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擬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

湯紹成(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美國力阻歐盟解除對中共武器禁運

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後,人權問題一直都是中歐雙邊關係當中炙手的爭議,歐洲國家紛紛對於中共採取抵制的政策,而歐盟也於1991年正式通過對大陸的武器禁運政策。直至1998年,基於大陸人權狀況的改善,歐盟才以人權對話的方式來取代對抗,中歐關係進一步開始正常化。雖然歐方仍對於中國改善人權的結果不盡滿意,比如西藏與法輪功等問題,但是他們對於中方在這方面努力的誠意,還是予以肯定。相對的,中方也開始要求歐盟解除其武器的禁運,這也是所有禁運項目中的最後一類。日前,歐盟領導人再度提出要解除對中共的武器禁運,而美國也一再予以反對,並以斷絕與歐洲部分軍事合作為要脅,但以目前的情勢來看,美方要阻止這已開出去的火車,好像十分困難。

其實,要探討歐盟擬解除對中共武器禁運問題,除了從歐中關係著手外,實應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觀察,這也就是還得加上美國的因素,因為當前美國布希政府在此扮演著十分關鍵性的角色。所以,若從歐中台與美中台兩個三邊關係來比較與切入,可能更可以精準的掌握此問題的梗概。前我駐美代表程建人被改派歐盟,將可建立台灣的美歐連線,就是一項有利的佐證。

從歐盟與中共整體的關係大框架來觀察,目前雙方關係的發展勢頭甚佳,去(2003)年下半年,雙方同意進入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同時,北京政府在歐盟近年來提出五次對中國政策白皮書之後,也於去年十月份首次提出對歐盟政策白皮書,具體鋪陳了雙方關係進展的狀況,此乃中共近年來首例。今年五月中共總理溫家寶訪問歐盟以及歐洲國家,他提出所謂發展中歐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此乃中歐關係更進一步發展的明顯例證。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歐洲國家與中國大陸相距甚遠,基於地緣政治的原因,按照歐盟前任與現任領導人的觀點,他們都不認為中國會給歐洲帶來任何的威脅,同時,他們還強調,中國的經濟越發達、社會越穩定,歐洲越是可以受惠。由此可知,在歐中關係當中,經貿利益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為確保此利益,他們十分關注同時也進而正在協助大陸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比如以對話代替對抗的方式來處理中國的人權問題,以及各項援助的方案等等。可是,當談論到武器解禁問題時,不少歐盟國家還是以中國的人權問題改善有限為由,而予以拒絕。

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

依照歐盟的資料,在2003年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額高達1348億歐元(約1618億美元),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同時,歐方有約550億歐元(660億美元)的逆差,此乃歐盟在所有與單一國貿易中逆差額度最高的案例。依照美國官方的資料,在2003年的美中貿易總額為1808億美元,其中美國出口284億美元,進口1524億美元,美方逆差為1241億美元,若將歐盟視為一體,中國已超過日本,是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而在逆差方面也是最高。由此可見,美中貿易要高於歐中貿易約190億美元,可是美方在美中貿易的逆差卻要高於歐方581億美元。因此,美歐雙方都急於平衡其對中貿易,而其中美方意願尤強。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是一個具有超國家特色的國家聯合體,而這又提供中共一個比較可以議價的空間。此外,歐盟具有一定的決策機制,其重要問題都必須經由一致決的同意,因而這與美國相比,則單邊主義與集體意識的差異明顯,導致歐方政策制定的效率較差。

可是,在歐中雙邊關係當中,並不存在任何重大或不可解決的障礙,比如美中之間的台灣問題,而歐方則堅守所謂的一中原則。在戰略關係方面,由於歐盟的資源較受到局限,比如其快速反應部隊還正在組建中,要藉此來關心東亞問題,實在力有未逮。比如,在近年來的幾次台海危機時,歐方雖然都有反應,但都僅止於口頭與道義上敦促兩岸不要冒進,主要還是巨額的經貿利益所致,可是並無實際的行動,在這方面,若與美中的戰略關係以及其在台海危機時的反應相比,其差異也是十分明顯。

自去(2003)年12月的布魯塞爾的高峰會中,法國總統席拉克提議解禁,而此項決議也成為高峰會的正式結論之一,由此可見歐盟在此方面的政策方向已定。他們同時認為,依照歐盟武器外銷的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歐盟還是可以防止其外銷的武器被濫用,比如依照其規定,長程飛彈就不得出售,而且其武器也不得用來對內鎮壓異己。但問題在於,這份行為準則並無法定拘束力。比如當1990年印尼強佔東帝汶時,他們就都使用歐洲國家的武器。

目前中共武器多自俄羅斯進口

在今(2004)年四月下旬,歐盟外長會議中也對取消對華軍售舉行磋商,他們曾低調來處理此議案,但仍決議暫不解除。若歐盟能對中共解除武器禁運,北京期盼這將導致美國內部的爭議,增加起而傚法的可能性。此外,目前中共的武器來源多半依靠俄羅斯,但俄方在技術轉移方面卻十分保守,若歐盟解禁,這也會加速中俄進一步合作的力道。因此,歐盟的這動作,其所牽動的影響甚大。

原本歐盟各國都在加緊協商,盼能在今年320我總統大選之後,立即在歐盟3月25至26日所舉行的高峰會議上予以通過,但是未能排上議程。在今年五月一日東歐有十國加入歐盟之後,其中支持美國者眾,而且大多本身沒有武器方面的直接利益可言,屆時要再討論這個問題的難度更大,因為美國堅決反對此案。美方認為,若兩岸爆發戰事而美方介入,歐盟的武器則可能被中國拿來對付美軍。其實,美歐雙方對於中國發展所感受到不同的威脅程度,才可能是根本的決定因素。自今年六月英國立場轉趨支持解禁,目前除德法兩國推行最力之外,義大利與丹麥也已表態支持。

由於今年是中法建交四十年,而法國也是西方國家當中最早與中國建交者(英國當時只有領事級的關係,直至1972年雙方才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由於當時法國與美國的歧見,以及中共與蘇聯的齟齬,使得雙方在跨越各自的陣營的建交,震驚了世界各國。也因這種獨立自主的特性,雙方在政治方面的關係,一直都十分友好,法方還宣佈今年為中法年,計劃在兩國舉辦多項交流活動。尤其在今年二月胡錦濤訪問法國時,還將巴黎鐵塔全部打上紅燈,席拉克總統還以強烈的語氣反對台灣公投,給足了中國面子。可是,在中法雙邊貿易方面,其額度要比歐洲其他國家小很多,因而,尤其是法國方面,就一直想藉機予以改善,武器的銷售當然有很大的助益。

在德國方面,依其法律規定,他們拒絕向所謂的緊張地區(Spannungsgebiet)出售武器,台灣曾想購買德制坦克(Leopard II)以及潛艇均遭拒,就是最佳實例,當然,中共的影響才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此外,在德國政府嚴厲的監控之下,其軍火商也不會向交戰或對立的雙方出售武器,這也是德國武器輸出政策的一大特色。因為,若交戰雙方都以德制武器在廝殺,這對於飽受戰爭重創的德國人而言,是十分說不過去的,面對這種情況,德國國會必定會發揮主動監控的作用,這個基本立場乃與其它軍火輸出國大不相同。目前,德國是由社會民主黨(SPD)與綠黨(Buendnis 90/Die Gruennen)所組成的聯合政府主政,其反戰的基本理念甚強,從月前柏林政府堅決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立場,可以略窺一二,因而,他們對於武器的輸出,也極為慎重。

美歐另一場不均衡的角力戰

去年12月上旬,德國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oeder)訪問大陸時,獲得大量的訂單,中德雙邊各種關係都進展極為順利,其中尤以德國積極遵守一中原則,對台灣長期堅守非官方關係的政策,獲得北京政府的稱道。為要善意回應,施若德曾提出主張歐盟應解除對中共的武器禁運政策,此乃繼法國之後第二個歐盟重要國家的表態。可是,在德國,聯合政府的夥伴綠黨卻仍舊予以反對,除了其基本堅定反戰的立場之外,主要還是以中國的人權狀況改善不足為由。該黨費雪(Joschka Fischer)外長甚至還提出,歐盟應要確保這些武器不會讓中共用來對內鎮壓異己以及威脅台灣。雖然綠黨主掌德國的外交,但總理仍舊是德國政策的最終負責人,依目前的形勢判斷,柏林政府支持解禁的立場當無問題。而由於德國至今並未向台灣出售武器,歐盟解除對大陸軍售的政策,也並不會違背其上述軍售的基本立場。

歐方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當1989年歐盟提出對中國禁運時,台灣並未跟進,反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讓歐方十分懊惱與不解,是否台人見利忘義?若果真如此,要是台灣有武器,他們也可能會銷往中國,若此,歐盟禁運的意義何在?至於在解禁之後中共是否真的會採購歐盟國家的武器,其實也有許多專家並不看好,因為他們認為至今俄羅斯佔有中共80﹪的武器市場,其價格也比較低,中共軍隊也比較熟悉與適應,歐盟的武器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其難度甚高。

綜上所述,歐中與美中雙方都有相當重要的經貿利益,由於戰略利益的差異,導致美國才是防阻歐盟解除禁運的最大力量。基於一致決的表決機制,美國可以施加影響力的機會不小,比如對於新加入的東歐小國。而這些小國當然也必須正視原歐盟各會員國的利益與壓力,到底他們都是歐洲國家,共同的利益還是比較多,德法英等國的態度尤其重要,因而可以確認,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政策,乃美歐雙方的另一場不均衡的角力戰。當前美國兩位候選人的氣勢旗鼓相當,挑戰者凱利在三次辯論之後的聲望還有超前的趨勢。若是凱利當選,他對於中共的態度可能會比較友善,對於歐洲的壓力可能會比較小,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因而,就算是在今年12月的歐盟高峰會還不會通過,但是,以目前的情勢觀之,歐盟明年通過解禁的可能性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