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陳水扁新大陸政策

楊開煌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一、前 言

最近陳水扁在兩岸關係的議題頻頻演出,其密集的程度是他掌權以來所罕見的。綜合而言,大致有以下的幾件:

第一是五月七日接受路透社專訪,其中談到三個重點:一是對胡錦濤的評價,他說:「胡錦濤未來縱使有機會接任中共國家領導人,以胡錦濤非常戒慎恐懼的處事態度,很難期待他可以有怎麼樣的一種獨立思考判斷,能夠做他自己?特別在中共威權統治之下,再加上江澤民可能還保有一些重要的職務,胡錦濤很難有自己的作為。」二是「希望跟中共領導人,大家不要預設立場,不要預作結論,我們都願意跟對岸來接觸、來對話、來協商。」三是「要完成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必須要先從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始做起,我曾經說過,兩岸是不是可以先從經貿、文化的統合開始做起,接下來再建立兩岸彼此的互信基礎,再追求、營造未來兩岸永久和平的政治統合的新架構。」(《聯合報》民九十一年五月八日)

第二是在陳水扁的「用心看台灣」之旅中,在金門縣的大膽島表示「兩岸關係的正常必須先從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始」;同時今(二○○二)年八月一日他接民進黨主席之後,將推動民進黨的「中國事務部」率團訪問中國大陸,以促進彼此的瞭解與政黨的和解;三是「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小三通是大三通的第一步,擴大小三通造福金馬地區的民眾乃是當務之急,政府應積極研擬規劃一定人員的中轉金門,以及在總量的管制下適度開放農產品得以進口金馬地區,而不再被視為是犯罪和走私」。(《中央日報》民九一十年五月十日)

第三是在台東指出「在兩岸三通議題上提出不能被矮化、地方化與邊緣化三原則,同時也表示可以考慮『授權』民間談判三通」,但經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蔡英文的「確認」,下午陳水扁改口說「委託」民間與大陸談判。(《中央日報》民九十一年五月十一日)

何以陳水扁在最近一陣子對兩岸關係議題突然大發議論,而且頻頻出招,各方均有不同的解讀。本文希望對此議題加以分析。

二、背 景

個人以為陳水扁選在此時拋出兩岸的議題,應該說有幾個重要的背景。

第一,中美關係的定型化:小布希上台之後,中美關係不但趨於冷淡,而且時有齟齬,同時小布希的兩岸政策也明顯地傾向台灣,甚至口誤「台灣共和國」、「支持台灣參加WHA」,以及軍售台灣等等,因此著實讓台灣的獨派人士產生幻想。然而,中美關係畢竟有其結構性的制約,雙方有分歧,也有共同利益,有制度上無法調和的問題,但也有戰略上日趨密切的關係。此外,胡錦濤的訪美和去年十月江澤民訪美,中共領導人如此密集的受邀訪問美國,而小布希也在就任之後已經兩次走訪大陸,尤其此次胡錦濤訪美在輿論界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訪問,美國的領導也不否認送出了「三不」的保證。美國一方面大聲說贊成台灣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WHA,但另一方面也說成功的機會不大,而且在關鍵的場合,美、日均不發言(《中國時報》民九十一年五月十四日);一方面表示全力協助台灣防衛,卻又一方面表示告知不希望台灣利用美國國會對行政單位施壓。這些形勢讓陳水扁感覺到美國是在兩岸中間,並沒有真正偏向台灣,所以他在五月七日對路透社批評胡錦濤的話,其實是含有「好意」提醒美國輿論界的味道在內。從兩岸關係特別是對台灣內部而言,陳的講話等於是將兩岸關係未來兩年不樂觀的責任,已經推給了大陸的接班人胡錦濤,所以陳的講法就等於是說我原本就不期望,萬一假如兩岸關係有任何的進展,就是台灣的努力。另一層意義在於對美國表達「我在努力」地改善兩岸關係,希望讓美國感覺到他的配合度極高,他絕對不找麻煩的印象。

第二,兩岸僵局的長期化不利於台灣:陳水扁上台以來,兩岸關係的潛在危險不斷升高,按陳水扁自己的說法「中國大陸在沿海地區,光是戰術、導彈飛彈的部署就高達四百枚,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甚至八十以上,涵蓋的射程範圍是六百公里,這不但對台灣造成威脅,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安全與意義也造成一個重大的危害,不應該輕忽,也不應該漠視。」(《聯合報》民九十一年五月八日)這當然是中共升高戰爭準備的前兆,因此台灣的不確定感比過去增加許多,所以美方不論是老布希、柯林頓,或是小布希都增加了對台的軍售,這就是兩岸危機的最佳佐證。因此陳水扁愈是宣揚台灣與美方的軍事關係,宣傳我們能獲得多少購買武器的機會,這就代表台灣的處境愈是不安。再加上陳水扁政府台獨的意識形態,以及不時在兩岸關係的層面去討好所謂的台獨基本教義的發言,更進一步對兩岸關係增加了仇恨和危險的潛在因素。此種不安已經影響到台灣經濟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影響到台灣人民的心理不安,前途不確定,台灣的青年學子在規劃自己的前途時,也不得不受兩岸關係的影響而感到迷惘和困惑,不知何去何從。這也是去年在台灣的「一國兩制」民調有上升趨勢的社會基礎。這一些陳水扁政權的感覺應該是十分強烈的。如果陳在四年的掌權之內,最終無法促使兩岸關係恢復到一定的穩定狀態,長期而言,對陳本人、對民進黨都是一個致命傷。目前也許在台灣南部群眾民粹的熱情之下,大家尚且感受不深,一旦經濟再無重大起色,天災人禍持續不斷,頻仍生變,兩岸僵局必然導致問題的嚴重和惡化,所以他也急著必須在兩岸議題作出一些文章,以便利用殘餘的民粹,坐收不敗之利。

第三,台灣經濟問題並未解決:陳水扁上台之初,台灣的經濟形勢就在觀望,結果扁政權出現停建「核四」、再建「核四」的風波,台灣大眾對扁政權的經濟信心大潰,而其間接的結果則是造成新的大陸熱,對台灣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再次升高。時至今日,事實上台灣民眾都知道沒有發展的兩岸關係,就沒有真正穩定的台灣,特別是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愈來愈高的情況下,在台灣的立場,兩岸關係絕不可以無戰爭為滿足,特別是知識經濟、快速競爭的時代,台灣若無法打開兩岸的僵局,則台灣經濟難以平穩發展,肯定是重大的損失。因此,對兩岸關係無信心,其實真正的結果就是對台灣的發展無信心。

目前台灣的經濟暫時沒有進一步向下沉淪,但是如果希望恢復過去的榮景,恐怕也只是一種奢求,因為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往是緊跟著美國來承接一些下游的勞力加工來積累台灣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我們從六○年到現在二十一世紀初都是在為美、日先進國家加工,如今此一加工的優勢早以被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所取代,所以造成台灣的經濟發展失去了它的方向感。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政權,在經濟上一直鼓勵不出一種新的支柱性的經濟產業,作為下一波台灣經濟的支柱,這就是在台灣的美商所說的經濟政策方向的問題。台灣業者從不自覺地為私利到大陸發展,到如今慢慢在大陸找到自己的方向,此即用頭腦、用知識來從事經濟活動的新方向。台灣市場太小,所以必須以大陸為腹地,此種初級的知識經濟、管理經驗,才能彰顯其優勢,這是台商在大陸的奮鬥,已經為台灣經濟打拚出一條發展的前景。

當然現在也有人說「台灣的經濟應該以全球來佈局」,問題是以未來的趨勢來看,沒有巨大資金的台灣中小企業如何作全球的佈局?自行研發的能力極低的台灣中小企業如何全球佈局?因此台灣的企業拚命往大陸去投資、經營,其實正是看清楚此一潮流所作的選擇。由此可以理解台灣的業者赴大陸的企圖,主要是將中小企業的經營方式透過大陸的市場逐漸邁向大企業,有了大企業的規模才有可能自創品牌,競爭全球。全球佈局對學者或政府而言,可以是一句漂亮的口號;但對業者而言,全球佈局是一場生死的賭局,它必須有一個啟動的點,才可能帶起全球性的競爭,否則就是空談。如果兩岸關係不要說關係正常化,就連直接「三通」都不可能,則台灣的經濟又如何發展呢?此種台灣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可以說已經再明顯不過了,一旦台灣經濟出現災難,則再多的美國「先進」武器也無法重建已經生活無著的台灣人心;換言之,陳水扁日前推出的「大陸政策」,其實是包括了「以大陸救台灣」的策略構想在內。

第四,泛藍的成功整合趨勢是陳的記憶夢魘:從台灣的選民結構來看,迄今為止,泛藍的支持者仍領先於泛綠,因此理論上在台灣如果進行任何一對一的選舉對決,如果泛藍可以整合成功,則泛綠的人想要獲勝,就有其一定的困難度。不論是台北市的「馬扁對決」或是台北縣的「蘇王對決」,以至台南縣的「吳蘇對決」,雖然其結果是各有輸贏,贏的不說,從泛藍輸局來看,以蘇貞昌四年不錯的政績和王建煊匆促上陣,到台南是陳水扁的故鄉,以雙方陣營的勝負僅僅是微小的差距來看,就可以理解一旦是藍綠對抗,則陳自然沒有必勝的把握。而今泛藍陣營自上而下大致已有共同的覺悟,因此今年將以北、高市長和市議員作為合作的試金石,以便為以後進一步合作奠下基礎。善於選舉的陳水扁自然對於這種形勢十分瞭解,從陳的角度來看,如果原本下一屆的連任是十分輕鬆的任務,因為不論是否有政績,只要泛藍處於分裂的情況,連任就不是問題,至於政績並不重要;反之,泛藍聯合、合作到合併的趨勢日漸明朗,對陳而言,連任的基礎訴求自然從「對方的分裂」轉而為「四年的政績」。但是按上述的分析,台灣經濟的沉淪絕不是陳在未來的兩年之內可以立竿見影地收效的,何況經濟的真正改善仍是以兩岸關係改善為前提。在此情況的考量下,陳水扁才不得不提早出手,打出「兩岸」這張牌,而且是連續三天的柔性訴求,這是十分罕見的。如果上述推論為真,則陳的下一步有可能在今年的八月之前,對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作出某種修正,以便順利在八月一日之後推出陳水扁主席的兩岸政黨外交。

目前的策略應該是如果陳水扁能在兩岸關係有所進展,作出成績,則在未來的兩岸台灣經濟將有可能找到出路,那麼到選舉年之際,台灣經濟就有可能真正獲得改善。如此一來,泛藍的合作對陳的威脅也將大大消除。反之,如果兩岸關係未見改善,則責任在中共而不在陳水扁,因為他已經釋出善意。如果延後出招,泛藍可以攻擊他沒有誠意,只是作秀,中共方面也必然有相同的感覺,不可能與之配合,因此為了使自己在選舉中,在兩岸議題有較佳的攻防戰略的位置,是以選在五二○的二週年之際出招。

三、議 題

陳水扁在三次的講話中,強調二個重點:一是兩岸政治互動,二是兩岸經貿互動。在政治互動方面有二個層次,一是領導人的對話、協商,一是政黨外交;在經貿互動方面,除了原則性的呼籲外,主要的議題是「三通」。

在政治互動方面:領導人對話是老調重彈,政黨外交是新建議,一般討論比較會注意到「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是否承認,依此二點大致而言都是得出相對悲觀的論調,這樣的預測自然有其邏輯性,不過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陳在同一場的訪問中另外的二個重點:一是對胡錦濤的批評,二是絕對不會因為美國的支持,就可以一意孤行或誤判情勢,導致兩岸關係不必要的緊張。這兩段看來,前一部分是對美國而言,其作用一如本文背景所言;而後一部分則有些是對大陸而說,表示自己對兩岸關係的大國結構、大國利益掌握十分清楚。在此種情況下,陳水扁受訪的此二個重點,其實要表達的是同一件事,批胡的講話實際代表了胡訪問美國的成功和收穫,特別表示美國不否認對胡提過所謂的「三不」,所以陳不得不用國際媒體在中美之間作一些挑撥的動作,同時也向中共表態,願意無條件的討論、對話,這種以美國利益、原則和價值觀的方式來對中共施壓,這也就是說陳水扁是以拉美國的「一中」政策來對抗中共的「一中」原則。至於政黨外交的部分,一般的評價也不樂觀,但是這一部分極有可能是陳預留的伏筆,在民進黨內有人也看清楚結構,是以開始醞釀對台獨黨綱作出與時俱進的些微調整,以便打通共產黨與民進黨之間互動的可能性。其實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等同黨綱時,「台獨」黨綱就已經在精神上被封殺了,因此從台獨黨綱到前途決議文,代表的意義就是現狀等於台獨,無須再作追求,今年的七月,民進黨再將此一狀態作出更明確化的說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應該是「觀其行」的時候。

在經貿互動方面:最重要的意見是「三通」可以「委託」民間,這一段話應該是此一階段最重要的講話,此一談話代表陳在面對長榮集團、台灣美商、台灣大企業等壓力下,逐漸將「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進一步朝積極開放部分傾斜,不論是「授權」或是「委託」,都代表民間在三通議題上的功能被陳水扁所肯定,這與陸委會一貫堅持的國家安全說是有重大差別的,無怪乎陸委會有些反彈,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三通」得以實現的重要一步,而且是完全回應了中共方面可以「民間、業者談三通」的倡議。

從策略來看,對陳而言,陳提出的政治對話、政黨外交和三通談判,總有一些可行性,也只要有一項是可行的、成功的,則兩岸關係對陳而言就是加分,就是正面的,特別是經貿的三通,只要開始談,就算二年之內沒有談成,對陳也同樣肯定有好處,因為談不成更能代表他堅守台灣的立場及利益,所以下一任非陳不可,以免談判中輟;談成了,自然更不必說,甚至我們可以說陳水扁此次的出招重點就在「三通」的民間談判,其他都只是陪襯而已。而所謂的「民間」,按此次港台新航權談判的模式,其實是官方全權主導、全程參與的「民間」談判模式,我們相信這也是陳水扁想要與中共政權協商「三通」的重要參考模式。簡單的講,陳水扁已經不得不啟動「三通」來救台灣的經濟了。

四、反 應

陳水扁出招之後,在台灣一般而言有四種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是困惑,不知道陳水扁的葫蘆裡賣什麼藥,因為陳有關兩岸關係的講話,不但經常是前後不一,而且總是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議,既無新義也無誠意,特別是陳水扁的兩岸政策是矛盾路線,而非中間路線。至於「三通」的關鍵還在於「一中」原則以及是否與陸委會的配合情況,繞不過「一中」,一切免談。

第二種是反對,認為陳背離了李的路線,中共如此打壓台灣,特別在WHA的觀察員案慘敗之後(《中央日報》民九十一年五月十四日),更是對陳的軟性訴求不滿,主張完全、徹底地反中國。

第三種是主張看陳的行動,特別在「三通」問題,因為錢其琛有過授權民間、業者的說法,因此陳在政治方面或許沒有收穫,但是在「三通」方面也許可以有收穫,至少可以啟動談判。假如開談,陳就可以有收穫。

第四種是大家公認的,不論如何,這幾招都和陳的二○○四年選舉是有關的,是陳選舉外顯的一部分,因此會認為扁是說說而已,放些空爆彈,不會認真地作。

因此陳水扁如果這次的「三通」是講真的,就必須認真而嚴肅的推動;如果陳水扁的「三通」仍是選舉政見,則屆時必將自食其果。

至於中共方面的反應,則可分述為下列幾點:

一、他們對陳的講話不是只看一天、一篇的說法、講法,而是整體的觀察。從路透社、大膽島、台東、美國電視台等,感覺上,陳的講話造勢活動的意義大於政策的宣示的意味,因此不會太重視,也不會完全忽視。

二、在陳的講話中「不會錯誤形勢」這一點,他們應會比較重視:一是代表陳當家之後,真正知道理解國際結構對台灣的局限和制約,二是代表陳對美國的領導者維護美國利益的政策意涵比較有所認識。

三、新華社評論員「風生」的文章(《聯合報》民九十一年五月十四日)對民進黨過去的貢獻有若干讚美之辭,似乎代表對陳講話的善意回應。但是「風生」就是「風聲」,也就是測試,既然陳喜歡放虛,迴避原則,空言善意,他們自然也以「風聲」相對,邊說邊看。

四、陳倡議八月一日他接任黨主席之後,希望推動DDP赴大陸訪問的政黨互動,他們認為在民進黨修改台獨黨綱之前是不可能公開往來的,如果陳有誠意,則在七月的民進黨大會必須有修改台獨黨綱的進一步行動,則以後的互動就比較順利。

五、「三通」的問題,陳是不得不回應錢的看法,如果台灣再不把握時機,屆時只會喪失台商和台灣在大陸的競爭力。「三通」部分其實在民間已經有許多變通的辦法,陳既然認識到此一問題的重要,就應該不祇是說,而是要做。

總的而言,中共的反應代表了對陳最近有關兩岸關係的發言,確實已經注意到也聽到了,接下來他們將要看陳的行動。

五、結 論

陳水扁當權已經兩年了,客觀而論,他在兩岸關係的建樹是十分有限,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三:

一是台獨黨綱成為真正中間路線的精神枷鎖,而且在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努力,台獨黨綱已經出現兩個十分具體的指標,一是反中國化,二是愛台灣的唯一指標。換言之,如果不反中國,則就不是真正支持台獨;同時如果不贊成台獨,就是不愛台灣。此一精神枷鎖其實也大大限制了陳水扁想試行的新中間路線,必然出現間接台獨與直接台獨之間的徘徊,而非所謂的中間路線,這是陳水扁的大陸政策的根本問題。

其次,策略性企圖制約了陳對兩岸關係的根本性思考。陳水扁當權以來,台灣經濟的衰退,結果形成台灣非依靠大陸無法重振形勢,這使得陳水扁不得不祭出兩岸,以便挽救台灣經濟,但是大陸政策和陳水扁的意識形態的矛盾,因此陳水扁只好以迴避原則的方式,企圖建立與大陸的正常經貿往來。

其三,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和其他政策一樣充滿了選舉味,因此不但是中共不得不多聽多看,事實上連台灣的反對黨、學者和業者也都必須停、看、聽,才能真正評價陳的想法和看法,這是陳水扁自認為的善意總是得不到回應的主要原因。但是陳又沒有一套系統地、完整地建構兩岸和平、兩岸關係正常的看法和見解,所以一旦沒有得到他所期待的回應,則台獨基本教義派必然起而攻之,陳也自然停止了他的政策善意,久而久之,就使陳的兩岸政策變成是一種花招,而且根本無需實踐。

依此來看,陳最近的談話雖然在「三通」的部分對錢的講話有些回應,其他部分仍然看不到有具體的行動,必須到八月才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