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結果與兩岸關係走向

蔡瑋(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兩岸雙贏雜誌總編輯)


族群鬥爭 一抓就靈

台灣選舉結果揭曉,確實讓不少人跌破眼鏡,民進黨再度成為最大贏家,在成為第一大黨之後,它已掌握了內閣人士和國會的主導權;親民黨和台聯黨也算大有斬獲,士氣為之提振不少;國民黨雖然贏回了幾個地方縣市,但失去了第一大黨的位子,算是輸了這次選舉;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新黨果不其然的泡沫化,成了這次選舉的最大輸家。

這次選舉結果,暫時歸納出一些結論。一是省籍意識,族群政治仍有作用;二是李登輝的影響力仍然存在,而且可能擴大;三是本土認同、台灣主體意識較前更為上升;四是國民黨進一步分裂的隱憂不能排除,國、親聯合的困難度不小;五是陳水扁政府未來將擁有更大的政策空間,與在野黨妥協的可能縮小;六為民進黨精於選舉,其戰略與策略均有可觀之處,國民黨則反之。

除此而外,選前民調具有負面作用也是一個事實;選舉結果不無反淘汰的情形出現;陳水扁爭取連任的機會大增,宋、馬屆時都未必為其對手,而連戰則已基本出局;陳水扁在內外壓力之下,中華民國工具化的情形將更明顯;不但台灣朝野需要沉澱情緒,中國大陸也需正確解讀台灣這次選舉結果,否則台灣政局將會不安,兩岸關係可能惡化。這些都是台灣各界一般的看法。

選舉時的激情言論,惡意謾罵與詆毀是否能夠在選後讓朝野雙方一笑泯恩仇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說大家都希望民進黨政府能夠早日放下政治拚經濟,民眾也都期望阿扁先生能夠多一些謙卑與虛心,但以其一向權謀的個性和作法,目前台灣政局的發展情況看來,台灣人民這點卑微的期盼恐怕未必能夠獲得實現。

再以李登輝和被他當成工具的台聯黨為例,既然這次大選獲勝,又組織了所謂「群策會」這個行動智庫,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這位李先生或許有意藉此挾持民進黨政府,不但要堅持,而且還要擴大其本土化、反中國的路線,防止陳水扁個人、或民進黨政府走中間路線。

另外,雖說國民黨這次敗選與競選策略及提名人選不當有關,而且其整體得票率並未減少,但不可否認的是南北差距、族群動員、省籍因素仍然發生一定程度的作用,李登輝和陳水扁都曾試圖給國、親、新三黨戴上裡通外(中)國的紅帽子。未來只要基於政治需要,難保短視的政客不會繼續炒作,每次選舉都使得本已融合的台灣社會再次受到傷害。這對台灣的未來絕不是好事。

阿扁連任成功的機會大增

關於國民黨方面,目前內部確有檢討,要連戰下台以示負責的聲浪,但這些多是出於地方派系、或本土派立委,彼等有意倒戈投向民進黨政府以求追取個人政治、經濟利益,未來或難成事。過去筆者認為民進黨或會趁勝追擊,讓國民黨徹底瓦解,但現已改變看法,認為陳水扁還會利用一個衰弱、分裂、對其不構成威脅的國民黨來平衡親民黨、牽制台聯黨,以防彼等對其予取予求。

在親民黨方面,宋楚瑜現在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戰略地位,有實力和國民黨談合作,有份量讓民進黨對其尊重三分。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是,親民黨在戰略上支持國民黨,希望連戰能夠穩住陣腳,確保國民黨不致因為分裂而煙消雲散,但在戰術上又保留和民進黨合作的可能,讓民進黨在分化離間國親兩黨、機關算盡之際仍不得不對其有所畏懼。宋先生工於心計果不其然。

這次選後,既然陳水扁及民進黨已經獲得更大的天命,其揮灑空間更大已是必然事實,今後阿扁政府必然會以更高的姿態,企圖主導台灣未來政、經發展方向,他是否能夠善用台灣善良民眾給他的另一個機會,一方面撫平台灣的政壇恩怨、撕裂的社會傷口,另一方面則真的排除意識形態的干擾,盡全力挽救台灣的經濟這才真是大家拭目以待的重要課題。

具體談到台灣政局發展,民進黨+台聯黨+國民黨本土派+無黨籍人士將會是最可能的內閣組成模式,而這種意識形態極重的組合將會面臨泛藍系統的強力杯葛。選前,陳水扁以打擊國民黨為訴求重點;選後,民進黨仍會進一步爭取國民黨本土派議員,但應該不會刻意要瓦解國民黨,阿扁現在必須利用脆弱的國民黨來牽制親民黨。如果沒有意外出現,阿扁爭取連任成功的機會已然大增,二年後,宋、馬可能難以匹敵,連已出局。

政局短期內不可能安定

在民進黨勝選的情況下,黨(民進黨)與黨(國、親兩黨)的談判顯然已非重點,而且即使展開談判,雙方氣勢已然不同,反對黨討價還價空間已受壓縮。民、國合作,或民、親合作組成新內閣的可能性已告降低(國、親兩黨都已拒絕),而且即或陳水扁有意於此,民進黨挾其勝選餘威,其黨內同志都未必能夠接受,若再加上李登輝的刻意阻擋,以及台聯黨的掣肘,台灣政局短期內不可能安定應可預見。

目前,外界有一種說法是,既然民意如此,經濟不景氣執政黨仍然大勝,反對黨除了在大陸政策、兩岸關係方面牽制民進黨政府外,其他就讓政府自行其是,兩年半後再一併在選舉中討回公道。當然,如果國、親兩黨在國會中密切合作,民進黨政府未必日子好過,但國、親各有盤算,且仍擔心被外界誤以為為反對而反對,所以此一合作有其限度,但將來國民黨利用地方政府(尤其是以基隆與台中兩港推動兩岸直航)來困擾中央並非毫不可能。

過去一年多來,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確實乏善可陳,北京也不曾給阿扁政府好臉色看過,但以這次投票結果看來,台灣民眾似乎對此也並不太以為意。因此未來民進黨恐怕也不會對此有太多的著墨,即使有的話,恐怕也會言詞柔和,但態度更為堅定,而且復談價碼恐怕也會相對提高,而新內閣恐怕也會積極想在外交方面有所作為和表現,兩岸恐怕又會因此有些摩擦。

既然台灣政治局面、勢力重新排列組合的重點時間將是在十二月一日選後到明年二月一日當新內閣、新國會成立之間,因此筆者相信,在此之前,除非國際局勢有大幅變動,或陳水扁政府不但積極對大陸示好,而且還有實質內容,否則北京暫時不會有正式的動作出現。冷然相對、靜觀其變是最可能的結果。

因此,中國大陸短期內最可能的作為仍是繼續對台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政策。這其中主要原因在於,一、台灣政局本身仍在動盪、不穩階段,北京實在無從具體回應;二、大陸目前正在全面評估,搜集各方訊息的階段,力求正確、全面解讀此次選舉結果所代表的意涵,所以不會、也不宜過早有所反應。

其實,北京目前不但要評估這次選舉的意涵,瞭解是否台灣社會有朝兩極化發展的現象,分析台灣未來政局走向,解讀本土和非本土、統一與獨立力量的消長,在野力量能否聚合、國民黨是否進一步分裂,也要判斷陳水扁未來新內閣的組成方式,李登輝的群策會,以及台聯黨可能扮演的角色(以李登輝的個性言,他仍會想要積極主導台灣未來的政治發展方向,民進黨似乎已經警覺李某可能成為一個絕大的負面力量,使陳水扁無法進一步往中間靠隴)。北京的工作不輕。

兩岸政治僵局依舊

既然這其中還有這麼多的變數,而且多數變項都還在發展之中,只要北京的解讀有片面性(且不說有誤),如中共認為台灣主體性的建構確實已然逐漸穩固,本土化已成台獨的代名詞;或台灣政、經局勢將繼續往其所不樂見的方向移動;甚或其內部政治發展,如明年下半年大陸將進行人事改組,使其暫時無太多心力過問兩岸事務,那麼兩岸關係的變化就更難加以預測,所以目前來推斷中共整體對台政策的調整方向可能稍嫌過早。

不過,一如前述,筆者相信,中共將會繼續加強和在野溝通,強化兩岸人民、地方政府之間的直接接觸,但對民進黨、台聯黨等予以區隔對待,持續施壓,而施壓的強度將會增加,其對民進黨政府的態度也會更嚴苛。在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兩岸關係將會是經濟持續發展,民間交流幅度擴大,但政治僵局依舊,緊張程度或會許微上升,北京對陳水扁和民進黨會更不假辭色,但局勢應無失控之虞。

整體來說,這次選舉結果為兩岸雙邊關係投下了更多的變數,如果這次選舉果真意味台灣主體、本土意識的勝利,統獨意識已經轉化成為愛台灣與不愛台灣,本土與非本土的抉擇,台灣局勢的發展越來越非大陸當局所能掌握,更遑論控制,那麼中共的危機感、急迫感就會加強,時間的壓力如果那怕只是偶然迫使北京做出某些非理性的決定,這對兩岸雙方絕非好事。當然,在公開場合,中共仍會表達其既定的對台政策,對台灣地方選舉結果不直接表意見,以示對台灣民眾抉擇的尊重,遵守一國兩制的精神,但北京必然堅持兩岸之間一定要回到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來。在此基礎上,中國大陸會重申願和台灣各方主張改善兩岸關係,追求國家統一的所有各黨派加強交流、往來。

社會向南北、統獨兩極發展

對於兩岸關係,由這次台灣選舉結果看來,有些學者認為,民意主流仍是不統不獨,也就是所謂的維持現狀,但也有人進一步加以分析,認為其中隱含可統可獨,甚至反統反獨兩種不同的意涵,而且都有激化的現象。這也或許值得進一步加以思考。不過筆者想要強調的是,即或統獨問題已經表面上暫時為包裝過後的本土、非本土,愛台灣、不愛台灣所取代,但癥結仍然存在。選舉結果意味台灣的主體意識似乎更告確立,社會的兩極化現象(南北、統獨)令人憂心。未來,統獨問題仍會以不同的表現方式出現。

持平而論,除了少數基本教義分子外,台灣民眾大概已經受夠了統獨糾葛,大家或許都知道,在現階段要強求統一與獨立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對台灣來說,不管將來是統要獨,共同的前提就是要把台灣自己搞好,這才應該是全民的共識。要統,就如阿扁所說,台灣可以對大陸發揮「燈塔效應」,有助於中國大陸的文明、理性與現代化;要獨,台灣總得要有自立自強、永續發展、自外於中國的條件與能力,否則獨立不過是一個空中閣樓,未來難保「台灣悲情」不再重現。

換句話說,放棄統獨爭議,全心全力建設、發展台灣才是當務之急,也是台灣當前唯一該做、應做之事。過去的十多年來,台灣已經浪費了太多的心力、時間與資源在內鬥上,中共已然搶佔戰略的高度與優勢,台灣未來已然危殆而猶不自知。台灣當前勇於內鬥、怯於公戰,躲、拖、逃的心態和作法,許多自以為是的小動作最多只可能贏得部分戰役,但卻恐怕會輸掉整個戰爭,而且絲毫不能扭轉戰略上的劣勢。台灣只有化被動為主動,以攻勢作為來取代守勢防禦,或許還有一些希望。

在此信念之下,政府應當首先盡一切可能將「兩岸關係穩定化」;其次則是把台灣「民主政治精緻化」。只有在兩岸關係穩定化的前提下,台灣才能把精力用來整頓內部,追求進一步的發展,對中國大陸產生示範作用。

政府要用廣泛、合作的安全概念來取代當前對抗的心態和作法,否則一切都是緣木求魚。台灣應該推動對大陸的「廣泛接觸、深入交往」政策,把台灣的發展與大陸的成長適度結合起來。對內、對外、對大陸,政府都要廣泛宣揚(即或兩岸統一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其前提是絕對不能建立在台灣萎縮、失敗的基礎上,而台灣的生存、發展,中華民國的茁壯、成功是廣義中國、自由世界的一項資產而非負債。

更具體來說,如何把前述的概念化為具體的行動,變為可操作的政策確為政府當前首要工作。既然統獨已屬次要,日子仍要過下去,大陸的朱鎔基總理、台北的張俊雄院長應可下令所屬部會,從國防、外交、金融到僑務、司法、貿易……,預擬雙方可能合作的項目,然後透過第二、第三管道進行溝通,嘗試雙贏的可能,讓雙方關係走向良性互動,建立互補、合作、競爭的關係。

兩岸強弱已然易勢

在兩岸強弱已然易勢的情況下,要再追究過去和現在執政者的錯誤和責任實在讓人覺得無奈。往者已矣,民進黨政府應該迅即分門別類召開閉門會議,邀請各行各業的頂尖專家、學者,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僑務、工業、……各個層面出發,理解、發現台灣現(僅)存優勢,然後研究如何加以整合,再嘗試發揮統合戰力,重新出發、主動出擊,或許如此一來台灣還有一些機會。而這正是台灣對中國、對自己,對過去、對未來的一分責任,否則大家終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事已至此,不論有些人接受與否,既成事實就是如此。對民進黨政府,筆者能說的就是,既然內閣、國會皆已盡入彀中,未來民進黨政府沒有任何推托的藉口,成敗必須一肩扛起,不能再像過去凡事只曉得爭功諉過,否則兩年半後,人民仍然有權趕你下台;對台灣,筆者只能說,即使在中國大陸已經回歸正途,台灣難免有萎縮、邊緣化的風險,但台灣仍然必須盡全力讓自己的民主發展能夠贏得大陸廣大民眾的欽羨及肯定,發揮比較、示範、催化的做用,唯有如此台灣才有未來,才能對中國的未來做出貢獻,大家的奮鬥也才有意義。

目前,阿扁應該強調兩岸關係政策不變,重申無意與中共對抗,願意無條件恢復雙邊對話(雖然北京當然不會理睬),不要因為勝選而對大陸再有任何挑釁、刺激的言語和動作(難保阿扁不會再有脫線演出);其次則是盡速穩定國內政局,進行朝野對話,凝聚對大陸政策的共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避免北京誤判此次選舉結果及其意涵;選擇適當時機(如元旦祝辭,江八點週年前夕,或新內閣、國會就職時)發表重要談話,重申類如五二○「四不一沒有」的講話,但要以更積極的前瞻態度,表明對兩岸關係往前發展的熱切立場,同時輔之以具體的行動來化解對方的猜忌,或許兩岸關係仍有緩解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