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及其意義

李明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一、原本不看好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

四月二日美國與南韓正式簽署了「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這個協定廣受矚目,是因為美國為許多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南韓一向也以美國的經濟政策馬首是瞻,可說是美國經濟的生命共同體,美國如何與南韓交往,是南韓非常在意的,也是東亞許多國家共同關注的。另一方面,南韓近十年來風起雲湧的民族主義,讓美國十分不是滋味,南韓固然需要美國的安全保障,它更需要與中共維持緊密關係;中共也希望南韓勿過於接近美國,以增加北京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南韓希望中共能在北韓核武議題、以及六方會談上繼續發揮對於北韓的引導作用,南韓且不再掩飾對中共的曲意逢迎的態度了。相較之下,美國的角色和定位,自然無法再與冷戰結束前相較,南韓的外交天平早已向北京傾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在新形勢下,中共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南韓最大貿易夥伴、而南韓也成為中共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雙方的經濟依賴越發增強。但南韓依然在經貿上採取非常現實的政策,希望兩邊討好,它不願放棄美國既有的市場與南韓原有的優勢,而這次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其實也是一塊試金石,美國還是得重視南韓不斷發展的經濟實力,南韓則以其增強的企圖心相回應。南韓與美國簽署協定的時機,也相當具有玄機,因兩國都有國內相當的壓力,美國則是來自南韓貨物的攻城掠地引發的鉅額逆差,引起美國業界的相當不滿。南韓方面則認為美國挾超強之國力,強迫南韓在農產品進口議題上棄守,認此舉將動搖南韓的國本。雙方曾針對相關議題對話多日,始終僵持不下,雙方甚至對此協定維持悲觀的態度。但美韓政府的自我節制、與經濟之外的諸種考量,終於使協定簽署成功,也成為雙方外交雙贏的代表作。

二、協定的內容

南韓統轄區域只有十二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四千六百萬,大約是台灣人口的兩倍。南韓目前是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科技產業飛躍發展,出口值快速提升,已經創建了向全球市場出口為導向的高競爭力國家。與南韓貿易的國家,除了日本之外,大體上首爾都享有相當的順差。美韓雙方是長期的友邦,美韓貿易超過了七百億美元,惟南韓對美國的貿易壓力,已不再勉強遷就。美韓間的貿易協定談判始自去年六月,但雙方一直在汽車、農產品、紡織品、藥品、以及南韓在北韓、特別是開城附近南韓企業為主的工業區製造的產品是否享受優惠待遇等議題進行攻防。最後美國按耐不住性子,應允部分產品獲得優惠待遇,南韓則同意分十五年,逐步撤除對美國牛肉的進口關稅,不過南韓在大米的開放議題上,則堅持不讓步,理由是其政府須保護農民的權益。南韓對於美國汽車的開放進入南韓市場,可稱是一大讓步,否則若以二○○六年雙方汽車進出口數據:「南韓向美國出口七十四萬輛汽車,但僅從美國進口四千輛」,無疑地美國可望約略改善此種嚴重的不均衡。韓國部分農產品市場的開放,使美國除了汽車之外,又多了一層利基,雖然南韓生產水果的農民不斷抗議,南韓政府還是將抗議浪潮壓下來。光是南韓農產品和汽車市場的開放,將使美國對南韓的出口每年可增加一百九十億美元;南韓方面,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將可使韓國汽車、紡織、鋼鐵、造船產業出口大幅增加,預計也將提升貿易額近一百億美元,在協定簽署之後,很快地兩國的貿易額將突破千億美元。盧武鉉和小布希在完成自由貿易協定簽字後,民調也有些提升,屬於意外的收穫。

三、產生的效果

先前與南韓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現有日本、新加坡、智利等,現在與美國加簽了自由貿易協定,南韓的國際地位與貿易地位,也在一夕之間提升許多,這是政治與經濟相互拉抬的結果,完全超越了僅僅是經濟層面的意義。而且南韓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大國,今後出口更加強勁,使南韓的企業的信心加倍、產生相乘的效果。據預測,美韓貿易協定可為南韓未來的七到十年內,拉抬經濟成長率到每年百分之七的水準。

南韓的好處,是和美國簽署協定之後,美國為南韓搭建的投資平台與生產平台,將吸引更多美國企業到南韓投資、以便回銷至美國、日本、以及台灣等其他亞洲國家。而這麼多的美國企業進入南韓,將進一步引進或者逼迫南韓生產科技進一步升級,未來將並不亞於美國或日本,台灣則更將瞠乎其後了。南韓企業也可以吸引美國融資、或者以多國籍企業的名義,與美國企業合作進入大陸市場,攻佔新的地盤,或者取代原有台商地盤,成為大陸所歡迎的「新貴」。更重要的是,這些「新貴」將取代原有台商的各項優勢,將台商企業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台商倘無法盡速調整戰略或改良生產技術,將不再擁有前景。

長期以來,南韓是台灣的長期貿易競爭對手,南韓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後,所享有的貿易優勢更非台商所能企及,至少南韓商品由於協定的關係,銷到美國的商品不必再行課稅,但台灣的商品就沒這樣的待遇了,未來美國的市場上,台灣的產品越來越少,可想而知。

針對美韓的自由貿易協定可能帶來的影響,台灣經濟部長陳瑞隆指出,美國與南韓在高科技產業上的合作將更緊密,是對台灣不利的一面,可謂一針見血。其他官員如經建會則表示,台灣因此受影響的金額年約二十億美元,影響台灣向美國出口額度約百分之五,而對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影響將是百分之○點○五。陳瑞隆則以中南美洲與美國簽有中南美洲自由貿易協定,希望特別是台灣紡織廠考慮到中南美洲設廠,那裡享有輸美的優惠關稅,認為「受影響的程度可以降低」。雖然如此,台灣的廠商似乎對於轉移至中南美洲興趣缺缺,一方面是那裡的基礎設施相當落後,其次,台灣政府對往中南美洲投資的廠商鼓勵誘因不夠、更重要的是,中南美洲的政治和經濟尚未走上軌道,有時到那兒投資設廠,反而相當冒險,因此視為畏途。陳瑞隆這樣勸說台灣廠商轉移,事實上收效顯然十分有限,也顯得相當無奈。對大膽轉移至中南美的個別廠商而言,固然是各憑本事和造化,但台灣整體的出口與競爭戰力,與南韓相較,已經大大屈居下風了。

四、台灣看到自己的危機了嗎?

美國從二○○○年以來,總共簽署了九個自由貿易協定,涵蓋約旦、巴林、摩洛哥、智利等國,但上述的那些國家都是小國,在世界經濟上都無法和南韓相提並論,因此有人說美國和上述國家的簽約,實質意義不大。南韓已然是亞洲的經貿巨星,未來的發展前途看好,且在美國的政治經濟戰略關係陪襯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特別具有重要的意義,美國與南韓的合作,有經濟的影響,正是兩國合則兩利、共創未來;兼有政治的意義,其精義在鞏固合作、增進邦誼,拉住南韓,使南韓不致一味向北京傾斜。

最近南韓挾其外交成就之餘威,聲言即將在五月初與歐盟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南韓的外交通商部,把這當頭等大事來看,絲毫不曾放鬆。原因是歐盟由二十七國組成,去年各國總國內生產毛額有十三兆五千億美元,高過美國的十二兆五千億美元,歐盟也是南韓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去年歐盟各國對南韓的投資高達四百○五億美元,也超越美國的三百六十六億美元。南韓在全球的貿易和投資是積極的以及全方位的,獲益也極為壯觀。

台灣固然已經在二○○二年獲准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世界貿易組織也不禁止各國進一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自新世紀以來各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超過二百五十個,台灣總是不得其門而入而徒呼負負。台灣政府不能只以「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影響有限」加以搪塞,或根本不對人民講真話,否則將無力因應未來的重大衝擊。經濟部要求廠商轉移至中南美洲去投資設廠,也未必是一條走得通的道路,官方的政策只會讓更多的台灣廠商無所適從,或者即使到了中南美洲,也是身陷其中而無利可圖。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的外交和經貿未來而言,可謂一葉知秋,挑戰才將開始。

台灣官方針對美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當然羨慕,卻又急在心裡,一籌莫展。政府部門雖然一再表示將利用今年年中在華盛頓舉行的台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TIFA)積極尋求和美國洽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看來情勢仍不樂觀。試想,TIFA都需談判多年無所進展,FTA又談何容易。台灣主管經濟的官署,在這當口,怎能不發現台灣外貿正遭遇空前的邊緣化危機?又怎能將接連的失策,僅僅歸咎於「中共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