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 言
印巴關係已然成為引爆國際戰爭的火藥庫,每每發生衝突與危機,不僅會成為國際矚目焦點,也都會牽動到全球戰略關係秩序。在過去半個世紀多以來,印巴已經有過三次交戰的紀錄,由於印巴皆擁有核武,基於戰略利益考量,都慣於引進外來勢力來助長自己威風,例如中共、美國、前蘇聯等強權力量,因此印巴衝突已經不是純然的國家間之對峙而已,也牽引出國際強權間的介入和對抗。最近又值印巴衝突處於劍拔弩張之際,兩國百萬大軍集結邊界,聯合國下令撤離駐巴工作人員,美歐國家亦著手進行撤僑,第四次印巴戰爭彷彿迫在眉睫。僵化的印巴關係不但已經牽動南亞的區域安全,也牽引了大國的全球戰略佈局,甚至也衝擊到國際經濟安全。
印巴關係的緊張雖說與國際防恐有關,因為巴國不但放縱阿查德喀什米爾(Kashmir)之穆斯林回教游擊武裝分離組織越界入侵印度所屬的查摩喀什米爾,也支援該組織武裝分離運動,並攻擊印度統治當局,尤其是二○○一年十二月印度國會遭槍擊,造成十四人死亡的恐怖事件,此舉令印度當局對巴國包庇恐怖份子大表不滿,在新仇舊恨累積下,更為印巴緊張種下危機導因。
儘管目前巴國總統穆夏拉夫(PervezMusharraf)呼籲願竭力避免與印度爆發戰爭,並希望印巴兩國合作建立機制,共同監控在喀什米爾邊界爭議。而印度總理瓦巴伊(AtalBehariVajpayee)為避免和宿敵巴基斯坦爆發戰爭,態度有所轉變,也允許巴國飛機再度飛越印度領空,以表善意,讓印巴對峙情勢有緩和趨勢。印巴情勢會趨於緩和,主要受到國際勢力運作有關,尤其是中共與美國的區域策略影響最大。
對整個印巴關係危機的研判與分析後,可以發現印巴關係之緊張與衝突,主要是根源於兩個面向的關係變化:一是導源自印巴兩國的政經利益之衝突關係,二是源於印巴與中美關係的微妙變化,衝擊到南亞地區的戰略佈局與主導權。唯有對此兩個面向因素切入,才能理出錯綜複雜的印巴對峙關係。
貳、印巴衝突的政經利益與策略
欲探討印巴雙邊關係的緊張對峙,基本上可以從四方面來思考:一是印巴關係的歷史情結;二是印度的政經戰略思考;三是巴基斯坦的政經戰略思考;四是印巴關係的外交衝突智慧。
(一)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歷史情結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主要歷史衝突癥結,來自於英國殖民統治管理上的失策。在英國殖民期間,為易於殖民統治,依照宗教人口結構將回教徒集中於現今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地區,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隨著一九四七年英國結束殖民統治,印巴兩國獨立後,也因為彼此間的宗教、文化、種族之差異與界定,而引發領土疆域問題紛爭,在過去已經爆發三次戰爭,其中兩次是因為喀什米爾問題而起(各發生於一九六五年和一九七一年)。所幸的是,前三次印巴戰爭時,雙方均未擁有核武,因此戰爭威脅僅止於兩國地區而已。
其次,喀什米爾主權爭執一直是印巴衝突的導火線,從表面上來看,目前的印巴危機似乎是在南亞的「反恐」問題上,但是根源無疑地仍是喀什米爾的領土糾紛上。喀什米爾位於南亞大陸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戰略地位重要,目前人口約有一千三百萬人,其中回教徒佔有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印度教徒約佔有百分之二十二,而回教徒基本上心向巴基斯坦,在此方面巴基斯坦佔有優勢。不過印度卻控制有三分之二的領域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巴基斯坦則僅控制三分之一的地區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印度稱喀什米爾為其「后冠」,巴基斯坦則視之有如「咽喉」般,足見喀什米爾對印巴的政治重要性。誰都輸不起喀什米爾,就如印度官方看法般,「如果巴國取得喀什米爾,意味著有五千萬回教徒將在社區暴動中遭屠殺」,這是多麼恐怖的政治咒語。而且誰都不可能完全擁有喀什米爾,就如上面所說的因宗教人口與控制地區人口的兩重矛盾,就可以看出喀什米爾的衝突引爆點。
最後,印巴核武競賽始於一九七○年代中期,也就是印度試爆第一枚核裝置,此後雙方在研製核武上可說是出現「你追我趕」、「以牙還牙」的相互競爭現象,到一九八○年代後期兩國都已擁有製造核武的技術與能力。而在一九八七年和一九九○年甚至引發了印巴核武危機,也開始引發世人的關注和擔憂。自一九八九年以來,印巴雙方已經有二萬多人死於戰火。但自一九九八年以來的一系列核武試射,凸顯出印巴核武的競賽與衝突,甚至陷入競相試爆可攜帶核武導彈的惡性循環中,無形中已經提升印巴問題的國際安全威脅。因此,第四次印巴戰爭的形式將與過去三次純屬傳統戰有相當大的區別,若引發印巴戰爭難免會擦槍走火動用核武,一旦動用核武,估計立即將有一千二百萬人會喪生,七百多萬人受傷,之後還會有不計其數的人死於原爆大火和輻射所引起的疾病。其所帶來的威脅絕不只是南亞地區而已,將會擴及到全世界,核戰陰影籠罩全球。
(二)印度的政經戰略思維
就印度的策略來看,可以看出兩個重要目的:一是藉由打擊恐怖主義為戰略主軸,也借目前的反恐聲浪高漲,以強硬手段施加壓力於巴基斯坦,可說是採取「緊逼戰術」和「以戰逼和」策略,試圖達到剷除喀什米爾反印的穆斯林武裝的目的。印度將衝突拉到戰爭邊緣的主要理由,就是巴國縱容和支援喀什米爾的穆斯林武裝組織向印屬邊界不時地挑釁與入侵,而印度之所以如此有恃無恐,也就是高舉美國的反恐戰大旗,對恐怖份子擺出強硬姿態,完全符合美國戰略目標,如美國要求印度退讓不啻自打耳光。而在印度國內也出現一種強烈的聲音,便是「印度政府應該執行美國對付阿富汗人和以色列對抗巴勒斯坦的攻擊作法。」因此,印度的政治強硬有理,美國或國際社會不能對印度亂扣「無理」罪名。不過印度的積極打恐的另一目的,便是企圖打斷印度境內在十億人口中有一點二億的回教徒與巴基斯坦激進回教份子聯繫或掛鉤,以免造成印度境內的不安。
印度之所以態度如此強硬的另一原因,就是擁有軍事絕對優勢。基本上,印度兵力是巴國的兩倍,印度在陸軍與和空軍上,擁有二比一的優勢,在海軍上,印度擁有一艘航空母艦,巴國沒有,印度的潛艦與戰艦也多於巴國,甚至印度的核武也比巴國多一倍。而且在前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皆佔上風,也使得印度有恃無恐、咄咄逼人。希望透過強硬的高姿態,對巴國施壓,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喀什米爾邊界問題。也基於此,二○○二年的印度軍事預算增加了百分之十三,相當於十四點五億美元,更可以凸顯印度的軍事企圖。
其次,印度與美國關係改善,亦可以從美國身上獲得好處,如美國的投資、科技和影響力,尤其可以向美國購買比較先進的武器,有助於印度武力的提升和軍備的現代化,又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解除禁運、經貿投資之加強等,對印度的經濟成長有幫助。特別是印度擁有十億人口,政府卻無法餵飽人民,人民亦逐漸質疑政府的領導能力。因此,能改善經濟不但有助於解決貧窮問題,降低來自人民反彈的壓力,亦可以透過經濟成長,來增強國家實力。
最後,在某種程度而言,印度對巴國的軍事強硬作為,其實可以解讀為是要傳達給中共一種訊息,只要侵犯到印度領土或利益,印度絕不會示弱。事實上,印度對於中共一直視為是巴國的同路人,不利於印巴關係之改善。在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印度成功試射可攜帶核彈頭中程彈道導彈,目的無非一來威嚇巴國,二來警示中共,展示印度核武也可以深及大陸內陸。印度對中共一直採取著防範策略,並積極實施大國區域戰略,對於中國的崛起心存不安與猜疑,印度勢必採取更為主動的擴軍策略來自保,而此舉又將直接刺激巴國進行軍備競賽,最終又將導致印巴陷於軍事衝突危機。
(三)巴基斯坦的政經戰略思維
巴國因為反恐戰爭而與美國愈走愈近,也從美國身上獲取一些經濟和軍事利益,在911事件後,美巴在反恐主軸下,形成戰略利益共同體。同時,巴國也利用美、巴雙方合作對抗國際恐怖組織的結盟關係,作為抗拒美方壓力的籌碼。只要印巴情勢更加緊張,巴國勢必會將鄰近阿富汗邊境部署的三萬名部隊,基於國家安全高於反恐戰略考量,會重新部署於印巴邊境,而且假如開戰,巴國勢必完全控制領空權,將使美國戰機無法飛越巴國上空,甚至在巴國境內的美國基地將被迫遷離。因此,巴國的戰略勝算是:美國仍需要巴國協助反恐行動,以及美國勢力好不容易進入中亞,自然不會坐視印巴爆發衝突,屆時美國必然介入調停,這就等於給予巴國談判籌碼。
其次,巴國對於反恐立場表面上堅定,背地裡卻是手軟、放縱和沒有意願,在策略上採取相當模糊的作法。巴國之所以不積極鎮壓境內的恐怖份子,甚至還私下支援,主要是基於國內回教徒勢力的威脅,何況透過這些恐怖份子的活動,也可以將之當作手段,在喀什米爾地區產生一些影響力,甚至對印度造成某種程度的威脅。不過礙於美印強大壓力下,巴國不得不嚴禁所屬跨越一九四九年印巴停火協定管制界線,這背後想必有美國的回報交換。
再其次,巴國總統穆夏拉夫已經面臨內憂外患,以及進退維谷的地步。在內憂上,深怕國內民族主義的氣焰太高,以及擔憂回教激進份子構成的威脅,甚至連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在外患上,假如印度強硬手段未緩和或不讓步,而巴國又太過於低姿態或示弱,勢必也會引起軍方的不滿。但假如巴國姿態太高和強硬,印巴戰爭將一觸即發。不過巴國高層傾向於接受印度不敢發動攻擊的看法,理由不外是戰爭會妨礙美國的反恐進行,而只要遵守美國反恐作法和配合美國區域戰略,美國自會處理印度問題。反倒是印巴事件的棘手,更能從美國身上獲得戰略好處。
最後,提升印巴緊張對巴國來說具有轉移視線的效果,一則降低國人對貧窮惡化問題衝擊的不滿。由於巴國擁有一億四千二百萬人口,是世界貧窮國家之一,又因政局不穩、阿富汗戰爭影響,致使經濟更加困厄,民不聊生。二則可以轉移國內激進或狂熱份子視線,並減緩對美巴合夥打擊基地恐怖組織的不滿,頗有以挑起對抗印度的國家主義來移轉國內回教民族主義之高漲。三則巴國急欲利用這次衝突與對峙,經由發動戰爭來威脅印度,多少可以迫使印度走上談判桌。而巴國之所以走此險棋,乃因印度對於喀什米爾一向佔盡優勢,且姿態頗高,不容易促使印度願意跟巴國進一步協商和妥協。
(四)印巴的外交衝突智慧
儘管如此,印巴半世紀以來善於遊走於「戰爭邊緣」遊戲,在戰爭的鋼索上搖晃,但還不至於會輕易地鋌而走險,否則將會兩敗俱傷,這不是印巴所樂意看到的結果。透過「適可而止」的戰略對峙挑釁,不但可以舒緩國內緊繃的不滿情緒,也可以獲取更多的外交利益。因此印巴適時地釋放出善意,緩和雙邊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可以說是印巴慣用的外交手段。
其實就如巴國總統穆沙拉夫所言:「巴國希望和平,反對戰爭,願意透過對話化解目前緊張情勢。」印度總理瓦巴伊雖然立場強硬,但仍給巴國一些條件的空間。唯有印巴雙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維護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才是符合印巴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普遍的期待。何況南亞是世界最窮困的地區之一,印巴都面臨貧窮、飢餓、營養不良和高文盲率的問題,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並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事實上,印巴兩國都不希望喀什米爾獨立,因為喀什米爾獨立不但降低印巴主導權,也會為印巴與喀什米爾邊界帶來更多的安全威脅和衝突,畢竟一個激進的回教恐怖組織會成為一個不友善的鄰國。因此,對於一個歷史懸而未決的喀什米爾命運,似乎都會蒙上歷史悲劇的陰影,而印巴似乎只有以諷刺性的外交智慧,來處理印巴因喀什米爾而起的領土衝突問題。
參、印巴與中美之戰略佈局關係
在印巴衝突中,即使英國與俄羅斯都積極地想要介入調停,但仍不足以發揮絲毫的影響力,畢竟俄羅斯與巴基斯坦因為阿富汗事件而有摩擦,英國也因為與印度關係密切,更不受到巴國歡迎。因此,不論從區域主導權或地緣政治來看,唯有中共與美國在印巴關係最具有影響力。中共的崛起已經使其勢力擴及到東南亞和中亞,甚至也想在南亞區域扮演重要的主導角色。美國也因為打擊「反恐」行動,而使其勢力延伸到東南亞、中亞與南亞,在南亞對印巴關係調停的投入也是空前。在印巴關係緊張之際,無疑地也直接影響到美國與中共在南亞地區的佈局與戰略。而中美的印巴策略最大的不同,乃在中共從偏袒巴國、漸向印度謀取善意;而美國則由偏向印度的立場,漸向巴國改善政經外交關係。
(一)美國的新印巴戰略佈局
以往美國對於印巴關係的緊張或衝突並不是十分重視,由於第二次與第三次因喀什米爾而起的印巴戰爭,並未傷及到美國的利益之故。但是此次的印巴衝突,卻也牽動了美國對印巴外交戰略的重新佈局。
首先,美國最關心的議題是印巴衝突會減弱其對抗國際恐怖組織的投入,而使追剿恐怖組織基地佈局受到影響,這是美國積極介入調停的理由之一。因為印巴一旦起干戈,巴國將阿富汗邊界監視神學士民兵和基地恐怖組織的兵力調防印巴邊界,而使反恐功虧一簣,甚至讓美國失去阿富汗的基地。另一個原因便是擔心印巴引發核武戰爭,畢竟美國在巴國仍有駐軍,一旦開戰將造成嚴重的傷亡。美國對於印巴問題的策略是,採取軟硬兼施手段,同時給予印巴好處,並同時要求印巴有所讓步。
其次,在南亞區域中,美國可以說在「反恐」戰爭中是最大的贏家,打擊恐怖策略讓美國一舉「三得」,即美國勢力進入巴國、與印度關係更上一層樓,和排擠中共勢力,不僅在印巴雙方獲取過去所沒有的優勢地位,也將在南亞地區扮演更積極的主導角色。基本上,美國在印巴之間也採取著「雙軌」策略,一方面為打擊恐怖組織而與巴國合作,也在美巴關係增強中,排擠中共在巴國的勢力;另一方面在印度大力支持反恐下,美國也將幫助印度監視喀什米爾的好戰份子,這種互利紐帶也增強了美印外交關係,甚至還進行三十九年來首次美印軍事演習和強化雙邊的軍事合作,美國國會又通過對印度軍售,交易可能包括火炮搜索雷達、戰機引擎、潛艦作戰系統和直升機零組件,美印強化軍事合作關係,是美國對亞洲地區更廣泛地緣政治戰略的一環。因此,美國與印巴關係改善不但達到確保其在區域上的主導優勢,也能產生「反恐制中」效應,消減中共在南亞勢力。而印巴之所以挺美反恐,其主要目的無非是試圖從美國身上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回饋。
最後,美國與印巴關係的發展可以更加密切,但不可能會形成聯盟。因為印度一向以不結盟盟主自居,不願與美國聯盟。而巴國又是個回教國家,巴國不可能得罪回教世界國家,單獨與美國聯盟。印巴如此作為一來可以保持自主,也可以消弭國內回教徒的反彈聲浪;二來可以降低美國對印巴或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此外,當美國在印巴兩國間處於兩邊都擺不平的情況下,自當採取滿足兩邊的需求,來換得印巴各讓一步,緩和印巴間的衝突危機,畢竟印巴起干戈對美國而言是兩輸的局面,更可能會便宜了中共在區域上的戰略地位提高。何況美國在中東的以巴衝突和欲展開對伊拉克行動佈局皆已經焦頭爛額,若南亞區域再節外生枝,引爆印巴衝突,將不利或打亂美國的整個亞洲戰略佈局。
(二)中共轉變南亞戰略佈局
中共從站在巴基斯坦這一邊,開始轉變加強與印巴雙邊關係,並以比較中立公正立場,來調解印巴僵局,這是空前未有的動作。其實,中共沒有涉入印巴爭端的必要,而中共之所以積極介入調解,主要目的無非是企圖獲得更多的外交利益與安全,也希望能在南亞發揮影響力,扮演一個國際大國的角色。尤其在美國勢力介入中亞和南亞之際,更刺激中共必須以更積極的行動來保持在該區的優勢地位。
中共在面對印巴關係衝突之際,採取「平衡」外交策略,此舉最符合當前中共外交的最大利益。儘管如此,中共底子裡仍然偏袒巴國,對於競爭對手印度仍有戒心,然而在此種平衡外交策略的運用下,中共對南亞戰略佈局凸顯出三個重要特徵:
第一,即使中共骨子裡仍然支持巴國,但也不得不採取「促和勸和」的立場,才能凸顯中共國際大國的角色風範。中共是巴基斯坦的長期戰略盟友,兩國之所以結盟數十年的目的,無非是彼此間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印度。一九六二年中共曾與印度打了一場邊界戰爭,自此中巴關係發展密切,中共也成為巴基斯坦武器和軍事科技的主要供應國。中共的目的無非是想利用巴國一起用來對抗印度,達到制衡印度的目的。尤其是印度近年來一直在擴軍,積極組建航母部隊,提高遠洋戰力,此舉威脅中共在南海和印度洋的發展,中共對此頗具戒心。因此,暗地裡支助巴國,明地裡透過調停向印度表達善意,一則達到制衡目的,二來可以緩和區域緊張,三來可以提高中共的國際地位。
第二,中共外交策略受到經濟因素影響極大。中共區域地位的提升,主要來自於其經濟快速發展所致,透過經濟實力增強,提高了中共的區域政治影響力。事實上,中共為保持經濟的穩定成長,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國內人民的經濟需求,以取得統治合法性;二方面是為了與周邊國家保持友善的外交關係,有助於區域政局穩定與經濟成長,不致鄰家失火也連帶遭殃;三方面則是針對印度市場考量,十億人口的市場遲早會像中國大陸一般,受到全球企業的青睞,而流入大量的投資。而且於二○○一年中印雙邊貿易量達三十六億美元,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四,未來中印雙邊經貿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因此中共以主動方式來調解印巴關係,有其多方的利益考量。很明顯地,中印關係試圖改善,經濟考量仍是主要關鍵,也符合化「戰場」為「商場」的後冷戰戰略思維。
第三,不讓美國專美於前,頗有與美國抗衡態勢。由於美國在南亞地區的積極介入,讓中共感受到其後花園地區受到美國入侵,在安全上備受威脅。尤其中美在巴國境內所進行的外交競逐,已經延伸到印度和整個南亞地區,甚至中亞地區。由於印美關係改善,美國又因反恐而與巴國亦步亦趨,而且也給予印巴兩國實質的經濟利益,這些動作頗令中共吃味與不安。因此,中共積極涉入南亞政經事務,一方面拉攏印巴、一方面與美國抗衡,將是中共南亞外交策略的重要考量。
肆、結 論
首先,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衝突有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般,也是源於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的歷史情仇,其間夾雜著領土爭議和宗教爭端,而最難解決的問題便是喀什米爾的爭議。印巴對穆斯林游擊武裝組織的認知有落差,也是雙邊衝突源頭之一。巴國視穆斯林游擊武裝組織是爭取自由鬥士,而印度則視之為恐怖組織。印度打著反恐旗幟打擊巴國,巴國也藉由喀什米爾爭端來回應印度。
其次,世人對印巴關係緊張的重視,主要來自於印巴都是核武國。即使巴國核武數量不如印度,只要擁有核武,就很難可以分得出輸贏,而且核武戰爭不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而是國際問題。因此,印巴核武對峙,也成為全世界最恐怖的衝突區。很清楚地,印巴衝突不再是單純的南亞問題,而是世界安全問題,頓時也為世界蒙上核武陰影。
中共與美國勢力涉入和斡旋成為必然,而南亞區域也將淪為中美外交競逐的新舞台。當然印巴在長期的對抗經驗裡,已經理解僅僅只為喀什米爾而賠上兩國的國運,那就太沒有智慧了。不過這種挑起極大政治風險的戰略,有如在走鋼索一般,隨時可能會演出走樣或是擦槍走火,那可就一發不可收拾。印巴這種賭徒般的政治下注,無疑將為全球帶來災難。
此刻中美勢力的介入印巴,在權力平衡的政治運作下,是否有助於南亞區域的穩定,有待後續的觀察。不過另一個結論倒是印巴的緊張衝突,又似乎可以說是正因為中美勢力介入所致,讓印巴有機可趁和各有盤算,在中美爭奪區域主導權的抗衡下,卻也醞釀出印巴衝突的導火線。因此,欲討論印巴緊張關係時,除了針對印巴兩國因素外,還得分析中美勢力介入的戰略利益和衝突。◆
社論
國際觀察
台灣問題與外交
林毅夫事件
兩岸關係與台灣事情
書評與書摘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