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滄海百年》創作、製作方面的幾點說明

中央電視台


一、關於創作思想

《滄海百年》是以台灣霧峰林家的事踆跡為主要線索,表現台灣從西元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農民起義,到西元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近一百年本土歷史的文藝作品。這部作品表現的既是霧峰林家一百年的家族命運史發展史,也折射了祖國大陸移居台灣的墾民一百年間開墾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墾荒史、創業史和愛國史。

要表現好這段歷史,如何正確地認識台灣和整個中國這段歷史的精神真實和文化真實,以及處理好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係便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1)我們對這段歷史精神真實和文化真實的認識和把握

閱讀和分析大量史料以後,我們認識到,以台灣霧峰林家為代表的台灣墾民在台灣的這一百年歷史,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國同構」史。「家國同構」,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特徵,即家族加政府構成「國」的社會結構特徵。這種社會結構特徵既是一種生存形態(即國因家族而形成,家族因國而存在);也是一種文化形態(即國的管理模式和家族的管理模式大體一樣)。這種形態決定了家國一體觀念的形成,而這種觀念在台灣的墾民社會中尤為強烈。墾民因生計離開祖國大陸的故土遷徙台灣,懷鄉而未離國,對故土深深眷戀的情結便都表現在了對國的熱愛和依戀上,他們組成新的家園的精神支柱也就必然建築在祖祖輩輩形成的傳統文化上。這種生存狀態和文化傳承決定了他們強烈的愛國精神。這種愛國精神既表現在他們幾次協助官軍抵禦外來的入侵,也表現在他們艱苦卓絕地開墾台灣建設台灣並無私地支援祖國大陸。縱觀台灣霧峰林家為代表的台灣墾民二百多年在台灣的歷史,無不生動地印證了我們以上認識到的這種歷史的精神真實和文化真實。這種真實不因時光的流逝而改變,也不因任何人出於任何政治目的而能抹殺。這也正成了我們今天把握這部文藝作品主題思想的事實根據和理論根據。

2)我們對這部作品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把握

文藝作品表現歷史題材,往往面臨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矛盾。不注意大的歷史事件的真實便無以表現歷史題材的嚴肅性和厚重感;不營造藝術真實便無以使作品生動感人,也無以塑造好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我們在這部作品中的把握是既抓住台灣這一百年歷史中大的歷史事件--如1787年林爽文農民起義,1841年台灣軍民抵禦英軍入侵,1884年台灣軍民抵禦法軍入侵,1885年台灣建省等進行真實的描述;又抓住歷史的精神真實和文化真實,然後展開合理的藝術想像,營造最能表現這種歷史真實的藝術真實--如抓住墾民艱難的生存狀態以表現他們那種艱苦奮鬥的移民精神和強烈的發展願望,抓住清朝廷在全盛期對版圖的重視以表現朝廷和有識官員對台灣領土和墾民問題的關注,抓住封建體制本質上的腐敗以表現台灣墾民和台灣官場以及福建官場無法避免的矛盾衝突,等等。

二、我們的藝術構思

這部電視劇是我國第一部表現台灣本土歷史的文藝作品,也是我國第一部反映台灣墾民生活的文藝作品。這部作品表現的時間長達一百年,跨越四代人,為了完成結構上的嚴謹,我們在霧峰林家的史實上進行了大取大捨,以突出台灣墾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台灣與祖國大陸同文同根的主題作為取捨的標準。同時,這種取捨又不能違背作品的藝術真實。因此,能否真實地表現出台灣墾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是這部作品成功的關鍵。鑒此,我們在創作之初便確立了以嚴肅的現實主義風格創作這部作品的方向定位。要確立這種風格不只是敘事邏輯的嚴謹,還必須在方方面面的細節上突出生活的質感。為此,編劇、總編劇、導演以及美術部門都作了大量的考證工作,以求得人物心靈的真實和生活的外部真實相結合,最後達到兩岸觀眾都能被劇中人物所吸引所感動的效果。這樣做,也為了讓觀眾能最後認同我們這部文藝作品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