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台灣之化學研究初探(節錄)

劉廣定(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


本文探討台灣自清光緒乙未割讓至民國第一乙酉光復,為日本佔據半世紀間日本帝國在台灣發展之化學研究。並論其對當今台灣化學研究之影響。由之可糾正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教科書中的錯誤。

一、引 言

近有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教科書云:

一九二○年代起高等教育設施日漸完備,而漸成為學術研究的中心。這一時期,台灣的學術研究是配合殖民政策而發展,其成績卓著,可說奠定近代台灣人文,自然及應用科學研究的基礎。

按,自然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球科學等基礎學問,與醫、工、農等應用學門有別。然而,就自然科學之基礎──數學和物理學而言,日據時代專門培養人才的機構,如台北帝國大學,並無專習「數學」之學生。「物理」雖理農學部有一物理講座,負責物理教學。據陳卓的報導:

日據時代台灣各中等學校之物理教師亦皆為日人,台灣本地人專修物理者絕少,為後人所知者僅許振聲一人。

故知,近代台灣之數學及物理學研究基礎均非日據時代所奠定。至於自然科學另一重要基礎領域「化學」的情形如何?本篇擬作一簡要之探討。

二、中央研究所的化學研究

日本自佔據台灣後乃大舉開探天然資源。例如: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成立專賣局後即列台灣盛產之「樟腦」為專賣品,其生產量幾乎與日本國內原產者相當。以一九三六年為例,日本生產量為二、四一七、二八七公斤,台灣則為二、二九七、四二二公斤,而台灣出產者差不多全部運到日本。更於一九○三年成立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進行研究開發工作。其工農部主要研究台灣產植物和礦物的利用,並和專賣局南門(樟腦)工廠研究室合作,其中重要的一項是植物精油的化學研究。

中央研究所的化學研究是由加福均三等所領導。加福均三一九○七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大,一九一二~一九三七年長期在台灣工作。其他主要研究人員之來台灣,是配合日本以台灣為基地的「南進政策」,故多在一九二○年代後期。

其中大部分均為台灣特產植物精油成分分析及反應的研究。對於多種植物的種子油成分以及貴重香料如沉香也有研究。

松野吉松來台後研究有機化合物的拉曼光譜,是當時新興之課題。他指導先為學生後任助手的台籍青年潘貫,自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七年發表八篇論文。松野吉松退休後,潘貫赴台南高工業學校任教,繼任之落合教授研究興趣不在於此,故台北帝國大學光譜學研究就此中斷。中塚佑一教授研究錯合物化學,也分析出台灣礦物成分,其下有飯沼弘司助教授,但兩人發表論文都不多。

台北帝國大學化學研究中最出色的是有機化學。野副鐵男自一九二九到一九四五年在台北帝國大學,及一九四五至一九四八年在國立台灣大學在醣類顏色反應與天然色素,羊毛脂成分,動物皮脂都有重要發現。更因研究台灣紅檜精油所發現之「紅檜醇」(Hinokitiol)具有特殊化學結構,經仔細深入的研究首在一九四一年提出新型七員芳環假說。他戰後繼續研究,開創了「非苯類」芳環化學的新領域。野副鐵男在台灣期間會發表正式論文四十多篇。一九四五年以前曾指導了林耀堂、劉盛烈、葉炳遠三位台籍青年,但是紅檜醇之研究工作主要乃日人如瀨邊惠鎧教授、桂重雄博士、衣笠俊男博士及北原喜男等所執行。

野副教授的成就戰後未在台灣發揚光大。

五、其他機構的化學研究

除中央研究所與台北帝國大學外,另一些機構中也有從事化學相關研究的。例如「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農藝化學部」,「鹽水港制糖株式會社工務研究室」,高等學校,南高等工業學校。

另據野副鐵男教授之回憶,專賣局南門工場也有從事鴉片研究的。按日本雖早在明治維新之初已禁鴉片,但佔領台灣後乃采「漸禁政策」,並以鴉片稅為台灣重點稅收之一,如一九一六~一九二○年仍占台灣稅收的百分之十三。在台灣製造之鴉片膏,一方面以走私方式運往中國銷售,另一方面則由專賣局製成嗎啡鹽類,或古柯鹹、奎寧等。

六、潘貫之成就

日據時代最有成就的台籍青年化學家為潘貫(一九○七~一九七四),二十歲赴台北入高等學校肄業,即立志為振興中華而攻讀科學。後以成續優異而進入台北帝國大學化學科,專致於有機化合物的拉曼光譜研究。從合成各種化合物,到裝置光源、拍攝照片,皆系潘貫一人為之。

一九三七年潘貫返台南,任教於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前身)。致力教學、研究,但為環境所限,學術性論文只有關子嶺溫泉成分分析一篇。當時他對台籍學生特別熱心、關懷,五十餘年之後,仍有人思念感激不已。而且他堅持遵守先人遺訓和不忘宿志,故不改日本姓名,長存「振興祖國」之心。光復後潘貫再度北上,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作育英才無數。並積極從事電化學及分析化學之研究以迄逝世,發表相關研究論文五十一篇。一九五二至一九五八年已有論文十二篇,一九五八年(民國四十七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七、對當今台灣化學研究之影響

除潘貫以外,日據時代在台灣受教育之台籍化學界前輩光復後在國內從事教學、研究者尚有多位。但潘貫除初期曾用也十餘年前裝設之儀器測過鎢酸鹽復離子的拉曼光譜外,後之研究與日據時均無關,其他人亦然。現分別簡單說明如下。

林耀堂(一九一二~一九九四)一九三六年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化學科,從野副鐵男教授進行研究。一九三八年起在大陸的長春和北平從事研究、教學,一九四八年返台任台大化學系教授。廣泛研究台灣特產植物成分並發展了一些分析特定成分的層析方法。發表論文近六十篇,和野副教授在台時之工作極少相關。

劉盛烈生於一九一二年,乃台北帝國大學化學科一九三八年畢業,一九四五年以羊毛脂成分研究獲理學博士。光復後任台大化學系副教授、教授,後改為從事有機矽化學研究,自一九六○年起,迄一九八二年退休共發表有關矽化學之論文約五十篇,及專利五種,皆無涉於日據時之研究。

葉炳遠(一九一七~一九九四),也曾隨野副鐵男教授研究羊毛脂,一九三九年畢業。一九四七年自北平返台任台大化學系副教授、教授。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三年間研究植物精油、色素與植物鹼成分,以及共軛不飽和酮之反應等,共發表論文約五十篇。和野副鐵男研究均不相干。

一九三四年畢業於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賴再得(一九一三~一九九六),光復後任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教授,自一九六○年起從事極譜方法之分析化學研究,發表論文四十餘篇,與日據時期之工作完全無關。

陳發清生於一九一三年,一九三六年畢業於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光復後任台大化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一九八四年退休後至一九九○年任淡江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發表論文逾二百篇。涵蓋黃酮類合成,紅曲色素,雙黃酮類反應與構造,以及多種藥用植物成份等。其中除少數如山漆果核色素是舊時工作之重新探討外,均為光復後自行發展之研究。

日據時代在台灣或日本受教育之台籍學生而光復後在國內從事研究及培育後學之化學界前輩們,以及光復後來台的一些外省籍化學教授如曾任台大校長之錢思亮(留美博士)、曾任台大教務長之張儀尊(留法博士)與成功大學田明朋(留學博士)等,都對當前台灣化學研究之成就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潘貫、林耀堂、劉盛烈、葉炳遠、賴再得與陳發清各位教授除曾接受日據時期的化學教育,自日本教授學得研究經驗,卻極少就日據時教授之研究課題有所發揮。

換言之,台灣化學研究的基礎是光復五十餘年來國人自己努力所奠定。雖然早期的多位前輩學者之研究能力與經驗得自其日本老師,但日據時期台灣的化學研究並未奠定近代台灣化學研究的基礎。而後期學者之研究能力與經驗多是美國老師傳授,同樣也不能說當代台灣之化學成就乃美國所奠定。

八、結 論

日據時代,台灣雖有不少化學的相關研究,但一般言,除野副鐵男教授的「紅檜醇」,松野吉松和潘貫的拉曼光譜研究外,品質均屬普通。野副教授著名的「紅檜醇」研究後雖聞名世界,但非在台灣繼續發展成功者。而拉曼光譜研究亦因缺物理基礎,雖有大量數據卻未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比起當時北京大學鄭華熾和吳大猷的工作在學術價值上顯有遜色。至於在台其他從事化學研究的日本學者之學術成就,也不能與當時中央研究院莊長恭的甾類化合物合成研究、清華大學與輔仁大學薩本鐵的有機分析及合成研究、光華大學與西南聯大張清蓮的重水性質研究、金陵大學李方訓的物理化學研究等在中國本土之成就相匹。實在說不上什麼「成績卓著」。

再者,當時在台灣學化學的台籍青年,光復後繼續在台從事教學、研究而著有成就者,如潘貫、林耀堂、劉盛烈、葉炳遠、陳發清、賴再得等均未循舊日之研究繼續發展。故就「台灣近代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化學」來說,日據時期的影響,實極有限。故《認識台灣》教科書中所謂「台灣的學術研究……其成績卓著,可說奠定近代台灣人文,自然及應用科學研究的基礎」的陳述,至少就「數學」、「物理」、「化學」三門主要的「自然科學」而言,顯然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