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林毅夫返台事件與相關問題
談林毅夫返台事件與相關問題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申請返台奔父喪一事,在台灣媒體予以報導,並披露執政當局有意以「人道」考量,准其入境後,隨即引發軒然大波,各方人馬發言熱烈,討論意見則頗嫌雜駁,大多流於意氣情緒,生動的反映出今天台灣島內的省籍、統獨情結已十分深重。林毅夫返鄉事件幾乎使得這裡的人都失去了理性思考和論事的能力,這或許正是這許多年來大力推動的本土化、民主化的「成就」,但也讓人因此看到它的危險所在。
本文想從幾個角度對此一事件略作論述,目的在於尋求共識,希望或有助於兩岸掌握問題,進而可以謀求問題的解決。
首先,原名林正誼的林毅夫,自青少年時代,就是一位胸懷大志,把自己的人生方向跟救國救民理想結合起來的人。在二十世紀的五○、六○、七○年代,國民黨政權在台灣主事的各級學校教育,內容之中確實包含有大量的這類「勵志」素材,任何秉性純真、有心向上、資質優秀的學生,絕大多數都被教育得跟林毅夫差不多。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林毅夫跟某些同樣是台灣省籍或宜蘭縣籍的才俊同儕的不同,那便是他似乎並未受到「親日」的家庭因素(家教)影響。可以相信,林毅夫的父祖長上很可能不是日據台灣殖民統治下的「皇民」。在林毅夫很自然正常的「中國認同」、「大中華意識」,事實上,在許多台省青少年,卻是一種「衝突」。他們在各級學校受「大中華意識」教育,但內在卻另有一種意識與斯相抗。這種思想源自家教,承襲自父兄長上。要言之,他們並不認為台灣是什麼大中華的,而相反的認為國民黨外來政權所代表或強調鼓吹的大中華,其實是對台灣的迫害壓抑。因此,教育在台灣有一種荒謬特色,即教育體制內的相當一部分師生,並不認同他們所教所學的,而以之不過是吃飯或取得文憑學歷的工具。
很奇異的,在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灣,這種意識、心態,竟然在國民黨政權的戒嚴威權體制下,根深柢固不絕如縷的存活延續下來,並且在二十世紀七○年代末與邁入八○年代後,快速的翻身成為台灣的主流意識。人們從這裡可以看到國民黨政權(上層)的無知麻木與無能苟且,但也可以警覺到國民黨政權(上層)的共犯身份與其內心深處的無原則。
林毅夫此人的可貴意義是,他不是非或反大中華意識出身的台籍青年,但可以相信,他在台灣的整個求學歷程中,必須體會他和同儕省籍同學之間的差異。林毅夫可能機警或早熟的不顯露自己的與眾不同,他仍然扮演他做為台灣人、宜蘭人,是鄉親和同儕中一分子的角色。
其次,在林毅夫考入台大到離棄馬山職務的這段時間,中華民國經歷了被聯合國驅逐與美國宣佈與之廢約、斷交、撤軍的沉重打擊,尤其嚴重的是,廣大的台灣知識青年從「保釣運動」後,大多已不相信國民黨政府有能力、決心保護台灣或國家,一種「自救」的覺悟與意志因此油然而生,而其選擇正是統與獨。這種主要來自大學生階層的政治性騷動,當然不免觸犯到國民黨的統治機器,但它只知簡單的將之附會成「中共統戰」,一方面間接的誇大了中共的本事,造成一定程度的反效果;另方面也使自己盲目於正在萌生但前景可期的「台獨運動」,最後竟可悲的使自己命喪「台獨」之手。
當然,觀察這一段歷史,人們可以察覺,國民黨當局當年的因應之道是「本土化」,這一方面可以搪塞美國百般要求「民主」的壓力;另方面也可藉這一招嚇唬中共,「你再進逼,老子就一獨了之」。但這些看在林毅夫眼裡,都不可能讓他同意是解決台灣面臨的真正問題的方法。對林毅夫而言,中華民國或國民黨若不能以戰取中共而代之,便只有求和建立合作關係,盡快聯手為中國(兩岸)人民謀福,這裡面也自然包括全中國的獨立富強,不受制於任何帝國主義霸權的任何威脅的意思。
所以,林毅夫的私自泅水投奔大陸,應為一全個人人生目標的孤注一擲選擇。在追求大中國的應然前途之前,以林當年的情況,只得丟下許多牽絆。如果在從軍之前就以救中國為人生大志,以服務中國人民為個人價值取向,林毅夫當年的行為並非不可理解,而且無論如何,他似乎很幸運的置身於台灣近二十年的荒謬胡鬧歷程之外,而且在二十年後能以如此清新正直的面孔,重新露臉在台灣各界人士之前。在這裡最令人感動的是,林毅夫毫無做作掩飾的表現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形象,指出兩岸間今天的敵對是完全沒有意義之事。這是把困擾台灣多數人的問題真相,用這種方式表達出來,如果台灣(人)是有救的,應該有人能受到啟發,而思索出正確的答案的。
其三,台灣軍方(國防部)在林毅夫之事吵得翻天的時候,在林的妻子代替他在宜蘭老家祭父的時候,公開且嚴厲的對他有所譴責,不過國防部更應該知道,在軍方的正式紀錄裡面,林毅夫(正誼)在一九七九年失蹤後,次年便因屆滿一年仍無下落,而被宣告死亡,這是發放撫恤金給林父林母的合法依據。而以國防部長之尊親自在立法院厲聲譴責一名死去的國軍低階軍官,頗予人啼笑皆非很是諷刺之感。國防部有必要先檢討當初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不此之圖卻在立法院大聲罵人,難道是認為如此即可掩人耳目了嗎?
從被聯合國逐出到被美國斷交,台灣當局陷入長期的恐慌錯亂中,亟需安慰收驚,而林毅夫從台大「投筆從戎」一事,恰好有這種效用。當年利用台灣這一困境而暴起手掌大權的政戰頭子王升將軍,也及時的出面充當林毅夫的「教父」,擔任林加入國民黨的介紹人,但這卻給林毅夫增加不少困擾,因為一方面陸軍官校並不那麼接受林的「明星」身份,軍校不喜歡入伍前就「聞名天下」的大人物學生,因為要求一視同仁的服從教育;另方面,王升做為入黨介紹人,更讓陸官與政戰二系統原存在的不諧互忌趨於敏感,有人直覺認為這是王升有意給陸軍顏色看,手伸了進來。而林毅夫確實是一優秀青年,他默默堅忍的完成了他的軍官養成教育,當然也更明瞭國軍的內情,再以之結合兩岸的、國際的情勢,林毅夫應該在內心有所抉擇。可以認為,他從陸官畢業後接著在政大東亞研究所的兩年碩士攻讀,則更擴大了他對大陸問題與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認識,他當然已超越了陸軍官校、政戰學校所給他的知識訓練,這也使他跟軍校同學有所不同了。對林毅夫來說,他在宜蘭、他在台大、他在陸軍官校、他在東亞研究所,都跟同儕學友有所不同,但他都從不顯露出來,真是胸懷大志深藏不露。
但一旦林毅夫投奔大陸,最傻眼的當屬國軍中的政戰系統,以至王升上將了。所以,林毅夫被以「失蹤」、「死亡」結案,裡面當然有隱瞞避罪的私相授受的權力操作,一方面瞞蔣經國;另方面瞞台灣社會。他們狡猾的以另一位台大學生轉學軍校者充當林毅夫二十年,魚目混珠,不過是為了使既瞞長官又瞞社會的假戲不致穿幫罷了。當然,很多人的官位權勢也因此保住了。
因此,現國防部長在立法院的義正辭嚴表態,除了刻意突出其「政治正確」的台灣現階段主流意識外,也大有與「前朝」種種一刀兩斷全無關係的用意。但國軍會因此就完全轉變為「台灣國」的國軍了嗎?
其四、林毅夫在台北方面放出要法辦他的風聲,以及林的兄長力阻他返台後,最後是以在北大設置遠傳系統轉播宜蘭老家靈堂現場的方式,遙祭跪拜以盡人子孝思。對此,我們願意提出若干看法,供關心兩岸關係的各界人士參考:
(一)台灣的「宜蘭幫」或「扁政府」,確有拉攏林毅夫的用心,這透露出台灣政治的勢利主義,在計算利益時的全無原則。由林本人已經作好準備來台一節,也可看出中共上層是樂觀其成的。但在民進黨或台獨勢力內部,仍存在爭議,那就是,當年林毅夫是背叛國民黨、中華民國,此與主張台獨者並無不同,時至今日,應可不必追究,何況台獨在台已經完全合法,也已執政。但更有人認為,林毅夫是大中國主義親中共分子或已是中共,是台獨的大敵,怎可任其返台?務必要懲治、撻伐,以伸張「正義」。事實發展明顯可看出,前者在台灣社會實不敵後者,宜蘭林家清楚的感受到那股對林毅夫的肅殺氣氛,才勸阻他回台奔喪。
(二)李登輝執政以來,台灣社會被人為的省籍分化,進而有故意將外省人抹黑抹紅的強大暗流,不少人或社會團體被扣上「賣台集團」的帽子,百口莫辯。多位外省籍民意代表,也因此成為這一政治謀殺手段下的犧牲品。總而言之,台灣近十多年來的主流意識,就是要取消在台外省人跟大陸方面作任何有意義或有利於國家統一的接觸權利。違反人權,莫此為甚。不過形勢比人強,外省人確實因此而在兩岸事務上被邊緣化與污名化,也是事實。或可以說,今天在台外省人面臨的是一種心有餘力已不足的窘境,但兩岸問題可以就此佇足不前,任之倒退乎?此外,老一輩的本省人統派,跟台灣社會因長期坐牢而脫節,新起一輩如朱高正等,也同樣被政治謀殺致失去對台灣民眾的說服力,也都是殘酷的現實。因此,若說大陸的對台政策仍以「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為主,要做的工作跟起死回生的困難度是差不多的。
(三)林毅夫離開台灣到了大陸,在大陸當局的器重培養下,確實頗有所成,這也是一些台灣鄉親與有榮焉的理由。再看今天當令的扁政府與宜蘭幫人等,有意交好林毅夫,當然是看好林在北京的地位和今後的發展,這也是他們為兩岸關係的維繫和發展作打算,當然不是壞事。但是這裡仍卡在兩岸「一個中國」和統獨的分歧問題上,不論是台灣要結交林毅夫,還是大陸當局願意由林毅夫來扮演對台工作的白臉,只要涉及基本原則,恐怕仍是難題。
林毅夫這次沒有回台實為可惜,如果他毅然返台,在祭拜亡父後,接受台灣「法辦」,公開出庭,在媒體聚焦的情況下,大聲慷慨的甚至用河洛話力陳他的大中華思想,介紹他認知的大中國,然後入獄服刑,一償所欠台灣的道義之債,服刑後留在台灣工作,積極介入和領導台灣統運,做一個台灣回歸祖國的有力推動者,則林毅夫的人生將是何其圓滿有價值,而台灣長期低迷的統一運動,因為有了這股清新活泉的注入,也必將湧現一番全新而強勁的開展。◆
社論
國際觀察
台灣問題與外交
林毅夫事件
兩岸關係與台灣事情
書評與書摘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