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在蘇聯瓦解中的角色

威爾遜 (前倫敦《觀察報》國際新聞主編)
巴奇卡托夫


西方慫恿蘇脫離政治現實

戈爾巴喬夫曾經誓言不再主持支離破碎的蘇聯,現在的問題是,西方是否要在本世紀最後一幕時事諷刺劇中,去扮演主持的角色。

蘇聯的瓦解已被諸如民主和自決之類的高談闊論所美化了,但是隨之而來的除了另一場內戰之外別無其他--這將是在一個滿佈核武器的大地上的廝殺。悲觀的前景之一將是中亞的伊斯蘭地區出現較難控制的衝突取代了東-西方對峙的局面。

戈爾巴喬夫和蘇聯的政治新貴們須為蘇聯的瓦解負上巨大的責任。

但是,西方呢﹖西方對此要不要負責任﹖

在蘇聯進行改革的六年期間,西方的政策和輿論由情不自禁的懷疑主義變為具有浪漫色彩的天真。評論家起初將戈爾巴喬夫欲將他的國家擺脫70年極權主義的嘗試譽為「化妝品」。

當事態已明朗化,證明他真的是在變革事物的時候,這些討論家便催促他將步伐加快加大,從而慫恿他脫離了墨守成規的共產黨和沒有得到指導的公眾所能接受的政治現實。在失望和不耐煩的情況下,他們(西方)轉而歡迎葉利欽了,因為後者既向莫斯科市民也向西方作出承諾要即刻向「市場」過渡。這個承諾所掩蓋的是蘇聯市場的狀況--根本沒有基本的經濟設施和受歡迎的工作道德。

西方用民主掩飾蘇聯權力鬥爭

葉利欽的承諾可被視為蘇聯權力鬥爭的一部份,在這場鬥爭中,中央權力是他與戈爾巴喬夫永無休止地爭奪的因素--一場富於莎翁戲劇素材的爭鬥。正因為如此,它不難被人看透。

西方的天真,或更準確地說是許多評論家的天真就在於,他們一直將這場權力鬥爭,用民主的華麗詞句加以修飾。而現在,這場鬥爭以宣佈成立斯拉夫「聯邦」而告終了。

正如原來的蘇聯根本沒有市場這類一樣,它也沒有比較像樣的民主。議會開會,像葉利欽這樣的總統直接當選,言論是自由的,這還得多謝戈爾巴喬夫。但是沒有組織的「反對派」,也沒有進行辯論的真正慣例,沒有進行在電視上質詢領導人的做法。

法律變成俄總統法令

事實上最近幾個月來所實施的大多數蘇聯和俄羅斯的法律,都不是議會通過的,而是總統個人的法令。

將葉利欽和他的支持者冠以「民主派」(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詞,意指戈爾巴喬夫是反民主的)無疑是天真和誤導他人的。用市場去證明民主同樣是天真的。民主市場同樣是令人渴求的目標,但是尚待歷史去證明兩者是否一定有分先後。

蘇聯的情況已被蓋茨和貝克等權威人士描繪成一場噩夢,在這個噩夢的形成過程裡,西方國家難以洗脫推波助瀾之嫌--西方人士大都毫不遲疑地支持地區性的民族主義運動,而這些民族主義趨勢則往往是被海外說客所誇大了的。

在波羅的海三國宣佈獨立後,各有關方面本應警覺情勢危急,因為那是一個分隔附庸共和國亦因為出於不滿或渴望瓜分部份蘇聯「帝國」領土而心萌去意。

全民投票帶來的危險

傳播媒介尤應該注意全民公決所帶來的長遠性危險,因為全民公決結果經常只會贊成分裂。際此困難時期,富庶的地區希望保障它們的財富,而貧困的地區則打算藉著各色各樣的讓步來換取西方的援助。

當然,所有人都應當有權選擇他們的統治者,但他們在選擇的過程中也應當尊重少數派的意見(但許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都已犯了忽視少數派意見的毛病)。

只要西方國家少點談「市場」,多點談合作、忍耐及社會責任等原則,西方也許能協助佔了全球面積六分之一的蘇聯避過目前可能走向的災難。

(譯文轉載自紐約《僑報》199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