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反台獨」,後門「反統一」

台灣二屆國代選舉憂喜參半

趙統


競爭緊張而不激烈的台灣地區二屆國代選舉,已於12月21日投票揭曉,選出325名國代,執政的國民黨贏得254席,71.17%的得票率,反對派的民進黨獲66席,23.94%的得票率,另外非黨聯盟獲3席,2.27%的得票率,無黨籍則獲2席。

此次選舉結果,一般台北輿論的總評是國民黨大勝,民進黨挫敗,第三勢力則幾無生存空間。這項結果顯示國民黨將主導今年的修憲工作,反對派將失去杯葛所需起碼的四分之一席次,而淪為不太有作用的政黨,故國民黨是最大贏家,民進黨相對而言則是大輸家。

民進黨這次的失利,嚴格而論是自己擊敗自己。在選舉前夕匆促通過的「台獨條款」,帶給多數選民疑懼不安,可說是最大的挫敗根源,這點連該黨剛卸任不久的黨主席黃信介也承認:「台灣共和國」的主張,人民還未認同。許信良則說得較為婉轉:「台獨黨綱在嚴冬下播種,所以長得比較慢」、「我們只是播種、耕耘,還來不及收割。」不管如何自圓其說,「台獨」訴求沒有成功,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台獨條款」造勢不但未如預期熱烈,反而成為民進黨擴展的絆腳石,也是不可否認的因素。因之,「新潮流」的「急獨」主張,乃是民進黨挫敗的主要根源,這是朝野都公認的,有人戲稱,這次選舉其實是「新潮流」擊敗民進黨,確有幾分道理。

不過,這次各界之所以會產生「民進黨大敗」的印象,應該和該黨選前過度自我膨脹有關。民進黨從黨主席許信良以下一再揚言該黨將贏得30-40%的選票,國民黨得票率將無法超越六成,如此毫無根據的自我吹噓,雖然具有宣傳作用,然而選舉一經揭曉,事實和預估差距太大之下,自然容易予人大敗的印象。這點民進黨本身要負責。

實則這次選舉,民進黨在內外環境如此不利情勢下,猶能獲得將近四分之一選民的認同和支持,仍屬難能可貴,正如許信良所自我調侃的:「民進黨並沒有失敗,只是沒有更進一步的成功;」言下之意是民進黨還是鞏固了地盤,基本票源並沒有大量流失,只差沒有爭取到中間多數選民的支持而已。換言之,民進黨不像兩年前立委和縣市長選舉時,爭取到大量游離選票一樣而慘遭滑鐵盧,故具體言之,這是一次擴張主義的失敗,卻不能無限引申為全面的潰敗,民進黨在一定程度上還保住了元氣。

再從戰術與遊戲規則來看,這次選區劃分接近縣市議員的選舉。傳統小選區一向有利於國民黨,在地方派系夾殺下,反對派生存空間日趨縮小。以一年多前的縣市議員選舉為例,民進黨只得11.3%的選票,鄉鎮市長只得9.6%的選票,都比這次國代選舉低得多。若和五年前的國代選舉相比,當時民進黨甫宣佈成立,得票率為18.9%,也比這次選舉低了5.04%。民進黨能在小選區的不利劃分下,又首次在基層提出如此敏銳的台獨主張,卻能獲得23.94%的選民支持,可見台獨已往下扎根,未來發展值得觀察,故而國民黨也不能得意忘形。

假如從傳統的統獨大戰來觀察,這次選舉固然在消極上彰顯了「反台獨」的勝利,卻未能在積極上進一步突顯統派的成功,甚至可以這麼認定:「反台獨」是暫時勝利了,卻也同時帶來了「反統一」的後遺症,對兩岸關係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貢獻和作用。

此種「反統一」的後遺症,可以從選舉過程中候選人政見訴求的趨勢看出端倪:

其一是國民黨在打擊「台獨」的同時,也不忘強調該黨並非主張立即統一,而是要在民主均富的條件下統一,統一並沒時間表,再度搬出國統綱領老套。此種訴求獲得選民一定程度的認同和共鳴。

其二是民進黨在選舉後期發現「台獨」主張未能激起選民強烈認同時,也和國民黨一樣大事強調「反統一」,主張「做台灣的主人,不做中共的屬民」,此種宣傳策略的轉變,說明民進黨也體認到「反統一」不一定等於「台獨」,國民黨事實上比較能抓住民意的主流脈動。

其三影響兩岸人民權益甚大的「三通」問題,這次意外並未成為朝野辯論的主題,幾乎沒有候選人大力主張「三通」,可見候選人擔心主張「三通」會流失選票,在「三通」等於「統一」的錯誤認知下,選民們放棄自己的權益而墮入「反統一」的陷阱中,十分可惜遺憾。

因此,這次選舉結果,若從統派的觀點來看,可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台獨」氣焰暫時遭到抑制,不再像過去那麼囂張,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憂的是同時衍生「反統一」的民意趨勢,不利於兩岸的交流,更無助於中國的和平統一。

再從國民黨的權力結構與大陸政策走向來看,由於國民黨的大勝,使得主流派獲得更多的民意奧援,今後李登輝和宋楚瑜在黨內的地位將更加穩固,行事也必更加獨斷獨行。不但十三屆三中全會將如期在3月間召開,大陸政策也勢將繼續在《國統綱領》的指導下,美其名曰「循序漸進」,實際是故意延緩統一的步伐,以保守而帶有相當封閉主義色彩的調子從事兩岸關係的推展,這是很大的隱憂。

換言之,由於國民黨大勝,使得李登輝當局會誤認為目前的大陸政策也是正確的,也是多數民意所認同的,如此不但不會改變《國統綱領》的三階段統一中國主張,甚至將來極有可能採取更為保守的大陸政策,兩岸交流速度減緩,和平統一更加遙遙無期,這個趨勢不能不加以注意。

以李登輝為首的國民黨當權派,事實上最想走的是「兩國兩府」的路線,他的統一是假,「獨台」才是真,企圖在國際間造成「兩個中國」的事實,然後尋求國際社會的承認,基本上也是一種「台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許多人不察,又惑於國府當局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訂定《國統綱領》,殊不知這僅是欺人耳目,魚目混珠而已。李登輝南面而王,建立小朝廷的心志可以說是越來越明顯了。而經此次選舉的勝利,無異又給他添加更多的信心,他的「兩個中國」構想將越來越大膽的走下去,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士,事實上是不能太樂觀的,更不能對李登輝寄予太多的幻想與期望。

筆者甚至有一項隱憂,由於此次李登輝主導下的國民黨獲得大勝,在國際間將形成目前兩岸關係是多數民意最滿意的關係的錯誤認知,而不願進一步推動兩岸的交流。換言之,國際社會將日漸接受維持現狀的主張,此對於台海和平固然是一大助益,但卻對統一步伐起不了積極的貢獻和作用。只要兩岸現狀再維持三到五年,國府當局「以拖待變」,利用時間爭取「兩個中國」的生存空間,在如此政治策略運用之下,則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勢將無法見到中國的和平統一,這豈非更加不妙﹖

除此,前述「新潮流」的台獨主張,在經過此次選舉挫敗之後,不但無法將之斬草除根,反而將隨著選舉而下放到基層,其所可能起的作用,更不能不早加提防。據「新潮流」系總召集人吳乃仁在選舉後表示,他們不但接受此次選舉的結果,也將繼續推動台獨建國的理念。他還強調,此次民進黨不分派系,一致主張台獨,可見「新潮流」在推動台獨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他深信台灣獨立建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吳乃仁言談中,不但沒有絲毫後悔或反省的意思,反而更加振振有詞肯定台獨信念,如此心態,豈不令人憂心﹖

一個是國民黨當權派李登輝主導下的「兩國中國」,一個是民進黨的「台灣共和國」,形式不同,實際上都是分離主義,都企圖將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都不利於統一大業。尤其若將來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兩股勢力也不無合流的可能,如此匯成的「反統一」力量,又將如何有效加以化解呢﹖這是統派人士不能不預為未雨綢繆的。

另外,具有相當統派色彩的中華社會民主黨,此次也遭到嚴重的挫敗。該黨在朱高正領軍下,於今年3月成立,各界本來寄予厚望,希望能在朝野兩大黨之外,發展出第三勢力來,特別是在兩大黨的大陸政策都趨於保守之下,若中華社民黨能異軍突起,也未嘗不能走出一條更為務實的道路來,對於兩岸關係必然會有正面積極的作用。想不到朱高正還是高估了自己,只拿到2.18%的選票,比非政黨聯盟還低,在區域選舉上也一席都沒當選,可說全軍覆沒,敗得相當難看。

中華社民黨的全面潰敗,固然是兩大黨夾殺的結果,但該黨所揭示的修憲主張與加強兩岸關係的訴求,未能有效打動選民的心,尤其是在兩岸關係上採取較為開明進步的主張,竟也未能得到選民的認同,不能不說是更大的失敗。事實上,朱高正對兩岸關係有極為旗幟鮮明的主張,除了明白表示以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作為政治總目標外,諸如建議兩岸開放直航,引進大陸勞工,加強兩岸科技、文化與經貿的互補和交流,都是相當具有積極正面意義的。然而這些訴求,也同樣遭選民漠視,不僅朱高正為之洩氣,統派人士也同感傷心。據報載,朱高正對台灣多數選民自願放棄自身權益,附和沉浸於庸俗的世俗政治,感到相當寒心,已有些自暴自棄,表示今後不再對憲政改革和兩岸關係發表議論,這對統派人士是一次重大挫折與刺激,值得引以為戒。

當然,筆者並非完全否定此次選舉的成就,在第一階段台灣多數民意能暫時將台獨氣焰壓住,不讓它繼續滋生蔓延,至少可減緩兩岸的緊張對峙關係,在促成和平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已發揮了正面的階段性作用。然而隨伴而來的「反統一」民意現象,則無異是一股統一的逆流,若不能有效加以化解,將來也未嘗不會形成增進兩岸關係的障礙,這個障礙若能越早排除越好,否則任令「反統一」民意走勢繼續存在,兩岸關係將漸行漸遠,時日一久,就很難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