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好像受到很多的批評,兩個月前因為一句「外省人來太多」而聚集鎂光於一身的吳孟德先生,其實儼然已經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當時他的辦公室得到大批花籃,許多報尾廣場上的言論給予他極大讚譽,使得他在風波後段的發言,也更顯示高揚的鬥志,愈挫愈勇。他這一句話所引起的風波已經淡化,但省籍問題恐怕將來仍會澎湃激盪,如果因為參與討論的人繼續激昂的相互指控,難免使社會大眾再度淪入政治漩渦。固然面對潛在隨時爆發的衝突,令人憂心,但也不是沒有珠璣隱藏其間,值得一探。當此風波已然平息的階段,可以平心靜氣,思索其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近兩年來,經濟的低迷以及政治上的混沌造成人心低蕩久矣,尋求代罪羔羊以一掃陰霾的心理需求不斷累積。加上前一陣子顛覆性極強的案子接二連三發生,從嘿嘿嘿事件、偷拍事件、國安局弊案、查扣雜誌到三三一大地震,人禍天災接踵而至。過去曇花一現的好事,像舉辦世界盃棒球賽這種比較正面的紓解方式,可遇而不可求,倒是像省籍歧視這一類負面的紓解方式,反而隨手可用,故省籍問題接二連三地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儘管過去有識者早就分析指出,省籍充其量只是一種虛擬的身份辨別方式,使得原本充滿差異的統治者與老百姓、富人與窮人、男人與女人、強盜與百姓、西部與東部、本島與外島等等之間的對比,都獲得遮掩,而讓各種利益對立的人,變成好像是利害與共,原本可以相互同情支援的人,變成是陌路,但人們卻仍然如此輕易地受到省籍語言的挑撥。支持吳孟德的讀者在許多報紙的報尾就正正經經地分析,說外省人不當地統治台灣人,外省人不肯做台灣人,外省人留戀自己過去的利益,外省人拒絕為自己曾有的犯行對本省人道歉。面對所謂的外省人,則在所謂的本省人之間那些不公不義的事,都染上神聖的光輝。
到底在高雄市府面前抗議吳孟德的那群人之中,有多少是外省人,這在當場似乎並不容易分辨。不過,在叩應節目中出來大聲批判吳孟德的,可以肯定清一色不是外省人。這是說明外省人心中確實可能夾帶了原罪的感覺呢?還是說他們有一種遭到集體歧視的恐懼呢?外省人真的希望有人大聲抗議吳孟德嗎?還是希望根本沒有人報導這件事?這種喧囂的抗議活動,會不會更進一步把他們鎖在「外省人」的身份中,使得自己生生世世都得繼續遭人指指點點?
表面上,這次事件中被認為是外省人的那些人很可憐,其實,不自覺、不自願、不甘心遭到這次事件鎖進本省人身份的人更可憐。這些因為對自己本省人身份被本質化、固定化而不安的人,才更會出面向吳孟德抗議,因為許多人不想再繼續鎖在本省這個身份之中。這就像那些不打算繼續被鎖在外省身份中的人,這次就不會有要抗議的心情,道理是一樣的。外省人只要不抗議,就可以在心理上逃走,但本省人不抗議,就等於接受本省人身份的絕對性。可能只有支持吳孟德的人還在以為,自己是與外省人在殊死搏鬥,而沒有體會出來,自己乃是在與自己身份可能流失的恐懼感在搏鬥。
歡呼吳孟德說出實話的人,同時也非常具體地表示,自己更要慶祝的是,這次風波重新鞏固了本省與外省的間隙。但說不定,今天參與辯論的人的動機完全相反,他們正是不願意再被省籍鎖住,才驚恐萬分的出面拒絕。至於這次多數居於旁觀位置的外省人要如何自處,也許不是吳孟德關心的問題,可能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繼續留在爭端的外面。這表示,省籍動員更加鎖不住人們了。◆
社論
中國統一與台灣問題
新世紀兩岸戰略形勢
中東戰禍探源
美帝與台灣.歐洲
新54.511.519文獻
新書評介
連載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