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松先生抗日事跡

陳星吟


一)出身

陳逸松生於日本據台之後十二年(一九○七),祖父陳輝煌是早年開發台灣宜蘭羅東的先驅。中法戰爭時協防基隆有功,官拜協鎮。父親英年早逝,賴寡母養育成人。十三歲時與堂兄東渡日本求學,先後畢業於日本岡山二中、岡山六高、東京帝國大學。

二)岡山求學時期

深受日本「大正民主時代」思潮之薰陶,因不滿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的壓迫與剝削,一九二一年簽名響應林獻堂領導的(第一次)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時年僅十四歲。組織「岡山台灣同鄉會」,團結留日學生。

三)東京帝國時期

一九二八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參加進步學生組織──東大新人會。加入「東京台灣青年會」,並與蘇新、吳新榮成為左翼學生組織「台灣學術研究會」的領導幹部。與左翼份子多所往來,曾為日本共產黨翻譯與中國共產黨的往來文書。兩次被日警拘留,殘遭酷刑,一次為協助日共井之口政雄,另一次為掩護台共蘇新回台灣。

四)執業律師

一九三一年,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隨即通過司法科高等高試,取得律師資格,進入松岡律師事務所擔任辯護律師,參加「自由法曹」及「日本社會運動犧牲者救援律師團」。曾經接辦過「大船渡案件」為遇害的朝鮮鐵路工人爭取公道,受理過很多佃農反訴地主的案件,其中以「蜂須賀農場案件」最有名。

五)返鄉服務

一九三三年,返鄉,在台大稻埕開設事務所,為台灣人仗義執言,成為日據時代台灣著名的人權律師之一,也是日本總督府的眼中釘。一九三五年當選日據下台北市第一屆市議員,是最年輕(時年僅二十八)而且敢言的議員;極力抵制日本積極推展的「皇民化運動」,並堅拒日本改姓名的要求。

六)支持文化事業

早在東京留學生時代即與有「台灣人的喉舌」之譽的《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有密切的關係,寫稿之外更在財務上支援,成為股東。日本侵華戰事爆發之後,在日本當局對台灣統治日趨嚴厲,台灣文壇一片蕭瑟之際,出資贊助張文環創辦《台灣文學》以為對抗「皇民化運動」。

(陳逸松,在留日期間,與廖承志、陳其昌等中、台灣學生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受到社會主義思潮影響,極富社會正義和人道主義,返台後,參與台灣非武裝的文化抗日運動,並成為政治受難人的人權辯護士。作著為陳逸松之女。──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