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大選結果會是這樣?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本文是美國大選前夕為《海峽評論》寫的,目的是待本文與讀者見面後、大選結果揭曉之時,它並不過時而能夠幫助讀者分析問題。由於在此時此刻無法預言誰勝誰負,只能在下面設想:在十一月結果公佈後的兩種不同情況下我所聽到的兩個美國人的模擬討論。

設想之一:布希勝選以後

約翰:「為甚麼大選結果會是這樣?你不覺得奇怪嗎?」珍妮:「當然奇怪,布希總統四年任期中,美國的國際威信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外國人強烈反對布希的政策,他們厭惡布希的情緒變成痛恨美國。我不懂為甚麼美國選民要挽留他。」

約翰:「我想問你,布希當選究竟是選民挽留他,還是因為選民不信任凱利呢?」

珍妮:「當然,選民不能完全信任凱利的因素是存在的。可是,從九月三十日到十月十三日,凱利和布希公開辯論,凱利對大局的瞭解顯然超過布希。他對如何保衛美國本土安全、對付全球性恐怖威脅、恢復美國的國際威望、解決美國失業問題、改善美國醫療保健制度、加強科技教育等,都比布希見識高。他所提出的解決方案雖然比較空洞、雖然還有誇張的水分,但是也都是對症下藥,美國選民應該相信他呀!」

約翰:「我想起九月二十九日喬姆斯基在波士頓『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講演時說的,美國的總統選舉從來就是被大資本家的媒體操縱,弄出許多枝節,把選民的注意力轉移到什麼是適合當總統條件的無原則爭論上,對於國家大事的根本問題反而無法中肯地討論。C-SPAN電視台在十月十七日又把他的話重播一次。」

珍妮:「是嗎?很遺憾,我沒有聽到。美國大資本家的媒體是很少報導喬姆斯基的言論的。我很欽佩喬姆斯基,認為他是美國知識分子中少有的勇於反潮流的正直學者。我曾經和他在網上討論過問題。他和別的名人不同,誰要是寫信給他,他必定親自回答。我同意他對美國總統選舉的批評。」

約翰:「你剛才談到三次辯論。據說第一次觀看的有六千七百萬美國人(大概一半是非選民吧!),第二、第三次就少了。三次辯論對凱利陣營所起的最大作用就是『加油效應』(priming effect),也就是鞏固了民主黨人對凱利的支持。可是對共和黨人和無黨派人士來說,影響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布希陣營卻花掉一億多美元作廣告,宣傳凱利缺乏領導資格。俗話說,謊言重複了一千次以後就變成真理了。布希陣營惡意中傷凱利的廣告何止幾千次,在選民中造成了對凱利是否適合當總統的疑惑。」

珍妮:「美國大資本家都得到布希減稅的好處,他們大力支持布希,凱利陣營競選的經費和布希陣營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美國媒體勢力很大的馬裡蘭辛克萊爾集團(Sinclair Broadcasting Group)甚至違反職業道德,在大選前兩周的關鍵時刻在黃金時段播出誣蔑凱利的一小時《偷來的榮譽:永遠不會痊癒的傷口》的所謂『新聞』節目(但它不是新聞、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宣傳)。這也說明這次總統大選,美

國既得利益階層為了防止像凱利這樣比較開明、進步的政客變成總統,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約翰:「對呀!在十月十三日終辯時,布希大力翻凱利的老賬,製造他自由主義者的形象。美國政治思潮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自由主義就吃不開了(也可以說是被『麥卡錫主義』斃了)。戰後兩位打破共和黨壟斷白宮的民主黨領袖--肯尼迪與克林頓--都是站在中間的立場、投右派之所好而當選總統的。事實上,凱利骨子裡也不是甚麼左派,他在整個競選過程中亮出的都是中間派的政策主張。可是,他的政敵利用強大的宣傳力量把他過去反對越南戰爭的事跡加油加醬,使他建立不起中間派的形象來,使很多思想傾向保守的選民信不過他。」

珍妮:「也應該看到當前美國處在非常時期。如果不是「九一一」,布希這個總統是難有出息的。受美國觀眾歡迎的、揭露布希無能的《華氏九一一》紀錄片中顯示出兩點:(一)恐怖分子劫持兩架客機衝撞紐約世貿中心雙塔時,布希正在一個小學的課堂裡和學生交談,隨行人員都知道事情真相但作為總統的布希卻全不知情;(二)隨行人員更為著急的是:弱智的布希在不明真相時聽到一點風聲會信口開河,於是他的新聞處長兼發言人趕忙走到他身邊咬耳朵,叫他甚麼也別說。這以後,布希在休息時間和副總統切尼通了電話,立刻堅決表態向恐怖宣戰。正是這一時刻,一個「不是民選出而是最高法院選出」的無能總統起了質變,仗著他那牛仔氣勢、採納了「新保守派」的先發制人戰略,布希一躍而為大多數美國人信任的『戰時大總統』。這是天賜,凱利沒有挨到。布希在競選中翻來覆去地批評凱利「flip flop」(變來變去),他自己又何嘗不如此。前第一夫人喜萊莉.克林頓說得好:『凱利是根據現實而改變觀點,布希卻是為了堅持觀點而不惜篡改事實。』我看,兩人半斤八兩、都是投機分子。可是布希投的是九一一的機,因此佔了大便宜。」

約翰:「的確像你所說,兩人投機卻不是機會均等。九一一慘案製造的不但是布希執政的質變,還把美國婦女中的『sucker mom』(只管餵奶、輕信別人的母親)變成『security mom』(一心以保護兒女安全為己任的母親)。一九九○年代,克林頓就是靠那些投票比男性積極、對誰印象好就選誰的『sucker mom』而勝選的。在『security mom』沒有誕生前,民主黨候選人戈爾在二○○○年也得到美國婦女的大力支持。這次凱利是生不逢時,沒能分享他兩位先行者得過的『sucker mom』好處。」

珍妮:「還有一個對凱利不利的因素,就是許多從思想感情上願意投他票的選民都是中下層勞動者,有些人由於生活負擔而抽不出空去投票站。據報導,佛羅里達州公佈的警察局檔案上有案件的人名(絕大多數是黑人)不許登記為選民,甚至某些清白的黑人因為與有作案記錄的人同名也被拒絕登記。這一切客觀上構成對潛在凱利選民的打擊。像這樣的情況是不發生在布希支持者中間的。這也反映出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影響了美國政治。」

約翰:「這樣看來,布希這次取勝一大半都不是由於他本身的優點。凱利認輸也只能是認命了。」

設想之二:凱利勝選以後

珍妮:「很多外國人都希望凱利贏,但國際輿論普遍對此沒有把握。我雖然投了凱利一票,可是從我的鄰居、朋友的反映來看,我是少數派。凱利居然勝選,真是意想不到。你認為為什麼會這樣呢?」

約翰:「你說外國人都希望布希敗選,十月十八日俄國總統普京說:恐怖分子在伊拉克加大抗擊是衝著布希來的。他擔憂如果布希下台,全球恐怖勢力就更難消滅。現在布希敗選,普京就更加憂心忡忡了。」

珍尼:「普京和布希一樣,主張動用武力無情打擊一切恐怖活動。但是別國領袖持這種態度的不多。」

約翰:「我起初也像你一樣,對凱利勝選毫無信心。我所接觸的人們,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對兩位候選人的印象有些自相矛盾。他們一方面看到布希自己水平不高而被一群『新保守派』劫持,在內政、外交上犯了錯誤又沒有能力糾偏;另一方面也對凱利的人品與信念估價不高。當此美國最需要傑出政治思想家挽回局勢的時刻,凱利卻不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資格。凱利在三次辯論中,雖然口才不錯,但是也有措辭不當的時刻。他為了反擊政敵說他不配當總統,竟然不惜信口開河,比如三番五次宣稱不對年收入二十萬美元以下的美國人增加稅收,把話說得太死;又比如開出空頭支票,要使所有美國人都享受國會議員的醫療保健待遇。凡是懂得美國國情的人都覺得他這樣說是弄巧成拙。正是他在競選中言論隨風轉舵、多講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話,才使得許多不願意選布希的人對他不敢信任。如果凱利這次落選,他自己沒表現得好也有責任。」

珍妮:「我和你的看法不一樣。一直到凱利-布希辯論開始之前,不但民意測驗反映凱利落後一大截,就連民主黨內也有許多人失去信心。連中國報刊都轉載了民主黨人的失望(後悔沒有推出哈佛.迪恩出來和布希針鋒相對)。可是,在第一次辯論中,凱利證明他不愧是大學學生時代的辯論冠軍。競選場上出現了柳暗花明的新現象。這就是政治學上的所謂『加油效應』。相反的,布希在辯論中表現不好,不但『加油效應』被剝奪,卻獲得『澆冷水效應』。凱利雖然在辯論中說錯了一些話,總的印象是他有主見、有能力,這就使得布希集團億萬惡意攻擊凱利的廣告費都泡湯了。」

約翰:「你說得也有道理。可是,我還是認為,凱利這次險勝,客觀的因素超過主觀。最大的客觀因素是伊拉克局勢的嚴峻,噩耗頻傳。伊戰局勢惡化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抗美勢力日益強大。十月十四日,巴格達美軍嚴密防守的軍事總部、美國大使館、伊拉克政府與外國人員居住、工作的安全地區--「綠色區」--中,兩名恐怖分子大大方方地手拿黑色包袱走進一家「綠色咖啡店」,接著他們一個在咖啡店內,一個跑到外面,差不多同時把包袱中的炸藥引爆,當場炸死三個美國人和兩個伊拉克人,至少有二十人受傷。這說明美軍已經處在防不勝防的境地。

「第二,十月十三日,美軍343後勤團的入伍二十四年的老兵、美海軍上士勃特勒和十八個新近被送上前線的國民衛隊預備隊員拒絕執行把汽油從巴格達空軍基地運到北方的塔吉鎮的任務。他們的理由是:車隊沒有裝甲車輛、沒有強大的衛隊護送,這種運輸是「自殺使命」,因此拒絕服從。這是伊戰第一次公開的軍人違背命令的事例,它和美國競選辯論有關。凱利在九月三十日辯論中曾經強有力地批評布什政權沒有很好裝備在伊拉克執行任務的美軍,使他們生命受到危險。CNN電視台一個節目中,一個大學生反映:他的朋友從伊拉克前線寫信回來說,許多美軍都認為伊戰毫無意義,厭戰情緒很普遍。他還說,在同學們中間受到前線友人影響的都投票擁護凱利。

「第三,伊戰無法取勝,這在十月十六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菲斯的講話中透露出來了。他在一年以前就寫報告說,打恐不能完全靠軍事行動,必須解決穆斯林國家教會學校中普遍進行的『聖戰』宣傳的問題。

「順便指出,九月三十日第一次辯論中,凱利嘲笑布希所說的伊戰『全球同盟』只有英國和澳洲兩個國家值得一提,布希立刻反駮說:『不要忘記波蘭』。可是,十月十五日,波蘭總理貝爾卡宣佈,明年初將把在伊拉克的兩千四百人的部隊部份撤回,並將協商進一步撤軍。說明波蘭國內群眾對他盲目順從美國不滿,他頭上的壓力增加。這一切都說明布希堅持在行不通的伊拉克政策上『stay the course』(原路走下去)是使他敗選的重要原因之一。」

珍妮:「有一點情況值得一提:民主黨競選內部在共和黨強大的金錢、聲勢壓力之下,發動了千千萬萬的工作者深入到選民中間去。副總統候選人愛德華在這方面起了帶頭作用。在他們的努力下,許多從來不投票以及剛夠選民資格的青年都踴躍做出自己的神聖選擇。正像行家所說:如果選民踴躍投票就是民主黨獲勝的兆頭。」

約翰:「是的,接近民主黨競選總部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在一年以前就開始深入基層,動員群眾去登記、去投票。增加投票者人數是他們競選的中心目標。這些被動員去登記並投票的人都是所謂『雷達螢光屏上顯示不出』,因此也是屢次民意測驗結果所沒有包括的。正是他們使得凱利最後勝選。」

珍妮:「這麼看來,這次美國大選不但是兩條路線的鬥爭,而且和國際局勢發展聯接起來了。凱利勝選,說明美國將會拋棄《布希主義》,一個新的美國政府在國內與國際政策上都會做出大幅度的調整。你說對嗎?」

約翰:「對!我們當刮目相看。」

(2004年10月18日於芝加哥海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