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工作仍須努力

論兩岸人民整合和中國統一


自從李登輝轉向「兩國論」到陳水扁否認「九二共識」後,兩岸關係停滯不前,一籌莫展,雙方軍備競賽,軍演頻頻,劍拔弩張,似乎只有等待台灣當局宣佈台獨,統獨內戰一觸即發。

為了合理化對台的軍事行動,大陸內部私下已出現了許多的主戰論,諸如,「和平統一」已由戰略性轉變為戰術性,以「武備」取代「武嚇」;「打掉了東南還有西北」;「最多犧牲三百萬愛國台胞,可以挽救二千萬台灣人民」;「日本征台死了六十五萬台灣人,走了五十年還有李登輝、金美齡,只要打下台灣,將來不怕沒有李登輝、金美齡」。大陸的民眾和青年也在產生對中共當局的不滿情緒,認為當局太軟弱,「怎麼可以讓小布希到中國來這麼囂張」。這些不滿也必成為北京當局的壓力。這些聲浪也使得一些「主和派」的學者憂心不巳。

五月九日,陳水扁在金門喊話說,「兩岸政治統合的第一步必須從經貿及文化的統合開始著手」,我們則有不同的意見。

為了避免未來的台海戰爭,以期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我們必須承認,已經不能再懷有簡單的「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幻想,而必須「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能經由選舉產生主張兩岸和解和兩岸統一的台灣當局。但這又必須先要有期望祖國和平統一的台灣人民才行,如何爭取台灣人民和爭取台灣民意,除了加強「和平統一」的宣傳和加強兩岸經貿及文化交流外,還必須全盤考量把台灣人民整(統)合到「一個中國」的框架內,由「一個中國」框架的存在產生「一個中國」的意識,並須有一些具體的措施。

一、爭取來陸台胞的認同

自開放大陸探親以來,據統計到過大陸的台胞已達四百萬人,每年達二百多萬人次;據「陸委會」統計,在上海地區就業定居之台胞即達三十四萬人,全國當不止此數。

據當代語言學研究,語言的使用不僅是表達意義和傳達信息的工具符號,而且也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認同。此外,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當然,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人民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台胞到大陸,當然應與大陸同胞同樣待遇。在兩岸統一之前,雖可能會有台灣當局的干擾,但亦應給予台胞國民待遇,落實「一個中國」原則,其中包括:

(一)開放定居台胞申請「國民身份證」以取代現行之「暫住證」,享有一切國民就業、就學、購產之權利。

(二)在現行之「台灣地區同胞大陸旅行證」外,應可開放台胞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地區人民護照」取代前者,以為出入大陸及在大陸旅行之證件,並在世界各國旅行,接受中國駐各國使領館之保護。

(三)由國民而定居,定居台胞亦應享有公民權,擁有議政、參政、選舉和被選舉之權利,參加各地政協、人代。

定居台胞為爭取大陸所給予的國民權利,必形成對台灣當局的壓力,也將形成一個期望祖國和平統一的台灣人民的群眾基礎,在海峽兩岸為祖國和平統一產生發酵的作用。台灣當局若有志於兩岸「和平統一」,亦可開放陸勞來台打工及開放陸資企業來台,給予國民待遇,此亦為台灣安全的保障。

二、爭取台灣人才來歸

台灣人民是中國人民不可分割的部分,台灣人才亦當是中國人才不可分割的部分。許多台灣炎黃子孫何嘗不思到祖國大陸一展長才,然長期來由於兩岸政治的阻礙和受大陸建設落後條件不足所限,而駐足不前。今日兩岸形勢變化,大陸經建突飛猛進,西部大開發需才孔亟。不可諱言,國民黨長期來在台灣培養了不少的經建人才,才有台灣的「經濟奇跡」;民進黨上台後,由於黨派之見,或由於意識形態,原經建官員紛紛下崗,閒置民間。但他們仍懷有豐富的經建經驗,管理才能,以及台灣和國際經建的人脈關係。

西部各省經建落後,需才孔亟,招商引資甚切,若能爭取這些台灣經建人才以招聘方式到大陸,必能補強西部現有之經建隊伍,並且以其人脈帶來台灣及國際企業對西部大開發之投資,於大陸何所不利?以彼等在台灣之影響,對未來兩岸和平統一之作用更難以估算。

尤其是,台灣亦有國營企業,如何將國營企業市場化並與國際經濟接軌,只有台灣具有此種經驗和人才。楚才猶可晉用,台灣的人才也是中國人才,中國大陸的經建當然可以任用台灣的中國人才。

國家的統一和富強莫不是依賴人才的集中,秦招攬六國之士用之而統一中國;美國亦集世界各國人才而用之,才能稱霸世界。

中國西部遼闊,大開發啟動伊始,各省分管經建之副省長,即可招聘台灣人才;各縣、市分管經建之主管亦可考慮比照辦理。各級政府之事務官、企業經理或顧問,也可吸收台灣人才。一旦台灣精英來歸,又何慮於台灣民心之向背。

大陸多種高科技水平列為國際前茅,台灣當局又何嘗不可爭取大陸人才來台,形成兩岸人才交流,也讓大陸同胞瞭解島內台獨其實為數不多,假以時日,和平統一水到渠成,而不必為一時而盲動。

三、爭取台灣青年和知識份子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知識份子是民間意見的代表。爭取青年和知識分子,祖國的和平統一才能有未來,才能有台灣民意的基礎。

(一)爭取台灣留學生:基督教和天主教為其在華傳教曾於中國各地設置學校,有中學有大學;美國為培養親美派,有庚款留美、清華大學和獎學金吸引中國留學生;蘇聯有東方勞動大學、孫逸仙大學;日本有拓殖大學;國民黨為爭取東南亞華人反共,在台有僑生政策。現在各先進國家都對第三世界訂定留學生政策。為中國之和平統一,北京當局應速訂定台灣留學生政策,設置獎學金爭取大學以上台灣優秀學生到祖國大陸學習。台灣當局雖目前仍不承認大陸學歷,但隨著兩岸經貿往來密切,企業界必須任用熟悉大陸政經、市場的留大陸學生。一旦開放大陸學歷認證,留學大陸之博、碩士得以大量任職台灣校園及政府機構,台獨宣傳即難以被青年和民間接受。

(二)爭取就讀於台灣大專以上學生及中小教師到大陸參觀旅遊,「百聞不如一見」,培養他們對祖國的山川、人情、風俗、文化、歷史等的感性認識,以減除其在台所受台獨宣傳及百年來兩岸隔離所產生的疏離和偏見。

(三)自台灣政權「變天」後,涉及意識形態之人文、法政、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均難以取得台灣官方學術教育研究的項目和經費。針對台灣學界現象,大陸宜由社科院或相關之大學研究單位開設台灣學者研究項目和經費,聘請台灣學者擔任客座研究員或兼職研究員。可研究二個方面,一為大陸開放改革及經建發展之研究,透過台灣學者的研究將大陸的發展進步介紹給台灣人民或國際學界;二方面為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歷史之研究,透過台灣學者的研究將台灣的真實介紹給大陸學界。各研究領域並可適時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峽兩岸及國際權威學者與會,透過國際學術會議,向國際學界表達台灣人民「要和平、反台獨」的主流民意,創造兩岸和平談判的國際輿論。

台灣當局若欲建立兩岸和平的基礎,亦應爭取大陸青年和知識份子來台,讓他們能認識台灣,認識祖國寶島,他們雖不可能認同台獨,但又何忍於輕易對台言戰。

四、補強對台工作隊伍

不可諱言,自一九七九年《告台灣同胞書》以來,北京對台政策的重點在於「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和「國共和談」,然今形勢已變,國民黨已非台灣當局,因此,除了政策結構須調整外,人事部署也應有補強之需要。

(一)對台決策機構須有更多的台籍人士參加。台灣同胞與祖國大陸隔離一世紀,不免疏離,有台籍人士參與對台決策可減除台胞的北京對台政策之疑慮。台胞在大陸者,有五○年代以前滯台者和「二二八」後回歸祖國者及其第二代,有七○年代「保釣運動」回歸祖國大陸者,並將有九○年代後新定居於大陸者。各級對台單位亦應盡量爭取大陸台胞參與對台工作,或專職,或兼職。

(二)各級對台機構的台胞接待人員應盡量任用台胞,或能說閩南話的人,語言是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台胞百分之七十以上為閩南人,島內台獨運動亦以閩南人為多數。

(三)為充分理解錢其琛所言台胞「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複雜心態」,各級對台工作幹部應有培訓,培訓課目除了對「和平統一」及「一國兩制」的中共對台政策外,必須還要有「台灣抗日史」、「戰後台獨運動的發展及其現狀」、「美國對台政策之發展與現狀」、「戰後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等課程。培根有言「知識即力量」,列寧亦有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有了充分的對台知識,才能建立起一支有力量的對台工作和促進統一祖國的和平隊伍。

對急切於祖國統一的「主戰派」朋友,我們有句話要說。我們比誰都清楚戰後台獨運動的形成有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一是日本殖民統治「皇民化」的殘餘,一是美國戰後對台政策。台灣人遭受「皇民化」是由於近代中國衰弱而馬關割台,所以我們一再的強調「原鄉人的原罪來自原鄉」,祖國能不為淪為「清國奴」的台灣同胞負起歷史的責任嗎?再者,抗戰勝利,台灣光復,但又國共內戰,兩岸分裂,給予美國對台政策的可乘之機,才有台獨運動發展的空間。國共兩黨能不為今天兩岸分裂負政治的責任嗎?祖國大陸和中共當局,為台灣人民所負的歷史政治責任難道就是一場粗暴的統一戰爭?所以,我們才會一再呼籲「和平未到絕望關頭,絕不輕言放棄和平」。雖然目前祖國的和平統一已無法簡單的「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了,但並不表示和平的道路已經窮盡,祖國的和平統一還是可以「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毛澤東不是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嗎?

我們也要警告台獨當局和「李登輝暴力集團」,「五一一」台獨法西斯製造的流血事件,已再度引起祖國人民極大的憤慨,日本軍國主義統治台灣五十年,屠殺台灣人民達六十五萬人,也不能阻擋得了台灣人民的「原鄉人的血必須流回原鄉,才能停止沸騰」,憑這一小撮「皇民化」軍國主義餘孽就能螳臂當車嗎?我們反對戰爭,但亦深知,一旦和平的希望破滅,隨之而來的即是戰爭的災難,屆時做為國際霸權主義馬前卒的台獨分離主義,必然首先粉碎,台灣當局諸公的榮華富貴亦即成為泡影。但台灣人民何辜?所以,台獨當局若對台灣人民尚有一絲天良,也得為台灣人民保存一線和平的希望,讓兩岸人民在整合中完成自己祖國的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