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革命志業與台胞抗日運動

紀念興中會創立一百一十一週年


一百一十一年前十一月二十四日,孫中山糾合同志在壇香山誓言:「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而建立了「興中會」,開啟了近代中國民族自救的革命運動。

除了誓詞外,其宣言中又言及「近之辱國喪命,強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對照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發現,一八九四年六月,孫中山與陸浩東到天津,上書李鴻章,陳述救國之策,即著名的《上李鴻章書》,不得要領。孫中山會《上李鴻章書》即意含,孫中山雖有救國之志,但並未有「驅逐韃虜」推翻滿清的決心。直至八月一日,中日「甲午戰爭」開戰;九月十六日,北洋艦隊覆沒,國際調停開始,割地賠款之議起,而有十一月二十四日的「興中會」創立。

故「近之辱國喪命,強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就是指「甲午戰爭」失敗;「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是指戰敗割地賠款之議起,又有中國人要成為異族殖民統治的亡國奴了。至九五年,果然《馬關條約》簽訂,台灣被割讓,四百萬台灣大漢子民遂淪為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清國奴」了。

孫中山的革命動機起自甲午戰敗,甲午戰敗事關馬關割台,有「興中會」才有近代的國民革命,直到今日的中國國民黨。而其緣起於馬關割台的甲午戰敗。

九五年,馬關割台的和議消息傳至北京,而有康有為「不畏斧鉞之誅」,率進京趕考的各省舉人,在天安門前擋下皇帝的輦車上萬言書,提出「行大賞罰,遷都練兵,變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國命」的主張。「變通新法」而有「康梁變法」,雖遭失敗,但亦開啟了近代憲政改革運動之始。

所以,近代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歷史與台灣命運息息相關,也與矢志「恢復中華」的中國國民黨的歷史息息相關。故台灣的命運也與中國民族自救運動和中國國民黨的歷史息息相關。

馬關割台議定後,台民「義不臣倭」,唯「為拒倭計,免其向中國饒舌,如有轉機,自仍歸中國」(唐景崧致北京王大臣電語),而成立「台灣民主國」。「民主國」失敗,邱逢甲被迫只得「回首河山意黯然」的離台,然亦矢言「捲土重來未可知」。霧峰林家下厝林祖密(季商)雖隨父林朝棟奉旨內渡,但又潛返台灣變賣家財,支持義勇軍武裝抗日。直至一九一五年「噍吧哖事件」失敗,在「有國才有台,愛台先愛國」的覺悟下,林祖密才離台潛返祖國大陸投效孫中山,參加國民革命的行列,曾任閩南軍司令,不幸於一九二五年遭反動軍閥殺害,為祖國革命獻身犧牲。

孫中山以「近之辱國喪命」的甲午戰敗而革命,台胞為「捲土重來未可知」和「有國才有台,愛台先愛國」而投入祖國革命。

一八九七年,陳少白銜命來台,透過楊心如結識容祺年、吳文秀、趙滿朝等,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一九○○年,孫中山在台,就是依賴興中會指揮「惠州起義」的。

一九○五年,孫中山整合各革命團體成立「同盟會」。一九一○年,廈門同盟會會員王兆培來台,秘密吸收翁俊明入會;一二年,蔣渭水入會,另有杜聰明、邱鳳翔等,至一九一四年已增至七十六人。

一九一一年,「三二九之役」與役台籍同志有羅福星、許贊元,然倖免於難。另有板橋林家的林薇閣(熊祥)捐贈日幣三千元供林文、林覺民與役。一九一二年元旦,中華民國開國大典,羅福星亦出席並晉見孫中山總統。

一九一二年底,羅福星又潛返台灣組織同盟會革命黨,不幸失敗,遭檢察官長小野得一郎以「擬以殺盡日本人,將台灣復歸於中國之領土」求刑。由羅福星處搜出同志名冊計二百三十九人,另有名冊之外確實入黨者計二百三十三人,還有帶回祖國大陸未被搜出之名冊,不知其數。羅福星就義前留下七律一首明志,字頭相連正是「中華民國孫逸仙救」。羅福星等人遂成為為光復台灣而犧牲的第一批國民黨同志。

一九○七年,霧峰林家上厝林獻堂前往日本在奈良會見梁啟超請教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台胞之策;一九一二年,又在東京會見戴季陶向其請教。戴、梁之策幾乎相同,戴答之曰:「祖國因袁世凱行將竊國帝制自為,現為致力討袁無暇他顧,滅袁以後,仍須一番整頓,故在十年以內無法幫助台人,而日本未經民權洗禮之國家,視革命運動如洪水猛獸,絕無同情,君等與革命黨人來往,必受壓迫,未見其利,先受其害。為君等計,可先覓門徑,與日本中央權要結識,獲得日本朝野之同情,藉其力量,牽制台灣總督府之施策,以期緩和其壓力,俾能減少台灣同胞之苦痛。」梁、戴的建議遂成為林獻堂領導非武裝抗日時期的「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和「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的指導方針。

袁世凱竊國,台灣同盟會亦有所行動,推舉翁俊明、杜聰明,兩人留下給家人的遺書,攜帶自製之毒菌前往北京毒殺袁世凱,邱鳳翔後亦加入之,未遂,只好返台。此外,為討袁革命,台灣同盟會還以蔣渭水為首發起「國民捐」,捐款由王兆培(一說周桃源)赴福建交許崇智。

一九二一年,原台灣同盟會同志以蔣渭水為首推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推林獻堂為總理,即采中國國民黨的總理制,開啟了日據下台灣「本土化運動」,亦為非武裝的文化抗日運動。「本土化運動」即「反殖民地化運動」,原為十九世紀以來,殖民地人民為維護本民族文化而反抗殖民統治的文化運動,著名於國際者厥為印度的聖雄甘地。

「文協」《會報》第一號,蔣渭水即發表《臨床講義》一文為台灣現狀作診斷書,列出:

原籍:中華民國福建省台灣道。
現住所: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
遺傳: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的血統,遺傳性很明顯。
素質:因為是前記聖賢的後裔,故有強健的天資聰明的素質。
診斷: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
原因:知識營養不良症。


蔡惠如(鐵生)在《台灣民報》創刊號(一九二三年)的祝辭中即言:「我們最親愛的台灣兄弟,快快醒來,漢文的種子既然要斷絕了,我們數千年來的固有文化,自然亦無從研究了。連我們自己的民族觀念都消滅了,將來世界上的人類若比較起來,我們就可以排在最劣等的裡面了。」

唯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瀰漫全中國,台灣的「本土化運動」遂分為二部份,一為新學派,一為舊學派。新學派最大的成就厥為以賴和、張我軍為首唱的「台灣新文學」,包括音樂、美術、戲劇,及介紹孫中山思想和世界思潮。舊學派最大的成就,除了傳統的詩社外,有連雅堂的《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和《台灣詩乘》之作。

一九二五年,台灣文化協會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孫中山為中國和平統一北上共商國事病倒北京,在逝世前二十天尚交代戴季陶說:「我們對日本,有三個最低限度的主張。一是廢棄日本和中國所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二是讓台灣及高麗兩民族實行最低限度的自治;三是日本不應該反對蘇聯的政治政策,也不阻止蘇聯和台灣及朝鮮的接觸;這是我們最低限度的要求。」

孫中山為馬關割台的甲午戰敗開始革命,臨終不忘廢除對日不平等條約,及由馬關條約割讓的台灣和被併吞的朝鮮。

復歸歷史場景,當時軍閥割據,中國尚未統一,又有何能力光復台灣,故孫中山的第一點主張當為興中會所持之立場;第二點,當指正在台灣島內如火如荼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第三點,是當時孫中山「聯蘇」的立場,中國無能力解放台灣,亦須將台灣、朝鮮納入世界革命的潮流內,以期由世界革命促使台灣從殖民地解放出來。孫中山以「恢復中華」為志業從事革命,其革命的生涯以馬關割台的甲午戰敗始,又以廢除對日不平等條約和解放台灣終,齎志以歿,慟矣!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逝世,舉世哀悼,台灣同胞更是如喪考妣。三月二十四日下午七時,台灣同胞在台北文化講座(今貴德街九、十號碼頭旁)舉行追悼會,總督府嚴令禁止一切悼詞、悼歌、演說和奠祭儀式。是日下午,台北市滂沱大雨,能容納二千人的文化講座,在會前半小時即已爆滿,遲到者只能在門口鞠恭敬禮致哀而去。從七點始,二千人的禮堂中,無人喧嘩,無人早退,默默致哀,十時到則陸續排隊出場。

當年被禁的悼詞是出自張我軍的白話文。其詞最後一段云:

中國的同胞喲!你們要堅守這位已不在了的導師的遺訓: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哪!
先生的肉體雖然和我們長別了,然而
先生的精神,先生的主義,
是必永遠留著在人類心目中活現。
先生的事業,是必永遠留著在世界上燦爛!


四月一日,《台灣民報》,蔣渭水發表社論,題為《哭望天涯吊偉人》,最後說:「孫先生雖死,而三民主義還活著,自由正義是永遠不死的!」

台灣新文學之父,也是原同盟會會員的賴和亦寫下一白話文輓詞和輓聯。其輓詞說:「使我們曉得有種族國家,明白有自己他人,這不就是先生呼喊的影響嗎?……使這天宇崩,地宙拆,海橫流,山爆烈,永劫重歸,萬有毀絕,我先生的精神共此世間永遠永遠的不滅。」賴和的輓聯則為:

中華革命雖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統雄心傷未達。
東亞聯盟不能實現長使天驕跋扈,九原遺恨定難消。


在上海的台灣留學生翁澤生也寄來《哀悼中山先生》一文發表於《台灣民報》,告訴島內台胞:「中山先生雖死,中山主義決不死!中山先生雖亡,民眾運動決不失敗!」北京大學留學生洪炎秋、蘇薌雨則以「北大台灣學生會」名義,由洪炎秋撰輓聯曰:

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
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捨我輩其誰分擔!


總督府雖百般壓制,但島內台胞仍年年紀念孫中山逝世,直到一九二九年北伐成功奉安南京為止。一九二七年,在孫中山逝世二週年紀念會上,蔣渭水就以主持人的身份呼籲會眾說:「孫先生臨終之時,尚連呼和平、奮鬥、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

一九二九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孫中山移靈奉安南京的消息傳來,蔣渭水領導的台灣民眾黨即於移靈之日,五月二十六日,召開中央常務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決議派令在上海旅行的謝春木、王鍾麟趕赴南京參加六月一日的奉安大典,並通令全島各支部於奉安式日召開追悼會,以為遙祭。遙祭孫中山奉安即遭總督府嚴令禁止;謝春木、王鍾麟則於五月三十一日趕至南京,致贈一對大花圈於翌日之奉安大典。蔣渭水則於《台灣民報》發表社論,題為《中山先生的奉安──中國曠古的大典》。

一九二九年一月,蔣渭水在《台灣新民報》(時為週刊)上發表《中國國民黨之歷史》,連載四十期,詳述國民黨的主義和歷史。孫中山的精神和主義遂深深的播植在殖民地台胞的心裡。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蔣委員長宣佈全面抗戰,台灣抗日運動得以與祖國抗戰相結合。遂有五萬台胞奔赴祖國,在各方面各崗位上參與祖國抗戰。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全島歡騰,數十萬人自動自發張燈結綵慶祝台灣光復,亦良有以也。

一九九五年,馬關條約一百年,台灣光復五十週年,李登輝和陳水扁任台北市長,竟將台灣光復紀念日竄改為「終戰紀念日」,呂秀蓮竟率團訪馬關稱馬關割台為「不幸中的大幸」;《自由時報》並請來當年統治台灣殖民者的後人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告別中國大遊行」。二千年台灣政權輪替後,陳水扁竟擅自取消光復節的國定假日,李登輝並放言日本對台的殖民統治是「最有良心的統治」。台獨份子的正名大遊行又請來當年總督府的後人,著和服張東洋傘在當年台灣總督府前向台灣人民耀武揚威。李登輝甚至親自披掛上陣,著日本武士服,持日本武士刀,來恐嚇台灣人民。

然而,今天的中國已非鴉片戰爭的中國了;今天的中國已非甲午戰爭的中國了,今天的中國已非「七七事變」的中國了。今天的中國是東風三十一號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是神舟六號的中國,今天的中國將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了。又豈能為李登輝的日本武士刀所恐嚇?這些日本殖民主義皇民化小丑終將成為歷史的殘餘,被甩進歷史的垃圾堆。

今天的國民黨雖遭李登輝篡黨奪權而失去政權,但經連戰主席銳意革新而穩定了黨,世代交替而由馬英九主席出任領導。當前這批皇民化的歷史殘餘,也終於自暴其短,弊案叢生,台灣人民覺醒在即。當年的台灣青年有「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捨我輩其誰分擔」的氣概和抱負。今天面對著一百一十一年的祖國未竟事業,難道不是國民黨同志必須承擔,而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嗎?

國民黨要如何恢復創黨的理想,結合志士,爭取台灣人民認同,恢復台灣人民愛國主義傳統,重新光復台灣政權,進而以和平、民主的方式與中共競爭全中國的領導權,和平統一中國,實行三民主義於全中國,這當是馬英九主席和全黨同志,在紀念創黨一百一十一週年之餘所應深刻反省和共勉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