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能再迴避「一中」

紀欣
(法學博士.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


前 言

針對陳水扁的雙十談話,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張銘清於10月13日抨擊其談話是「赤裸裸的台獨言論」,講緩和是假,搞台獨是真。張銘清並以「在分裂主張的前提下,又有什麼意義?」全盤否定了陳水扁提出之兩岸復談、包機直航,及研議形成「海峽行為準則」等提議。針對陳水扁主動提議「以九二年香港會談為基礎」,張銘清除強調中國立場和態度沒有任何改變,即在一個中國基礎上,可以擱置爭議,並及早恢復兩岸對話,他也表明「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陳水扁在得知國台辦談話後隨即表示「嘸代志,安啦!」,還透露美國方面曾私下跟他說,對岸一定會這樣反應,美方盼望大家要有耐心,「不只阿扁與政府要有耐心,美方希望國人也要有一些耐心」。台灣的媒體及學者則顯然看清楚兩岸互動的門檻已抬高;「一個中國」成為中國對台的指導方針,台灣已沒有迴避的空間。

一、「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

陳水扁主動提及「以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顯示他清楚「九二共識」是恢復兩岸互動的關鍵,但他故意模糊焦點,企圖預留轉圜餘地,只是中國大陸不但不接受以「九二香港會談」取代「九二共識」,反而將「九二共識」明定為「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對此回應,除當時擔任總統,現已變成「台獨教父」的李登輝一口否認當年有任何共識外,幾乎所有參與1992年會談者及當年採訪過新聞的記者均承認當時確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也因此才促成1993年的辜汪會談。他們並表示,大陸在香港會談會後,只承認有「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但過去幾年已逐漸傾向接受「一中各表」,並願以其為基礎進行兩岸談判,此次中國將「九二共識」再緊縮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顯示其對台政策已到達攤牌地步,除非陳水扁承認「一個中國」,否則包括三通及人貨包機的所有兩岸互動皆無法有進一步發展。

有媒體批判台灣主體意識已較以往更強,大陸態度轉硬,將使兩岸復談更趨困難。但陳水扁一向說話不算話,台灣有什麼資格責怪對岸態度轉變?何況自大陸發表「五一七聲明」後,陳水扁的台獨路線不但未稍加收斂,反而公然稱「中華民國等於台灣」,並為與美國聯手對抗中國,不顧民意反對,執意要通過6108億軍購案,行政院長更不惜拋出「恐怖平衡論」、「轟炸上海論」,這些挑釁舉動,能不逼使大陸更明確表達「一中」立場麼?

有媒體呼籲北京若真正洞察台灣民心,就該體諒陳水扁不能承認一中的困境,並表示「將台灣和中華民國劃上等號,雖對北京來講不中聽,放在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中來檢視也不能自圓其說,卻是台灣民眾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尤其面對李登輝及獨派人士積極推動「正名、制憲」,北京不該一面喝斥台灣改國號的蠢動,一面拒絕正視中華民國存在(見《聯合報》社論2004.10.14)。

依筆者看,台灣的確有一批人因歷史因素及受國民黨教育影響,至今依然捍衛中華民國,但這些人也堅決反對台獨,嚮往或至少不排斥統一。若他們能獲得正確資訊,例如錢其琛於2000年8月提出的「一個中國」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和大陸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不容分割」,就不可能反對「一中」,因為該敘述句句屬實,也充分體現出大陸對台灣當局及人民的尊重。可惜該資訊遭到民進黨當局全面封殺,而藍營政客也不願說真話,特別是連宋在2004年總統大選中,為求勝選,為討好所謂的中間選民,居然與綠營爭相比獨,導引民眾接受「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樣的立場,與李登輝、陳水扁的「兩國論」、「一中一台」有何不同?捍衛中華民國的人真應該好好想想,為堅持中華民國的正統,而被有心政客利用,對抗「一中」、拒絕和平統一,導致連中國人都做不成了,是否得不償失?

再說,近兩年李登輝及獨派人士想盡辦法企圖終結中華民國,就連陳水扁提出的「中華民國等於台灣」,都被李登輝斥為「騙人騙己」,而陳水扁則是重施李登輝當年的故計,藉中華民國的殼,行獨立之實。在這樣的環境下,已搖搖欲墜的中華民國究竟還能存在多久,無人可知。

二、沒有一中,就沒有三通及人貨包機

三通一向被中國大陸視為改善兩岸情勢的槓桿,對台工作者及學者長期普遍認為只要三通,兩岸全面交流,台獨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也因此,為了促成三通,中共作了各種彈性處理,例如2000年錢其琛提出「三通談判可以不涉一中」,三通可稱為兩岸航線,而不叫國內航線。張銘清此次以「國內事務、直接雙向、互利互惠」為三通及人貨包機運作準則,至少有兩層涵意,一是三通的政治門檻升高,連人貨包機直航的難度亦已大幅升高,二是代表兩岸之間原本可以「先事務、後政治」的談判架構,將退回到「先政治、後事務」之下。綜言之,除非陳水扁承認「一個中國」,否則包括三通及人貨包機的兩岸互動皆無法進行。

陳水扁10月15日接見惠普科技公司總裁菲奧莉娜時,希望她能向北京反映人貨包機便捷化是兩岸共同利益,並爭取美方支持,但是她卻當場向陳水扁表示,她不適合扮演這種角色,事後並發表書面聲明表示,惠普公司為私人營利機構,不參與政治議題的討論或處理。之後,總統府出面澄清,陳水扁無意讓女總裁傳話,一切均是誤會一場。《中國時報》也以社論批評惠普「小題大作」,「過分緊張」,並為向北京表態,不惜得罪台北。不過該社論接著把李顯龍事件與惠普發言連在一起,表示既然北京方面已將兩岸間的曖昧空間完全抹去,兩岸間的互信基礎又相當薄弱,陳水扁不該再利用接見外賓的場合,傳達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假若陳水扁真要促成「人貨包機便捷化」,就應「放手讓業者慢慢低調的去談,它的性質越單純,促成的機會就愈大!」(見《中國時報》社論10.18.2004)。

依筆者看,中國大陸此次為了「一個中國」拋棄三通這一槓桿,顯示中共當局已體認當國家面臨分裂危機時,三通與包機已非要務,何況隨著外資在中國的迅速增長,台灣才是三通的真正受益者,中國大陸犯不著為了台灣的利益、台商的方便而自失原則。中共及早表明立場,除可向台灣當局及人民宣示其捍衛「一中」的決心,亦可讓因怕失去競爭力而急於三通的台商、外商,搞清楚訴求的對象及主張。只是台灣朝野不正視問題核心,還在幻想只要讓業者低調去談,大陸遲早會再次軟化,也有人相信,只要兩岸能重建彼此的信心,營造有助復談的良好氣氛,兩岸即可就三通進行談判。這種故意漠視現實或心存僥倖的言論,只會助長檯灣當局頑強抗拒「一中」,而對促成三通完全無補於事。

三、大陸對台政策從模糊走向清晰

陳水扁在胡錦濤全面掌權一個月後,挑戰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而國台辦以「嚴重挑釁」和「欺騙」猛烈回擊,如同正告台北和國際社會,中國大陸對主權的堅持不容討價還價,第四代領導人維持領土完整的決心毫無妥協餘地。台灣媒體感歎,過去兩岸還可以「各自表述」、「相互諒解」的戰略模糊空間,維持友好氣氛,但經由扁政府一連串的政治操作,「擱置爭議與務實協商」已不復存在,如今大陸表明以「一中」做為修好唯一的前提,對台灣最不利。

筆者以為,除非中國大陸能滿足於兩岸維持現狀,允許台灣不統不獨,否則就不應該維持模糊政策;且不論大陸當前對台的首要工作是反獨或是促統,都得要台灣承認並且接受「一中」才對。在國民黨兩蔣及李登輝初期不否認「一中」、反對台獨的時代,大陸與台灣保持友好的模糊關係還有一定道理,支持台獨的民進黨執政已四年多了,大陸若仍不表態,那就將遭人懷疑其統一的決心了。

再說,近年來大陸已一再對台灣表達善意,包括將「一中」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改成「台灣和大陸同屬於一個中國」、「三通談判可以不涉一中」、「三通可稱為兩岸航線,而不叫國內航線」,以及五一七聲明中的「七個願景」。面對島內外台獨勢力的擴張,大陸對台政策轉為清晰,或許反而有助於破除台灣當局的偽善,讓國際及台灣民眾洞見「一中」才是改善兩岸關係、最終解決兩岸問題的關鍵。

論及戰略清晰,「統一法」的制定,的確可將民族主義訴求的反獨促統,變成具有明確定義和實際效力的行動,應可進一步終結兩岸關係之模糊時代,正面迎戰島內外之台獨份子。當然,制定「統一法」茲事體大,宜緩不宜急,參與立法者應就方方面面考慮周詳,以免自綁手腳,造成未來促統工作上的困擾。筆者以為「統一法」應以寬容的、原則性的、但絕不含糊的文字,表明中國大陸對完成統一大業的決心,並對「台灣當局、台獨政客」及「台灣人民」加以區別,以達到直接號召台灣民眾的效果,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另外,筆者認為「統一法」應有以下幾個原則:

(一)明定「一個中國」原則:錢其琛提出的「一中」新三段論,雖已被江澤民納入其十六大的報告中,但台灣人民在民進黨當局的全面封殺下,至今鮮有人知其內容。「統一法」應明定「一個中國」新三段論,確立「一中」是兩岸展開協商的前提,而不可當作一個議題來討論。

(二)明訂「一國兩制」為統一模式:「一國兩制」在台灣雖被污名化,但所有反對「一國兩制」者其實是不願意接受「一中」,抗拒統一,而非反對「一國兩制」這個制度。倡議「中華邦聯」、「歐盟」、「中華國協」者亦非反對「兩制」,而是心存僥倖,認為大陸在推動「一國兩制」受阻後,即可能考慮其他模式。但平心而論,以上有哪一種模式能讓兩岸成為統一的「一個中國」,兩岸中國人成為同胞?筆者以為,當台灣人知道統一勢在必行時,多半不會再抗拒「一國兩制」,畢竟它比較符合大多數台灣人希望維持現狀的心理。「統一法」可明定兩岸將以對等地位展開協商,「兩制」將確實做到「台人治台、高度自治」,《台灣基本法》草案可由台灣方面提出,再由兩岸協商定稿。但統一模式必須明定為「一國兩制」,因為唯有如此,才可杜絕台灣政客及學者繼續創造各種名詞,混淆人心,亦可促使台灣民眾認真思考「一國兩制」的可行性,並開始要求當政者設法爭取最有利的「兩制」條件。

(三)應直接打出統一旗幟:或許由於顧慮到台灣過去一向承認「一個中國」,兩岸在法理上並未分離過,大陸對於「統一法」的名稱有諸多考量,亦有人建議應以《反分裂法》或《反台獨法》為名。然而,從現實面來看,兩岸目前的確處於未統一狀態,大陸明確標示統一旗號,可避免台灣當局表面上不宣示「法理獨立」,卻一步一步走向獨立,台灣民眾誤以為大陸滿足於兩岸維持現狀,而並無統一的決心。筆者一向認為唯有積極促統,才能有效反獨;反獨不促統,將使台灣人繼續依賴美國,以拖待變,而大陸則將繼續因台灣問題受到美、日挾持。大陸正面打出統一旗幟,不但可讓台灣人在「支持台獨vs.反台獨」、「中華民國vs.台灣共和國」之外有其他選擇,亦可引導台灣民眾認真思考國家統一的種種相關問題。

(四)不宜訂立統一時間表,但亦不可讓統一變得遙遙無期:以目前兩岸的局勢看來,統一很難一步到位,因此「統一法」不該明定統一時間表。然而,將統一進程規劃為短程、中程、長程,與訂立統一時間表同樣不合宜。制定「統一法」的目的在於促統,而且照道理講,愈早統一對兩岸都愈有利,因此不宜在該法中分階段,以免台灣解讀為大陸支持「未來一中」、「統一是下一代人的事」。即令統一的時機或許尚未成熟,「統一法」必須讓台灣民眾清楚認識統一乃勢在必行,大陸有實力、決心、信心隨時完成統一大業。近來大陸有學者表示對台政策「不怕拖」,該提法或有多重考量,但如「統一法」讓台灣民眾感覺統一遙不可及,那就失去立法的意義了。

四、美國將維持「一個中國」政策,但不會放棄利用台灣問題挾制中國

台獨基本教義派長老辜寬敏10月初在《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刊載巨幅廣告,要求美國政府改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據說美國政府對該廣告大表不滿,布希並親自致電胡錦濤,重申美國將堅守「一個中國」政策。但事隔沒幾天,美國國務院即於10月14日表示,陳水扁國慶談話中發表的提議「受歡迎而有建設性」、「為緩和緊張情勢和恢復兩岸對話,提供了一些有創意的想法」、「美國將繼續敦促雙方掌握機會進行對話,以期和平解決歧見」。

台灣學者陳一新也指稱「台海兩岸是否仍存有相當的談判空間,主要看美國怎麼居中協調」;由於北京最新的立場是「爭取談、準備打、不怕拖」,台北也有華府促談的壓力,「因此唯有在美國居中協調之下,雙方各讓一步,中共退到它過去不想白紙黑字接受、現在卻公開承認的『九二共識』,台灣也退到過去四年多來極力予以否定的『九二共識』,海峽兩岸才有可能恢復對話與談判(見《中國時報》民意論壇2004.10.18)。

由以上看來,美國似乎會堅守其一中政策,也盼望兩岸盡早復談,台灣對美國從中協調亦充滿期待。但美國究竟如何看待「九二共識」,如何解讀陳水扁的雙十談話,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否會有所改變,值得密切關注。

首先,美國承認兩岸之間在1992年曾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這可由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包道格今年5月4日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明白指出,「1992年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才促成1993年的辜汪會談」得到證實。

其次,美國確實希望兩岸能恢復對話,使台海緊張情勢能夠緩和下來。美國大概知道依目前台灣當局的心態,兩岸即使開始談,也不可能迅速達成和解,台灣亦不可能脫離美國控制,何況只要兩岸開始進行談判,台海情勢就不至於失控,美國也不至於被拖下水,左右為難。

再者,美國的一中政策歷史悠久,六任總統均未曾改變,不論誰在11月大選中獲勝,大概都不會大幅度調整一中政策。只是美國為鞏固其在西太平洋之戰略位置,始終保持「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的兩岸策略,也從未放棄利用台灣問題挾制中國的企圖。或許正因如此,美國才完全不質疑陳水扁靠兩顆子彈當選的正當性,希望由主張台獨的民進黨繼續執政,它可穩坐兩岸之間調人的關鍵位置,也能確保「以台灣問題挾制中國」策略能發揮地淋漓盡致。

最後,美國短期間雖不會放棄其一中政策,但另一方面卻密切關注,甚至暗中支持台灣這幾年由民進黨政府激起之主體意識,以期未來能以「支持台灣人民自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之名,達到干預兩岸事務之實,《華爾街日報》10月13日的評論文章正清楚表達了此種意圖。該文指出,陳水扁的談話看似有意「和解」,其實只是一種善意的表象,陳水扁避談「九二共識」,是因「一中各表」在台灣已沒有行情;而且如果綠營能在12月的立委選舉贏得多數,陳水扁將更有實力對抗中國,為要避免戰爭,中國和國際社會也將毫無選擇地傾聽台灣要求自主的聲音(見「中央社」網站2004.10.15)。

對於美國的陰謀,中國大陸也不是沒有對策。除了繼續增強國力,加強中共執政效率,尋求國際對於「一中」的支持,中國也積極在全世界爭取盟友,對抗美國單邊、獨霸主義。第四屆亞歐高峰會上中國與法國明顯主導亞歐合作,及10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亭與胡錦濤簽署邊界協定、「中俄聯合聲明」等十二項雙邊文件,就是中國結盟的最新成績單。

結 語

國台辦此次回應已清楚表明,台灣唯有接受「一中」,兩岸才可復談,否則連三通及人貨包機均無法進行協商。台灣當局應該徹底放棄僥倖心理,停止幻想繼續依賴美國為靠山或調人,或妄想以操縱民意、利用中華民國之名,與島內的「一中爭議」,即可迴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