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南北韓於五月十七日舉行歷史性的火車對開,跨越分隔兩韓的非軍事區試通車。這一計畫是在2000年南北韓高峰會議上達成協定,隨後兩國工人花了數年時間重鋪鐵軌及清除地雷。南韓總統盧武鉉曾表示,朝鮮半島應成為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東北亞和平之門,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釜山購買前往巴黎的火車票,途經平壤、新義州、中國大陸、蒙古、俄羅斯,到達歐洲大陸。
南北韓一旦復通,將有助於解除孤島狀態,降低運輸成本,對出口導向的南韓經濟意義重大。此一消息再結合前不久南韓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將使韓國因東西兩岸的中國與美國,與韓國建立世界自由貿易的廣大市場,再向北方開拓韓國的統一契機,並與俄國連接,進而打通與歐洲的緊密關係連結,韓國不僅統一有望,朝鮮半島將因民族的統合,逐漸創造「再次騰飛」的機運,突破百年來東西方帝國主義強加給朝鮮民族的枷鎖,而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與世界接軌,不再成為昔日東西方冷戰結構下,為強權所利用的「亞細亞的孤兒」。
南北韓雙方都有強烈而自尊的民族主義精神,雖然因1950年起三年的韓戰,朝鮮民族被國際強權所迫,而不得不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但雙方卻因民族主義的連結,朝野上下從未主張「分裂」與「反分裂」的戰爭,這種民族團結的凝聚力,對台灣朝野上下,一股「反中國」或「去中國」的「異化現象」(Alienation)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
朝鮮民族的自尊自愛,形成南韓經濟和文化的進步動力,也成為北韓對抗喬姆斯基所謂「流氓國家」--美國的勇氣,相信在朝鮮民族主義的連結下,終將克服國際強權從惡意的民族斷裂,恢復到民族主義的連結,終於創造兩個主權國家的統一。
反觀兩岸,一個因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力圖振興中華,恢復中國民族與中國文化在全世界應有的國際地位,而有「大國崛起」的氣勢;另一個則因兩蔣時代民族主義的誤用與輕忽,復經李登輝皇民化對中國民族主義的摧殘,直到今天陳水扁的民族虛無主義的彷徨與投機,剩下台灣「國會癱瘓,國家癱瘓:只問選舉,不要治國!」(《聯合報》社論標題,五月十二日)
民族虛無主義沒有民族利益,也沒有國家利益,只剩下範圍逐漸縮小的黨派利益和家族利益,最後則濃縮為只有個人利益的保存與掙扎。而這種個人利益,說穿了只是建立在自己心理恐慌不安的權力飢渴的掙扎上,莊子所謂「外重者內拙」即是指明這一心理狀態。為了權力的鞏固,幻想權力愈大愈有安全感,而權力愈消失愈無安全感,這種病態的政治人格,因無中心思想,一切作為均轉化為「工具理性」的暫時性權謀,前面沒有理想追尋,只剩下當下的權力飢渴需要滿足或餵飽,於是只要有人喊出「總統總統大帥哥,你是我的巧克力」或在新成立的「台灣民主紀念館」陳列陳水扁被當年警總查禁的書籍資料,都不會以為可笑荒唐,反而有填飽他權力飢渴的滿足感。
從兩韓的民族統合,思考韓國兩個主權國家朝向將來的國家統一,反思兩岸因外患或東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有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因民族主義的崛起而有現代化的建國運動,因建國運動而導致民族分裂,其間雖有外患的侵擾,卻未有強權國家將中國切割為兩個主權國家,有如韓國那樣,此誠不幸中的大幸。然而弔詭的是,韓國熱切企求民族國家的統一,而台灣卻在迄今尚未獨立,國家現狀尚處於「一個中國」、「一中兩憲」、「憲法一中」的情形下,既無實力突破國際政治「一個中國」的現狀,又不安於「中華民國」的現實,既要割斷過去的歷史,又無前瞻願景的憧憬,這種前不著店,後不著村的現實虛無主義,將在失去方向感中分散民族的內聚力,而終致難以團結成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國家。
中國文化精神的組織,以倫理為基礎,從家庭組織到同鄉會、宗親會、講學會、詩酒會,乃至於擴大為具有民族文化意識的國族團體,均為一種人與人相互結合的背後感情為基礎,或為血緣關係,或為地緣、宗族、興趣與嗜好的關係,而與當代西方文化精神,因為人與人之間具有外在的、前面的抽像共同目標為媒介以結合成為一社會團體,具有競爭性、衝突性、或鬥爭性,而擴大成為國家組織以調和、貫通、形成統一的大團體,因此特性使個人與團體,容易發展成為相互利用的工具對象,而無中國文化精神將個人與團體相互涵容,融化為相互合作的倫理精神。
因此,在東方文化區域的建國途程中,一方面要吸納西方文明的契約精神,以立憲建國,另一方面更要堅守東方民族的倫理精神,以「圓而神」的和諧的、無所為而為的倫理關懷精神貫注於西方形式「方以智」的國家組織中。韓國的民族主義共識如何轉化為現代契約式的統一國家,其實和兩岸中國人都是一家人的民族主義精神如何轉化為現代契約式的統一國家,都是同樣的道理,只是在建立現代化的國家途程中,台灣有人因自己的民族虛無主義,放棄民族的倫理責任,只看見個己的利益,而忘了這個私利是附屬於較大格局的民族利益,因而自我異化、自我揚棄、乃至於發展成自我逃避的「鎖國現象」,與國際潮流背道而馳,成為名符其實的「亞細亞的孤兒」。悲乎!只有恢復中華民族主義的重新連結像韓國那樣,台灣才有可能重返世界的舞台,重創「再次經濟騰飛」的新紀錄。◆
社論
國際觀察
台灣與國際政治
兩岸與中國
台獨與皇民化
總統大選與台灣政局
二二八史觀
歷史與回憶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