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台灣的國會大選終於在紛紛擾擾中落幕了,不管你是否滿意,總要回到國家機能運作的基本面來思考未來可能的發展。整體來說,對執政黨不管是投支持或投反對,人民望治之迫切,可以從這次選戰的過程中明顯地感受出來。支持者希望藉由選舉,讓民進黨能夠「確實執政」;而反對者也同樣想藉由選舉,迫使民進黨確實反省,找出「真正能執政」的行政團隊。其實,他們的目的都一樣,懇切期盼政局的發展能夠趕快穩定成長,以解其倒懸之苦。
表面上看起來,這次選舉的結果(民進黨八十七席;台聯十三席;國民黨六十八席;親民黨四十六席;無黨籍十席;新黨一席)似乎比較符合了二大黨競爭(泛藍vs.泛綠)的民主政治體制。理論上來說,政局應該會傾向於穩定才對,這也蠻合乎美國的期盼結果。但事實的可能演變並不會盡如人意,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政治的亂象並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而已,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不遵守遊戲規則、尊重體制的問題。過去,國民黨在國會佔有絕對多數的執政時期,政局又何嘗穩定過?當年,在野的民進黨委員在接受國民黨的利益安撫之餘,都還會吵吵鬧鬧,杯葛很多法案的通過。今天,主客互移的情勢下,又豈能冀望於在野黨在數字的壓力下乖乖聽話呢?更何況,今天的執政黨吝於釋出安撫的資源。當然,另一個原因是,也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資源了!我們不能完全相信美國的民主政治理論,藉以來判定我們的政治情勢;美國最近這一次的總統大選,高爾的公民得票數超過小布希的得票數三十三萬多張,卻能夠承認失敗,由小布希當選為美國總統。美國能,台灣能嗎?如果只用席次的數目,就要遽然下斷言,可能會失之草率。不過,這當中有一點是值得欣慰的,就是這次當選立委的大部分在野人士,概都屬於比較溫和型的個人特質,看起來似乎不大會做太劇烈的議會抗爭。或許這就是無形中的穩定因素吧!值得拭目以待!
其次,我們也需要從策略的層面來做進一步的思考。站在民進黨的立場來看,當然期望不斷的成長和茁壯,必會想要趁勝追擊。所以,其著眼點首先將擺在徹底削弱國民黨,其次再掉頭回來收拾親民黨就容易多了。基於這樣的考量,對民進黨而言,上策就必須先不計一切代價,容入親民黨,誘其加入「國安聯盟」;同時,盡其所能孤立國民黨,最好是趁此也逼下連戰,推上蕭萬長及王金平,立即可以將國民黨「青年黨化」,端上政治台上作花瓶;這也最符合李登輝本人主觀的期盼。屆時,親民黨也將像新黨一樣,因為失去了反對或競爭的對象,再加上族群意識的催化,將逐漸走上泡沫化。於焉民進黨可以一黨獨大矣!可是,到了那一種情況下,整個國家也將同時面臨重大的困境。一來,這種政治景象完全違背了美國的價值(American value),從美國全球戰略的角度來看,也不符合其國家利益,屆時美中台的關係將產生對台灣不利的傾斜。二來,對兩岸關係也必會發生許多不可預期的危機事件。不管怎麼說,「中國」國民黨終究還標示著對中國認同的政治性象徵意義;國民黨是中共當年的競爭夥伴,她都沒有將國民黨徹底消滅,卻讓民進黨連根拔除,對她來說,真是情何以堪!當然,最重要的是,整個台灣政治將完全「去中國化」,如此情境下,那裡還需要再考慮「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呢?既然不寄希望,其行為也必然不可預測矣!兩岸關係那能不緊張?
其次再來看中策(對民進黨的發展而言),目前「國安聯盟」正如預期的估算已囊括了一百零八席新當選的立法委員(87+13+8『無黨籍席次扣掉陳文茜和趙永清』),而且基於執政的優勢,這些都不會跑票。當然,距離過半數,還差六席左右。如果想要取得明顯的穩定優勢,讓老百姓一眼看清執政黨的立法優勢,那就得設法策反王金平帶槍投靠。王金平其實也是一個聰明人,而且又極度的好名位(草包嘛!);他也正蓄勢以待,只是他在觀察對他最有利的時機,再發動。一位身為最大反對黨副主席,又想爭取立法院院長職務的人,不試圖投靠執政黨,怎麼可能?策反王金平將會有二大優點:一者可以一夜之間增加民進黨的氣勢,明白展示出執政黨過半數的政局,同時也會加重執政黨上下的責任感,並促使其對「真正國事」的反省和努力,或許會有利於未來幾年的國家發展;其次,也能夠藉此嚴重打擊國民黨的士氣,如果國民黨因而一蹶不振的話,那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老美和老共也只能徒歎乎乎了!
最後,再來看看下策。依目前民進黨穩穩掌握的席次,就算泛藍軍能夠整合成功,民進黨依然可以有效掌握到實質過半。然而,有人一定會問,剩下的六席從那裡來?當然是由威脅利誘而來。儘管泛藍軍所佔的席次超過半數,但大致來說,其紀律比較鬆散,尤其內部仍有許多當選人處於財務危機和司法案件糾葛的狀態中,這些人想要擺脫執政黨的牽制,根本就不太可能;這些席次加起來,應該已超出了必要的數目,這已經在阿扁的心中都有了盤算,想跑也跑不掉的。為了維持戰略運用的彈性空間,阿扁可能會容許這些人仍然隱藏在泛藍軍的陣營內,必要時隨時接受徵召。一方面顯示執政黨並未完全居於行政立法的支配態勢,這也許就是阿扁所謂的低調吧!另一方面又可以表現執政黨的施政可以得到部分在野人士的肯定,如此更可以凸顯其他的在野人士是為反對而反對了。總之,不管怎麼發展,依現有的選舉結果來看,民進黨已經是具支配性的執政黨,應是毫無疑義了,再不好自為之的話,真是對不起選民了!不過,看來阿扁還是沒有領會治國的要領;其實,治國之良窳是決定於行政的效能和效率,與立法權之制衡狀況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儘管民進黨已掌握了對政治環境的支配地位,並不能保證絕對可以改善當前台灣的政經情勢,更何況在全球化的嚴厲衝擊下,並不是透過國內的立法生態就可以跨越的,這是值得阿扁深思的問題。
另外,從這次縣市長選舉的結果來看,民進黨除了「基本教義縣」之外,大部分皆已淪陷。所以,未來民進黨的執政,將會把重點擺在中央的施政上。一來是這些「基本教義縣」不太可能會「變色」,二來,只要未來在中央的施政能夠順利,到了後年總統連任選舉時,必可將這次的「地方效應」平衡過來;否則就算這次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能夠僥倖大勝,而中央施政失敗的話,屆時的總統大選必也不會樂觀。這也就是為什麼阿扁在這次選舉中卯足全力強攻立委席次的原因了。如此的情勢及考量之下,將來地方政府的施政空間勢必會遭到壓縮,尤其在財政的劃分上,更會不利於地方,特別是那些非民進黨執政的縣市。一來是為了強化中央的施政能量,二來則是為了降低地方的政治效應,以防止未來在總統大選中產生對阿扁不利的影響。由此可以預知,將來中央與地方必然會吵鬧不休,各自將為各自的選民盤算。
依既成的政治情勢,如果想要穩住政局,就要讓體制發揮規範的效用,促使所有人都能尊重體制,遵守遊戲規則,因為目前的體制終歸是為執政黨服務的:執政黨掌控了體制,而體制規制了朝野的政治行為;其結果不就等於是,執政黨規制了所有朝野的政治行為嗎?但是,過去普遍認定民進黨不尊重體制的印象,將對這一項工作形成很大的障礙。所以,在即將啟動的政治運作,執政黨應該先帶頭表現為了尊重體制而不惜讓步的示範,進而帶領朝野進入體制內,依遊戲規則,進行理性的競爭(具體作法可參閱:楊志誠著,《談判藝術:理論與實務》,第三章第三節)。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將台灣的民主政治帶入一個新的境界,也才不虧「民主進步」的美名也!
至於選後的兩岸關係,實質上應該會緊張一陣子;這是每次選舉後必然會發生的陣痛。有資訊來源顯示,阿扁已經透過管道向美國方面做了解釋。在台灣的選舉語言終究是讓外界的人擔心害怕的,連美國都可能誤解,更何況中共呢?所以,以阿扁務實的個性,他應該會在選後做出緩和兩岸關係的善意,只不過,這種善意是否足以平衡選舉期間的誤解,就很難準確估算了。
所以,從台灣方面來看,其大陸政策勢必會傳達善意,將是可以預期的,尤其面對兩岸都同時加入WTO的情勢下,更沒有緊縮的道理和空間。至於大陸的對台政策,其反台獨和堅守「一個中國」的基調是不會改變或做調整的;但是在戰略和戰術方面,可能就會採取比較靈活的方式了。自從APEC事件之後,中共對台政策的戰略可能會明確訂出「經濟圍堵、政治拉攏」的方針;尤其在面對選後的台灣政局,看來「台灣當局」(包括政府及政黨)已沒什麼可寄望了,唯一還多少可以寄望的,只有部分的台灣人民了,看來也只能深入民間,積極推動統戰的工作,才有可能達成「和平」統一的目標了。既然戰略方針如此,在兩岸政經情勢優劣勢傾斜的狀況下,除非有利於對台灣人民的統戰,否則「三通」、「兩岸復談」已經不是中共所迫切需要的議題了。因此,也就無所謂,兩岸情勢的緩和或緊張了,只要台灣無法突破經濟圍堵的重圍,對台灣而言,有比這個還緊張的嗎?至於如何建構兩岸良性互動的機制,首要之務,必須促成兩岸復談;至於如何促成兩岸的復談,那就有賴於兩岸中國人的智慧了。◆
社論
台灣前途探討
恐怖主義與911
台灣選舉評析
選後兩岸關係
改造國民黨
台灣事情
歷史回顧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