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日兩國軍艦互訪

徐勇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據媒體廣泛報導,二○○二年三月中國外交官員對日本進行了工作訪問,議題之一是落實二○○○年末兩國協定的軍艦互訪事宜。據分析,此協定是當時兩國為解決突發的科考船與釣魚島衝突問題而達成的。

中日兩國有許多交流要做,需要更多的經濟合作、共同提升亞太繁榮。如今舊議重提,軍艦也要互訪。如果行程實現,將是兩國海上武裝力量自戰後六十年來的首次接觸,是近代以來少見的海軍交流。不僅令人想起前些年兩國維和部隊共出柬埔寨之時,有媒體報導:當年的宿敵又並肩共事。兩國軍事關係動向,必然會引起普遍的深度的關注。

人們所「驚奇」的不外乎兩個因素,首先是歷史上的戰爭緣故,再是現實的日本政治軍事地位問題。日本曾發動過連綿七、八十年的對外(包括侵華)戰爭,這大概是眾所周知;但那時的中國軍艦曾訪問過日本,就不太有人知道了。從戰略全局檢討,這段歷史令人難忘的教訓是:

一八九一年李鴻章令北洋艦隊主力對日本的下關、橫濱等海港「友好訪問」。日軍不僅全力偵探來訪的鎮遠、定遠等中國艦船的實力情報,還借勢誇張清軍威脅,掀起了擴張海軍軍備的狂潮。三年後日本發動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試問:如果李鴻章能夠洞察後來的海戰結局,還會作出那樣草率的訪問決策嗎?

再說現今的政治狀況。眾所周知的是中日兩國已經實現了邦交正常化,也有過日本防衛廳長官訪華交流。而人們容易忽略的問題是,正常邦交關係之中還存在嚴峻的政治界限,這不僅是指日本對於過去的戰爭歷史持不反省態度,更關鍵的:日本自衛隊尚不是完全意義的正常國家的武裝力量。因為:

第一、按戰後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是非武裝國家,不能擁有武裝力量,日本現有的武裝力量缺乏名正言順的法理和政治依據;

第二、日本既有的陸、海、空自衛隊是在二戰後「冷戰」形勢下由美國所扶植的,具有特殊政治背景的非正常軍隊;

第三、日本既有的陸、海、空自衛隊受著諸多特殊的政治與社會約束,如不發展進攻性力量,不行使集體自衛權,不向海外派兵等(許多方面實際上已被突破);

第四、由於近百年的對外侵略歷史,新建日本武裝力量如不同過去的歷史徹底劃清界限,就始終是道義的負面形象。

從理論上說,戰後日本重建自己的國家軍隊是一個必然問題,他國(鄰國)最終應該承認其正常國家軍隊。但這種承認不是無條件的,日本應該像德國那樣,履行自己的責任,主動地改善自己形象,以爭取周邊國家的早日的、完全的認同。

換言之,現在的日本不像德國,不是一個被人們原諒的「正常國家」,這也是日本政治要人常說那樣,日本尚不是、但需要努力以成為「普通國家」。

在沒有解決上述問題的情況下,與之「軍艦互訪」,便意味著當年受侵略的一方要作出讓步,意味著可以忽略侵略者的歷史責任與道義形象,意味著承認其戰後武力在現時的合法性,甚至是暗助其修改和平憲法。

軍艦互訪本來是海洋國家聯繫交往的重要手段。在具有正常外交關係、且擁有一定海上力量的大國之間尤為常用。但在非正常關係,或孕育著衝突危機的國家之間,軍艦訪問必定包含特殊資訊。我們特別要清醒看到,亞太地區關係、特別是海洋軍事交流領域,正受到日本的強力衝擊:

第一、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新軍國主義及其他右翼勢力已聚集相當勢力,企圖不反省就摔脫歷史包袱,謀求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地位;

第二、右翼勢力謀求改變戰後的《和平憲法》,目前已展開官方修憲調查。其要害之點:(一)變「象徵天皇」為「國家元首天皇」,提升天皇地位,加固「皇國」觀念,有利於右翼及新軍國主義勢力;(二)修改憲法第九條非軍備條款,建立正式國家軍隊,除去現行「自衛隊」之名;

第三、日本軍費開支多年來位居世界第二,海、空軍技術與力量為東亞第一,近年仍不斷強化發展其尖端軍事技術,全面提升軍事實力,等;

第四、日本政府已經越來越習慣地使用武力手段,多年來違背憲法第九條所規定,動輒使用飛機、軍艦。如在釣魚島使用武力驅趕中國民船,導致香港愛國人士陳毓祥罹難。更於今年在海上公開動武,擊沉了一艘國籍不明「間諜船」。

第五、日本政府不斷擴張海上軍事活動範圍,自七○年代提出海上「千哩航運帶」概念,全力進行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的海軍活動,最近又借雞下蛋,參與中東地區反恐行動,乘機提升本國武裝實力。

第六、日本政府堅持對歷史的不反省立場,不履行自己的責任,不按國際慣例對各國慰安婦、細菌戰受害者、各國戰俘等賠償;相反,為過去的侵略戰爭翻案的勢力越來越活躍,包括防衛廳長官野呂在內、不斷有政界要人公然聲稱二戰時期的日軍解放了東南亞,等;

第七、日本國內的民主、進步力量正處於艱難境地,例如反對右翼教科書一事,至二○○一年初,全國聲明反對的民主、進步的教授、專家有八百二十餘人,而右翼的國會議員即達二百餘人,有的右翼歷史書發行近百萬冊,在諸多問題上,日本民主力量能否戰勝新軍國主義或右翼勢力尚未可知。

在這樣的形勢下,本次協定的中日兩國軍艦互訪,對於現在以及將來的兩國、乃至於亞太地區有什麼樣的影響,是促進地區間的和平交往,抑或增加業已存在的詭譎因素?人們必須慎重對待。

雖然,從形勢上判斷,尚不是「狼來了」,但危險徵兆十分顯然。綜合考察中日兩國關係的歷史與現狀、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戰略格局、還有日本國內局勢等諸方面因素,我們的結論是:目前應當繼續以經濟、文化合作交流為急務,不適宜進行軍艦互訪這樣的舉措。如果輕率從事,將有害於日本國內進步力量,有損於亞太地區國家的和平利益,有助於新軍國主義或右翼政治勢力。換言之,將招致嚴重的負面作用,說不定有一天早上,亞太地區會再起狼煙。

筆者不妨借用媒體的「宿敵」說法,根據戰略上的兩極原則,再看軍艦互訪的利害關係或決策比較:

對於日本右翼的「廟算」來說:有如此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就中國及當年的其他戰爭受害國以及日本國內民主派來看:既無益於長遠和平,何必操之過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