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三十年,布希總統選在同前總統尼克森打開中國大門的同樣時間訪問北京,就具有重要政治象徵意義,而且他也提到《上海公報》的歷史性意義。此外,副總統錢尼、國務卿鮑爾、前總統老布希等人亦都相繼讚揚該公報的和解精神,足見《上海公報》系位居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首,它雖不是一項條約,但確是一份規範性與約束力高的外交文件。
本來咸認布希的訪問將使中美在布希就任美總統的第一年任內,兩國間所發生的種種不愉快事情拋諸腦後,重新回到正軌並建立新的和解。不料,布希在公開場合不提「不支持台獨」也罷,竟連「一中三公報」也未明講,只是提到「台灣關係法」。當然,這使江核心難堪,而且令台北十分興奮,顯然是一次失衡的作為。「布江會」與北京的期待有了落差,內部已有所不滿,然而布希回美後,其政府卻又做出四件讓北京不安之事:(一)布希政府打破慣例讓台國防部長湯曜明訪美,並和美副國防部長伍弗維茨見面;(二)美國軍方擬改變不使用核武的戰爭思維,打算打有限核武戰爭;(三)美國府會一致支持台北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四)布希口誤「台灣共和國」之後,白宮網頁仍照舊刊載。口誤風波之後,布希政府雖透過不同管道向北京澄清,包括鮑爾打電話給唐家璇,然而北京內部仍是議論紛紛,帶給江澤民不少壓力。
胡錦濤訪美是美國所邀請,而不是中國要求的。或許布希是想藉胡訪美來促進中美自反恐以後稍有起色的關係,但是布希政府種種的做法,卻令北京驚訝、憤怒,內部出現取消或推遲胡錦濤訪美的聲音。據瞭解,北京高層確曾考慮過類似建議,但在全盤考量下,認為胡如期訪美利大於弊。因為中美關係時好時壞早已司空見慣,而且可以伺機修補,但若因此鬧僵而影響胡的接班地位,並造成內部不和就得不償失。此外,北京也認為利用胡錦濤訪美,把台灣問題向布希講清楚,說明白,免得以後台海失控時,不能怪北京事先沒有提出預警。易言之,先禮後兵,仁至義盡。
胡錦濤訪美基本上是成功的,美國學者及傳媒都認為在內部有雜音之下,胡如期訪美就是對美國的最大善意。而且胡在美國將「台灣議題」提到最高度,指出其妥善處理與否將密切聯繫中美關係的好壞以及亞太和平與安全。事實上,華府事前已知道胡錦濤來訪,其首要議題就是台灣問題,並認識到美國不能忽視中國的焦慮感。胡錦濤首度訪美,不僅受到高度禮遇重視,並開始建立他同美國領導人之間的私人情誼。最有意義的是,在布希總統安排下,胡錦濤訪問了美五角大廈,並和最被中國人批評的國防部長倫斯斐會談,當可化解若干誤會。會後,胡宣佈中美已達成恢復軍事交流共識,此一軍事交流自中美軍機互撞後已停止。
此次胡錦濤的訪美之行,其最大的收穫應是在台灣問題上得到具體承諾。布希和錢尼都向胡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獨」也「不鼓勵台獨勢力發展」。華府會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及遵守三公報,甚至說出不支持台獨,都是比較可以預期到的。但「不鼓勵台獨勢力發展」則有三十年之久未曾被美國總統使用過。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華同周恩來在談到《上海公報》過程中,尼克森曾向周提出處理台灣問題五原則,其中一項就是「不鼓勵台獨勢力發展」。事隔多年,而且又是《上海公報》發表三十週年,布希政府的表態就頗引人注目了。
布希二月訪問北京時,連三公報與不支持台獨都不願說出口,何以三個月不到,不但都說出口,還加上一個「不鼓勵台獨勢力發展」。據瞭解,這與今年以來台灣內部政治發展有關。事實上,華府所關注的問題同北京所憂心的問題倒有相通之處。例如:(一)李登輝所領導的台聯黨以極端本土化作訴求,指向台獨動作不小;(二)在外交上,駐外代表處擬更名,護照擬用台灣名稱,捨「台澎金馬實體」用「台灣實體」擬加入世衛組織;(三)台北有人擴大了布希口誤「台灣共和國」之解釋,複雜化了華府所建構的兩岸平衡政策;(四)台聯黨和部份民進黨人士擬推動統獨公投入憲;(五)台灣獨派團體推動台灣正名運動,公然主張獨立建國。顯然,這些行動都是在向陳水扁的五.二○就職演說中的「四不一沒有」之承諾進行挑戰。「四不一沒有」是美國與陳水扁政府的共識基礎,現面臨挑釁,華府怎能不出手?
當然,華府講話不是祇說給北京聽的,而更是說給台北聽的。陳水扁自有訊息管道知道胡錦濤訪美已使中美關係終於回到建設性合作的軌道上,而老布希在胡返國後立即前往中國訪問,並向江核心表示胡的訪美是好事,十分成功,要江澤民不用擔心布希的對華政策。美國緩和的意義就是告訴台北,美國的兩岸政策不會再向台北傾斜,而是拉回中間軌道,並且可能向台北施壓以和平談判來確保台海穩定。五月八日陳水扁發表「大膽談話」,五月九日發表「三通談話」,可以說是在最快時間內對胡訪美所達成的美中緩和作出反應,因為美中關係已經好轉之下,台北怎能在三邊關係之下扮演唱反調的角色?當然,阿扁也有內部的壓力,那就是台灣企業界要求加速三通的壓力。
胡錦濤訪美前夕,美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凱利明說美國需要的是一個「明確」的一中政策,布希不會用柯林頓的「三不」來標示它,不過其內涵早已包括在美國一貫的一中政策裡頭。五月十五日,被視為最親台的美國防部副部長伍弗維茨表明:「美國無意也不希望把台灣與大陸分離或出現獨立的台灣。」因而有所謂布希的「三不」出現,即「不支持、不鼓勵、不希望」台灣獨立。在同一場合,伍弗維茨甚至不提「台灣關係法」而祇強調要更深化美中軍事交流。五月二十九日,伍弗維茨在華府外籍記者中心再度說明五月十五日的有關談話就是「美國反對(opposedto)台灣獨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用「反對」一詞,顯然更強烈地提醒台北當局,不要誤解美國。六月一日,伍弗維茨出席新加坡舉辦的亞太安全會議重申美國的兩岸政策是「一中二原則」,即一個中國和不支持台獨與不允許使用武力,也表示:「美國預期台灣的前途應以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上海公報》中的正式表述為:「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切。」三十年來,美國歷屆政府都重申「一個中國政策」與「和平解決原則」(即反對使用武力),就是這一段話的立場精神。
由於《上海公報》中的表述觸及中國人概念,因而台獨論者認為台灣一邊的人民不認為是中國人,那《上海公報》就破功了。不過,被認為三十年來最親台的布希政府,在中國人觀點上卻很明確地表達了《上海公報》的立場。二月二十一日在北京記者會上,當被問及兩岸問題時,布希回答:「中國前途應由中國人民自行決定。」二月二十八日,國務院亞太助卿凱利表示:「如果中國繼續對其他中國人的地區部署飛彈,台灣將來就可能取得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五月中,伍弗維茨兩度提到「台灣前途應以兩岸人民能夠接受的方式決定」。易言之,台灣前途不能僅由台灣人民單方面自行決定。
陳水扁在兩岸關係上有三個包袱:(一)李登輝包袱;(二)民進黨包袱,尤其是來自基本教義派;(三)個人信仰的包袱。從就職演說的「四不一沒有」到六.二○記者會的兩岸合辦奧運主張以迄元旦談話的兩岸政治統合論,還有國發會鬆綁戒急用忍到最近的「大膽談話」,都可看出他在個人信仰方面的調整努力。不過,其他兩個包袱則顯然難以碰觸並掙脫。去年十二月一日選舉後,民進黨成為第一大黨(指國會)以及李登輝台聯黨的出現,使今年以來台灣內部獨派氣氛高漲、囂張,終於招致美國的反彈,這一點阿扁心中應是清楚的。
就職二週年前夕,阿扁連續接受外國媒體專訪,他強調祖先系來自大陸福建省詔安縣白葉村,他不敢稍有忘記。主張兩岸從經濟整合、文化統合到政治統合。美國《新聞週刊》因而稱他為中國民主主義者(Chinesedemocrat)。接受CNN專訪,他指出台灣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國號叫中華民國。過去,他是強調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概念上已有調整。六月上旬,他接見來台參加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的美國學者時表示,台灣的國號是中華民國,而台灣人民不論朝野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中華民國。目前,形勢已愈來愈明顯,台獨確是一條不必要也走不通的道路,美中再度聯手圍堵台獨之際,正是阿扁可以借力使力的時候。阿扁和李登輝不同,他公開承認他是炎黃子孫後代,也盼他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度,為兩岸人民的共同遠景作出貢獻,讓白葉村在台子孫四海揚名,永載史冊。◆
社論
國際觀察
台灣問題與外交
林毅夫事件
兩岸關係與台灣事情
書評與書摘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