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抗「皇民化」的呂赫若

呂芳雄


我的父親本名呂石耀筆名赫若,於一九一四年八月誕生於台灣省台中縣潭子鄉,一九二二年九歲進入潭子公學校,十四歲以第一名畢業,同年考上台中師範學校,父親在校期間,操行十分不好,學期結束日籍老師的評語是態度不良,不服從命令,操行成績乙等。由於成績不佳,因此被分發到交通不便的新竹娥媚山腳下的娥媚公學校,娥媚地方是客家族居住的地方,雖然我的祖藉是廣東饒平縣也是客家族,但是年輕時父親就不會講客家話,在日常生活上有些不方便。同年父親開始寫作。一九三五年一月日本文學評論刊登父親的成名作品《牛車》,因受到好評,在台灣文壇上才開始小有名氣。

筆名「赫若」是希望能成為一位赫赫有名的年輕人,一九四○年三月教滿公學校教職六年。離職後到日本學習聲樂,在下八圭佑聲樂研究所及受到著名女聲樂家長板好子教授個人指導,在日本先後在「歐文社」、「東京室塚劇團」等地工作,並隨團在東京「日比谷劇場」、「日本劇場」、「東寶劇場」演出,生活十分忙碌,也十分辛苦。一九四二年五月因身體健康欠佳,坐最後一班輪船「富士丸」回台,回到台灣之後,父親展開另一頁文學與音樂的生涯,加入「台灣文學」擔任「台灣文藝家協會」小說部理事,「厚生演劇研究會」、「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文化協進會」、「台灣文學奉公會常務理事」、「台灣新報出版社編輯」、「人民導報記者」、「光明報主編」,應建國中學校長陳文彬邀請擔任音樂老師隨後又擔任北一女音樂老師。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父親三十歲,參加「台灣決戰文學會議」以短篇小說「財子壽」獲得第一回「台灣文學賞」,一九四四年三月小說專集《清秋》由台北清水書局出版,是當時台灣文學界唯一出版的小說集。當時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文壇有二大陣營,有父親加入熱愛台灣本土的「台灣文學」及由日人西川滿所主持的「文藝台灣」,曾經批評父親的作品欠缺皇民意識。父親在日記中也記載「希望寫更具有民族性的作品」,為此父親還閱讀浮生六記、桃花扇、紅樓夢、北京好日(京華煙雲)等。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結束了五十一年台灣殖民地統治,台灣光復,回歸中國,台灣人民無不歡欣鼓舞,一片喜氣洋洋,展開熱烈慶祝,父親也不例外,正陶醉於興奮歡樂中,並開始改用中文著文。當台灣省的省民還陶醉在光復歡樂的餘溫中,國民黨政府卻處處顯示出無能腐敗,民眾生活逐漸困苦,開始認清國民黨政府醜陋的面目。一九四六年六月在國民黨政府的壓力下《人民導報》編輯部改組,父親與王添丁等人退出《人民報導》,同時與蘇新、王白淵等人於台北創辦週刊《自由報》。一九四七年二月震驚全台的「二二八事件」爆發,一九四八年父親擔任《光明報》主編,這時父親對政府施政的不滿已溢於言表,終而投入地下工作組織,停筆不再寫作,在台北經營「大安印版所」印製地下刊物,一九四九年五月「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發佈全省戒嚴令,全省籠罩在一片緊張恐怖的氣氛中,不久保密局逮捕散發地下刊物的《光明報》,身為《光明報》的主編,父親的處境已出現危機,因而結束大安印版所。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成立,國民黨政府由大陸撤退來台。蔣介石政權為鞏固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對不滿政府的異議份子大肆搜捕,五○年代台灣白色恐怖終於發生,社會上知名人士相繼被捕,已受到有關當局密切注意的父親,便開始過著逃亡的生活,在石碇山區地下工作時不幸被毒蛇咬傷,而命喪鹿窟。父親生前從事文學、音樂、戲劇、教師、編輯、記者等工作,對台灣文化貢獻不遺餘力,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美譽,不幸受到當時白色恐怖傷害,英年早逝,享年只有三十七歲。

(呂赫若,為日據下,抗日作家,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其名著《牛車》與楊逵的《送報夫》同為胡風譯成中文編入《少數民族小說選》。作者為呂赫若之子。──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