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人」作秀媒體起舞

奕父


陳水扁在五月九日出巡金門大膽島之際,對兩岸僵局突然發表談話,各媒體競相報導,忙著四處訪問、邀稿,所有的文章各依立場有所評述,但是個人以為整個事件似乎應該首先注意到媒體角色錯亂的問題。

大概是從台灣民選「皇帝」李登輝開始有了此一習慣:總統出巡,不但需要官員隨行,禁衛護駕,而且要求各大媒體的總編侍駕。這些平日自視甚高的「老總」,突然都成了鞍前馬後的侍從,當權者一開口,自己就從總編降為記者,講什麼錄什麼,無形之中,平日批判政治的第三權力蛻變為附和政治的「傳聲筒」,所謂台灣的民主就是靠這些沒有民主覺悟的媒體來傳播嗎?當然此一作法可能不是總編所願意,而是媒體老闆的要求,因為媒體的生存需要廣告,廣告由商人提供,而在台灣從李登輝的黑金政治到陳水扁政商勾結,加以台灣的省籍矛盾,統獨掛帥的意識形態社會中,政府控制商人,因而可以間接操縱媒體,因此總編不得不干記者的活。同時我們不是說陳水扁出巡媒體無需注意,問題在於陳的出巡是有新聞,而跑新聞、搶新聞是記者份內的事,如果是以此拉攏媒體,與媒體聯誼,則身為民主社會的媒體就必須知所分寸,保持距離。特別是陳當權二年,每年一巡,每次都要媒體總編侍駕。媒體難道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嗎?如果侍駕之際有機會當面誥問,為民喉舌,尚屬情有可原,結果總編出馬也只不過是全文轉述而已。我們相信當政者是將這種「侍駕」的機會當作恩賜,因此身為民主社會的媒體工作者就更需警覺,以免有愧「無冕王」的尊貴封號,不知不覺成了當權者的幫閒者而不自知。

其次是陳水扁對兩岸關係的兒戲和作秀的心態,應該是兩岸關係無法建立新關係的真正障礙。兩岸關係攸關台灣的安全,台灣領導人在面對中共世代接班的過程,必須像面對美國總統大選一樣保持距離,保持低調,尤其不宜逞口舌之快,恣意批評,否則就是視台灣安全為兒戲。兩岸關係攸關台灣的發展,台灣領導人如果真想突破僵局,有心推動和平,就必須慎審場合、時間和對象,莊重的宣佈,責成有司,分工推動,否則就是視兩岸關係為選舉的秀場。同時從台灣的角度來看,任何人在賣台的大帽子前面都沒有血統式的豁免權,因此,果真要推動兩岸的政黨的和解,民進黨也無權「一黨獨行」,而必須是朝野主要政黨一體參與。

其實陳水扁如果真心實意希望兩岸關係有所突破,個人以為何不以推動台灣的經貿團,或是民進黨的經貿考察團赴大陸訪問,這才是真正使大陸當局不得不正視,無法不接招的策略。這就可以先不涉及一中原則,同時民進黨政府也可以經由自己比較信任的商人走訪大陸,獲得第一手的大陸經貿發展的資料,作為兩岸經貿正常化、三通等政策的參考,制定出真正愛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

其三是台灣今日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政治上前途不確定,經濟上方向不確定,社會上人心不安定。至於兩岸關係方面,中共在今年元月二十四日錢其琛的談話和胡錦濤訪美的中美互動,已經明示了台灣在現階段國際結構中的位階和角色,這些都超過了台灣的領導所可能掌控的能力。換言之,在政治上台灣的能動性是很低的,也是被限制的。因此陳水扁真正應該檢討的是,當權兩年以來台灣快速的沉淪所造成的台灣資產的重大流失,以及台灣與大陸之間差距的擴大,而造成此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陳水扁在此一任期上全副的精力只是在為第二任選舉而定人事、行政策,此一作法將使得台灣進一步「唯選舉化」,結果不論是政策,不論是法律,不論是規範,都將現實化、短線化和表面化,導致政策與政治不但銜接不上,甚至完全相反,例如「8100台灣啟動」到「六年國發」,其中的相關性為何?連續性為何?為何要有「六年國發」呢?這種唯選舉化的思考縱使不是內耗,也是沒有效率,而唯選舉化自然也無法在政治上凸顯台灣真正勝於大陸的優勢,然而迄今我們所見到,陳水扁仍是不斷強化「唯選舉化」的政治文化,這才是台灣的真正危機。

總之,台灣現在需要真正全心全意以智慧和行動來拚經濟的領導者,而不是會作秀的總統候選人。台灣的媒體必須在此一意義上團結起來,抗拒政治的安排,批判唯選舉化的錯誤,才有可能使媒體真正成為民主社會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