個電視談話。但在這個「談話」裡面,阿扁沒有任何誠懇的自我檢討,一切的錯失都在於在野聯盟的杯葛和中共的打壓,「萬方有罪,罪在萬方」!

面對經濟衰退,失業率攀高的問題,他不面對問題,反而提出,希望親自「邀請朝野政黨、學界智庫、企業領袖和勞工朋友一起參與」,在總統府設置一個超越政黨的「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要大家「貢獻智慧、對症下藥,進一步落實『台灣優先』、『經濟優先』、『投資優先』的三大優先政策」。

這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一出爐,就被批評為「疊床架屋」。行政院本來就有由各部會組成的「經建會」,只要移到總統府,台灣的經濟問題就能解決嗎?除了總統集權,避免國會的民主監督外,「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唯一的作用就是作秀而已。

其實今天台灣經濟衰退、失業率攀高的原因,除了國際經濟因素和產業轉型外,主要因素在於政局動盪、政策搖擺和兩岸關係不穩。

政策搖擺是由於政府政策不能獲得國會支持,也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因為執政黨只佔國會席次不到三分之一,如何能獲得國會的支持?反對黨又有何義務必須支持政府的政策?阿扁的總統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九點三,台灣人民又憑什麼要支持一個自己所不支持的總統的政策呢?

相對多數當選的總統選舉制本是李登輝為民進黨「和平轉移政權」的權謀,即使「和平轉移政權」了,但是,現行憲法畢竟還保留了國會的民主機制,一旦總統不能掌有國會的多數,就必須由國會的多數黨組閣,或由國會的多數政黨聯盟組閣。這一年來,阿扁違反民主憲政的常軌,既不由國會多數黨組閣,實行「雙首長制」,又不由國會多數進行政黨聯盟組織聯合內閣,而一意孤行的實行「少數統治」。

少數統治多數,如何能推行民主憲政?阿扁又如何能在國會中命令多數必須服從少數?扁政府的政策在國會中當然窒礙難行,這也是民主憲政運作的必然結果。除非阿扁能廢除國會,實行總統獨裁製,否則,扁政府的政策得不到國會的支持,永遠只能是搖擺不定的。政府政策搖擺不定,叫人民何所是從,投資者如何投資?沒有投資又何來經濟發展?人民到哪裡去就業?

如何解決政局動盪、政策搖擺的問題,阿扁除了指責在野聯盟「敗選不甘願,用心計較要讓我下台」去搖他那棵小樹外,並預告在年底國會改選後,仍然不肯放棄「少數統治」,而只肯以「理念結合,資源分享,台灣優先,超越黨派」的理念,「籌組聯合政府及國會的多數的執政聯盟,來共同改造國會、穩定政局。」

阿扁這盤穩定政局的「牛肉」一端出來,在野黨立即指責這是在搞「招降納叛」,完全沒有「雙首長制」和「聯合政府」的誠意。

阿扁的企圖,「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過是企圖選後拉攏國民黨的李系立委和收買一些無黨籍立委在國會組「執政聯盟」,再收容一些當年李登輝的「愛妃」入閣即所謂「聯合政府」。簡單的說就是建立「扁李體制」,以維持阿扁的「少數統治」。

現在已經有人指出,根據台灣的政治文化,這些招降納叛而來的李系立委或無黨籍立委,必然成為勒索立委,這也是李登輝政權黑金政治的邏輯。這樣的聯合政府不但不能穩定政局,而且必然加速扁政府的黑金化。

從韓戰以來,兩岸關係是冷戰與內戰的雙重結構所造成的,但卻由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獲得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共識,而維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台灣才得以在穩定中成長,發展經濟建設而創造了「經濟奇跡」。

這項「一個中國」原則所維繫的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共識的穩定性,一直到李登輝上台初期,還成形為《國統綱領》,後經李登輝不斷挑釁,直到「兩國論」才被打破。阿扁就職雖宣佈「四不一沒有」,但卻繼續執行李登輝「做而不說的兩國論」(蘇起語)。

戰後的「一個中國」原則(即「台灣歸還中國」),是戰後聯合國所安排的國際秩序,雖韓戰後,美國曾利用國共內戰和兩岸分裂的形勢,以《舊金山和約》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挑戰這項原則,但經長期冷戰並未能成功,而有七二年的《上海公報》和七九年的《中美建交公報》。兩蔣政府從來沒有挑戰這項原則,而在長期的冷戰和內戰時期,尤其在五八年「金門炮戰」後,而取得台海的相對和平及穩定。

但阿扁上台後繼續李登輝的「兩國論」,不但不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並且進而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和否定兩岸曾取得過的「九二共識」。

李登輝也知道,要打破「一個中國」原則,即「打破虛假的國際體制」,是「向不可能挑戰。但這一個李登輝心目中「虛假的國際體制」,卻是歷經過真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而確定下來的,是犧牲了數千萬人的生命而建構起來的。

韓戰後,美國與中共有一百四十幾次大使級會談,從華沙談到日內瓦,都因「一個中國」原則不歡而散,最後因美國讓步,才有《上海公報》。

不論「兩國論」和台獨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心目中,有如何的神聖,戰後美國以世界超強之勢,經五○年代的韓戰,六○年代的越戰,七○年代的蘇聯百萬雄兵壓境,都不能屈服一窮二白的中共接受「台灣地位未定論」,而只得在七九年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與中共建交。接著,挾「李登輝情結」光環的李登輝「向不可能挑戰」也失敗了,阿扁又何德何能可以屈服中共接受其「做而不說的兩國論呢?「兩國論」和台獨再神聖,天下又有那個政府是以「向不可能挑戰」為政策的呢?

阿扁要實行李登輝「做而不說的兩國論」,繼續「向不可能挑戰」,這一年來末引起台海戰爭已屬不幸中的大幸了,以「向不可能挑戰」為政策,那裡又能穩定兩岸關係呢?

阿扁也知道要穩定兩岸關係,要促進兩岸和解,在「談話」中還再次提到「去年南北韓領導人歷史性『握手的一刻』,為世界和平增添了光輝的一頁」,但是,南北韓如果沒有「一韓原則」共識的話,金正日和金大中能有那「握手的一刻」嗎?

在拒絕「一中原則」和否認「九二共識」下,「談話」中阿扁還妄言:

「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阿扁也有相同的使命感。今年適逢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在大陸的上海舉行,基於APEC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個人今天要慎重表達親自前往參加的意願。除了經貿的議題之外,個人也願意就兩岸人民關心的其他議題,包括『三通』的問題,與江澤民先生進行直接的對話。希望對岸也能夠敞開心胸,勇於打開歷史的新格局,共同締造兩岸領導人『握手的一刻』。」

阿扁講這些話,是講真的還是講假的?阿扁真的白癡到認為只要不說,江澤民就可以接受他的「兩國論」嗎?還是他以為江澤民可以白癡到只要阿扁不說,江澤民就不會知道阿扁是「兩國論」呢?

或言,阿扁這段話是講給美國聽的,表示他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但即使是美國人聽了、信了,中共不聽、不信,還是不能改善兩岸關係,還是不能增加台灣投資的信心,還是不能改善台灣的經濟衰退。這番話也只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不能回歸民主憲政就不能穩定台灣政局,不能回歸「一中原則」就不能穩定兩岸關係,沒有穩定的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就不可能有台灣經濟的穩定發展。今天台灣經濟衰退、失業率攀高、人民痛苦指數上升到這個地步,阿扁的就職週年談話盡說些自欺欺人的話,能不令人失望嗎?難道陳水扁真的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