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道應與黃素貞的抗日情緣

蕭吉紫


蕭道應先生一九一六年生,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辭世,享年八十七歲。黃素貞女士一九一七年生,二○○五年九月十八日仙逝,享年八十八歲。這一對大時代的「好男好女」,可歌可泣的坎坷人生也隨著兩人的先後辭世而畫下了休止符。但他們的一生事跡,愛國情操永遠留在兒女、朋友、晚輩的心中,永難忘懷。

道應叔出生於南台灣屏東的佳冬鄉下,來台祖達梅公於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從祖地廣東梅縣來台經商,二世祖清華公是軍人,曾經襄助李洗將軍撫蕃及開拓恆春、車城等地聞名於世,三世祖光明公也從軍,光緒皇帝曾賜軍功立品。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十月十一日日軍一千八百人進兵台灣,於枋寮登陸,客家六堆副總理也是左堆總理的蕭光明,領導左堆義勇軍及劉永福留置的兵士四百人,坐鎮蕭家書齋「步自樓」堅決抵抗,發生慘烈的戰鬥,終因彈盡援絕,結果雙方死傷慘重,其次子蕭升祥、參子蕭月均壯烈犧牲。蕭升祥乃道應叔之祖父,道應叔從小受到祖母、尊長的庭訓,有著堅強的民族意識,身上的血液也充滿著強烈的抗日因子,日據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醫科第一名畢業──這也是他不輸給日本子弟的明證。平日喜歡穿唐裝,不喜歡說日本話,認為自己身為中國人卻被日本統治而感屈辱。

道應嬸黃素貞女士,一九一七年生,是個孤兒,養父在福州經商,也是個痛恨日本的台商。他讓養女受教育至高校,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爆發,黃女士從福州回台灣,在一個機緣裡經人介紹擔任蕭道應和鍾和鳴等客籍高校生的「北京老師,這群年輕人籌組「醫療服務團」回國抗戰,後因種種原因沒有組成。一九三九年,蕭道應先生與黃素貞女士因「志同道合」與「情勢所逼」(不願當廣播員為日人做事),於是向來沉默寡言的道應叔向黃女士建議兩人「假結婚」,黃女士於是搬去與道應叔等大夥兒住在一起了,這在現今社會中也是非常另類的求婚方式。我聽了都會心動呢!

一九四○年元月,道應叔嬸正式結婚。四月,叔叔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台北帝大醫學部。七月,兩人前住上海,輾轉與鍾和鳴等人會合,五人所組成的抗戰行列,開始了抗戰活動。自一九四○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十月台灣光復,五年多在顛沛流離、驚險中,生子、工作,刻苦耐勞永不退縮。尤以一九四三年至四四年在半淪陷區創辦羅浮中學、小學,在天災、兵禍、瘧疾肆虐中,艱苦的工作,誠如道應嬸所著《我和老蕭的革命歲月》中所云:「這是我一生難忘的苦難情景。」

挾著台北帝大醫科第一名畢業的學歷光環,及身為富家子弟及少奶奶的道應叔夫婦,原本可以優裕的過一生,但為了國家民族,寧願捨棄榮華富貴安逸的日子,去過那種苦難的革命歲月。年邁時期的兩老,懷念過去的老戰友,均與他們或後代有密切的聯繫。雖旅居台北,每年仍定期返回佳冬的老家祭祖,掃墓與敘舊。深得族人、鄉親的敬仰與愛戴。嚴以律己不茍言笑的道應叔,與性情溫和笑口常開的嬸母,他們的一言一行,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蕭道應、黃素貞夫婦,這對革命伴侶於日本軍國主義最猖狂的一九四一年,為參加祖國抗戰,夥同同志鍾和鳴〔浩東〕、蔣碧玉、李南鋒,千山萬水冒九死一生之危機,奔赴祖國戰場,投效丘念台領導的廣東東區服務隊。作者為蕭道應之侄女。──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