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軍備競賽方興未艾

李明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系主任)


最近數月,在朝核問題尚未解決、新一輪六方會談遙遙無期的窘境之下,東北亞區域又接連有新發展,這些新發展造成新一波的對立,此地區的緊張情勢非但無從緩解,更縮小了彼此信任的空間,過去好不容易建立的一丁點互信蕩然無存。在互不信任之下,各國似乎只能靠著提升軍備,擺出不惜一戰的態度,國際危機因而加深。目前的東北亞區域,似又回到了英儒霍布斯所指的各自為戰的初民蠻荒時代。

北韓核武危機從2002年10月開始至今,即將整整兩年。通常國際危機很少拖延這麼久的,因為要不就是處理得當,相關國家各讓一步,以談判妥協作為收場;否則就得訴諸石破天驚的動作,通常是武裝衝突或大型戰爭尋求解決。進入核子時代之後,處理國際危機有更多的限制,危機衝突之下,固然大國享有較多的優勢,對於較弱的一方形成重大的威脅;但較弱的一方仍可利用敵人畏戰避戰的心理,擺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吾與汝偕亡」的恫嚇手段逼使敵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柯林頓總統時代,美國即與北韓簽訂了日內瓦核子框架協議,而1994年的協議之所以破局,美國和北韓雙方都須擔負責任,北韓指控國際為北韓所興建的新核能電廠嚴重落後、美國原先答允贈與北韓的重油常常短少、以及美國不願改變對北韓敵意並最終與之建立外交關係。這樣的態度在小布希總統時代越發嚴重,使北韓毫無安全感,遑論對於美國的信任感,乃持續至今。美國則以北韓必鬚根本放棄核武研發,做到CVID,也就是「完全地、可證實地、不可扭轉地廢棄」為基礎,並以此為先決條件,方能和美國談改善關係或援助北韓的問題。在充滿危疑震盪的東北亞,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六方會談出台之後,已經成為檢視東北亞安全趨勢的標準,倘若六方會談正常召開,甚至只是達成初步的協議,自然是好事一樁;設若六方會談拖延日久,則很少人會對未來抱持樂觀的想法。六方會談的基礎向來非常薄弱,它常必須考量六國的意願、且常受國際議題的牽動,只要北韓一個國家推托,就不容易召開。過去只見美國與北韓彼此攻訐,不待其他四國的意見表示,會談原已不易重開,最近則更見到南韓與美國關係出現變化,美國則兀自宣佈要在2005年底之前撤走12,500名駐軍,這些消息使東北亞風雲更緊,原訂於9月22日召開的第四次六方會談,顯已胎死腹中。

北韓核武研發遲未解決,固然是東北亞不安的泉源,但南韓在九月初被媒體曝光,謂其從2000年一、二月間開始,原子能研究所進行放射性物質分離技術的研究實驗,提煉了0.2公克的濃縮鈾,又轉成焦點。南韓外交通商部官員說明,這項實驗由一群科學家「自行決定進行」,換言之,政府事前既未核准,也不知情,一直到最近由其中一名科學家告知才獲報。南韓為這事件重申,濃縮鈾是一次實驗的副產品,且是一個「孤立事件」,「應該不會對國際社會促使北韓放棄核武計畫的努力造成影響」。事實卻是南韓「科學家」研發濃縮鈾已經對朝鮮半島的形勢、特別是六方會談的未來,造成立即的衝擊。

美國除對一些「流氓國家」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研發不假詞色之外,對主要盟邦的核武研發也備極關切,極盡防堵之能事,過去曾有台灣、以色列、南非、南韓在不同時代企圖發展核武,均被美國攔下。因此各國在國際原子能委員會以及美國的雙重戒護下,不太可能衝破重重障礙,成功地進行相關的研發工作。因此南韓研發濃縮鈾事件發生後,美國國務院一方面說這件事是「不該發生的」,旋又為南韓緩頰,謂「南韓提煉濃縮鈾的規模要比北韓或伊朗小很多」、且「南韓已經積極充分與國際原子能總署合作」,一副「既往不究」的口吻。美國科學界的態度則較為審慎,前國際原子能總署檢察官員、現為華盛頓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的大衛阿布萊特即認為,南韓科學家未得政府授權而自行研發濃縮鈾的可能性很小;事件的發展類似兩年前巴基斯坦卡爾迪汗獨自承擔研發核武責任的翻版。換言之,整個事件南韓政府可能是知情的。但2000年發生的事,美國選在這個時間爆料,實在非常敏感。南韓政界和新聞界少不了要將它和六方會談聯繫在一起,持「陰謀論」立場的人士,則懷疑美國此舉為的是「破壞兩韓的關係」,使六方會談難產。不過總的來說,南韓也無法就此事件向國際做出交代。

北韓對此事件的反應自然是極其激烈的,平壤責備美國對南韓的優容,是在反核問題上有「雙重標準」,最近對參加六方會談的興趣全無,乃可想而知。不旋踵,北韓居然於九月九日在中朝邊界附近發生大爆炸案。這次在兩江道金亨稷郡發生的大爆炸事件,產生的蕈壯雲直徑多達四公里,外界對事件有多重的揣測,不外是飛彈引擎測試失敗、核試前進行的高爆裂物測試、或者是意外、甚至不排除是核爆等等,北韓當局事後數日才對來訪的英國官員聲稱是一項水利建設的「炸山行動」,但朝鮮半島上的核爆疑雲,事實上並非輕易即能化解。

無獨有偶地,約就在同一個時間,也傳出日本研發濃縮鈾,據傳已經貯存了約二十公斤的鈽,立即引起國際普遍關注。日本的直接敵人應是北韓,因北韓尚未與日本完成關係正常化,且時常有挑釁動作。北韓曾在1998年8月試射射程兩千公里的大浦洞飛彈,飛越日本本州上空進入太平洋,日本曾經飽受驚嚇。最近更傳出北韓將再試射飛彈,其射程將涵蓋日本全境,日本的神盾艦和電子偵測機群已蓄勢待發。北韓的作為據信是壓迫日本,促使東京勿遵從美國與北韓敵對的立場,盡快與北韓商議建交事宜;但日本在美國支持下,採取正面迎戰的態度,北韓因此也並未撈到好處。

東北亞另一個出現嚴重軍事對抗的地區在台灣海峽,台灣民進黨主政者主張增購軍備,為本地區的軍備競賽增添力道。最近沸沸揚揚的軍購案,甚至取代其他所有的國家安全政策的選項,成為民進黨「保台」的主線。主政者傾全力為軍購案護航,並將那些不願舉債購買軍備而與對岸從事軍備競賽、不願見到台灣經濟被拖垮、海峽兩岸生靈塗炭的人,悍然扣上「意識型態作祟」及「國家認同有問題」的大帽子,以台灣主政者犧牲兩岸關係的穩定,將所有雞蛋放在美國籃子裡的依賴心態,殆可預見未來台海兩岸軍備競賽日益升高的趨勢。

東北亞是目前世界上分裂國家碩果僅存的區域,過去半世紀以來的冷戰在其他地區固然已是過眼雲煙,但至今尚未從東北亞消逝,此地軍事對抗的可能性也較其他區域高。加以東北亞區域並未出現集體安全的機制,倚靠的僅僅是權力平衡的意識,讓敵對者考量在侵略時,必須付出的沉重重代價,具體政策即是無止境的軍備競賽。

即使同是軍備競賽,也有若干區別。北韓手上已有鈽原料,可能隨時生產核子武器,且我行我素無視於國際的干預,平壤的態度已經引起了周邊各國對於一場人類浩劫的關注,南韓與日本在危機之下,考慮以牙還牙,但正面臨國際社會的嚴酷檢驗,想發展核武有實際的困難,惟無論如何有美國的防禦體系作為後盾。相較之下,兩岸的軍備競賽,對幅員較小、國際地位日益矮化、經濟優勢逐漸喪失、外交形勢日益侷促的台灣來說,是一個太過巨大的重壓,主政者一味以軍購向美國靠攏讓步、不思改弦更張舒緩兩岸關係,將使台灣自陷於萬分危險的境地。

進行軍備競賽需要龐大成本,且必定和其他方面資源的配置產生排擠。東北亞各國在過去經濟表現誠然亮麗,或許當時還有進行軍事準備的本錢,但今日各國關係猶未改善,即是歷史的包袱尚在,但放眼望去,無論日本、南韓或台灣,經濟優勢不若以往,既無能力苦撐,也無法獲致安全。最近的幾個事件,只是開始而非結束,表面上直接影響的是六方會談無法早日召開;惟更深層的意義,將是包括台海在內的東北亞能否持續保有脆弱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