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初選「多算勝」評估

兼論馬英九的因應對策

耿榮水
(長城基金會執行長)


民進黨創黨以來最激烈的四大天王之爭,五月六日終告揭曉,前高雄市長謝長廷以近五成的黨員得票率拔得頭籌,領先主要對手蘇貞昌逾一萬六千多票,跌破各方眼鏡,包括蘇貞昌、游錫坤和呂秀蓮三位競逐者,隨後紛紛退出初選,謝長廷確定代表民進黨角逐下屆總統大位,先前馬英九已獲國民黨提名,2008年將形成馬、謝兩人相爭的局面殆無疑議。

謝長廷以一介平民在野之身,竟能擊敗擁有眾多行政資源、又獲現任總統陳水扁暗中支持的行政院長蘇貞昌,確屬難能可貴,加上去年參加台北市長選舉得票逾四成,「謝長廷很會選舉」之說乃不脛而走,實則謝長廷跌破各方眼鏡已不止一次,早在一九九八年空降高雄市參選市長時,他也在各方不看好的情況下,以四千多票的微小差距擊敗在任市長吳敦義,締造「南方奇跡」,開啟謝的政治生命「第二春」,現在他又贏得民進黨總統提名人資格,是否可能再創政治生命「第三春」,朝野都在拭目以待。

謝有備而來蓄勢待發

客觀分析謝長廷初選致勝的因素,應是有跡可尋。早在去年二月卸下行政院長之職,他即刻意放空自己,不接受阿扁的酬庸性安排(總統府秘書長),寧願選擇下鄉傾聽基層聲音,甚至為加強國際視野,還曾一度到美國哈佛大學作短期進修,回台後密集和各派系聯繫,提出「台灣維新」的口號,並保持一定的曝光率,他謀取大位的鴻鵠之志早就表露無遺,比起其他三大天王的欲語還羞、猶抱瑟琶半遮面的模稜態度,謝可說是有備而來,其在基層蓄積的政治能量,也自然遠比其他三人為多為大,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況無算乎?」,觀乎四大天王初選的得票數,謝是多算,蘇、游是少算,呂則是徒拖空言,根本不經營基層,是無算的典型。

謝的「多算」,還表現在他與阿扁的關係上。謝深知阿扁是現任總統,民進黨執政的象徵,更是深綠群眾永遠的領袖,因此就算阿扁犯了天大的錯,也不能與其劃清界線,甚至還要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關心與奧援。但另一方面,第一家庭因身陷國務機要費和台開內線交易的醜聞,在一般社會和中間群眾觀感不佳,形象幾已破產,若與阿扁太過接近,也沒什麼好處,因此他採取的策略就是與阿扁若即若離,讓支持與拒絕阿扁的群眾,包括黨員在內,對謝都無懈可擊,此事最具體的表現就在去年年底台北市長選舉時,他明白拒絕阿扁的現身助選,甚至拿許純美來相提並論,但最後一晚仍邀請陳致中上台亮相,以示與第一家庭仍保有密切關係,這種兩面通吃的靈巧手法,謝操作得可謂天衣無縫。

相形之下,蘇貞昌這方面就表現得進退失據,前後反覆。蘇原本以清廉自居,當阿扁爆發國務機要費弊案時,蘇面對立委質詢意有所指表示「我若被起訴,一定辭職下台」,實際上也曾一度向阿扁請辭,後來的「紅衫軍」倒扁風雲驟起,蘇也再度請辭,兩次都是阿扁深陷政治危機最嚴重時期,蘇的請辭被深綠質疑為「逼宮」,雖有阿扁親自澄清,仍然無法挽回頹勢,傷害已然造成。及至初選政見會上,蘇發現情況不妙,回過頭來表示效忠阿扁,在「正名」、「去蔣化」與兩岸政策上,也充分執行阿扁意志,前後判若兩人,立場反覆的結果,仍遭深綠黨員唾棄,蘇兩面不討好,這點與謝的一貫立埸,高下立判。

蘇帶職參選反受其害

謝最厲害的一招是,利用蘇貞昌帶職參選的優勢,化阻力為助力,甚至聯合其他游、呂兩位參選人公開譴責蘇政策買票,此種主動的攻擊手法,逼得蘇使出殺手,邀請南部七縣市首長公開站台,為蘇造勢,然而過度操作的結果,反而適得其反,基層黨員不但不跟進,還以選票表達對政策買票的不當,說明綠營群眾還是有一些公道與正義存在的。謝面對執政優勢的扁蘇集團,仍冷靜予以分化,各個擊破,除了拉攏雲林縣長蘇治芬、台南市長許添財公開為謝站台外,在投票前夕,又策動勞委會主委李應元閃電請辭,演出「苦行百里,情義相挺」的感人戲碼,為他賺了不少同情票。

最出人意表的一著棋是選前五天爆發的北檢公文外洩事件,原本被檢調偵查政治獻金涉及貪污「證據明確」的案情,對謝形象打擊甚大,但他不但臨危不亂,還借力使力,登報公開譴責行政機關應負洩密之責,還暗示蘇陣營在暗中搞鬼,逼著蘇陣營也登廣告反駁,自稱是「受害者」,謝則是「涉案者」,雙方殺紅了眼,投票結果顯示黨員多數同情謝,蘇的辯白不被接受,反予人「機關算盡太聰明」的負面印象,蘇在這一役中,可謂裡子面子全輸。

在派系的合縱連橫上,謝也表現出他「多算」的一面,原本謝僅有福利國連線嫡系支持,蘇則有扁系和新潮流的全力支持,特別是新潮流更是挺蘇的核心力量。謝早就清楚新潮流在黨內人緣不佳,因而故意將初選扭轉為「新系」與「反新系」的鬥爭,將蘇貞昌和新潮流綁在一起打,形成所謂的「新蘇連」。在私下的派系與換票運作上,則與人頭大戶薛凌、高志鵬、「余家班」相互支援,甚至將蘇在台北縣大樁腳曹來旺系統的票,也拉到謝陣營來,這種統戰與分化伎倆,實已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使得蘇除了在屏東老家大勝外,其於大都不敵謝,即使蘇曾任台北縣長的老地盤,也只小贏謝二、三百票而已,黨員內部投票割喉戰割到如此地步,也算是歎為觀止了。

綜觀謝長廷初選獲勝,呈現了三點不可忽視的現象:

一是說明民進黨員自主投票意識很高,早已超脫派系和少數個人操控的範疇。二是印證陳水扁已是「跛腳總統」,在黨內影響力正急速下滑,未來一年施政將難有作為。三是謝長廷儲君地位已告確立,在黨內將逐漸形成「謝長廷時代」取代陳水扁成為實質領袖。在2008年大選揭曉前,謝的思維理念將左右民進黨主要施政方針。

馬謝三大對決議題

面對謝的初選勝出,使2008馬謝對決局面提早形成,藍營針對謝的人格特質與施政理念訴求,應該及早提出因應措施,不足之處應設法補強,目前民調暫時領先的優勢,也不可自滿,應續持盈保泰。依當前形勢而言,馬謝對決大概不出以下三個面向議題:

第一、在大選基調上,存在本土政權是否延續的意識形態之爭,謝已將之定位為「主客之爭」,謝是主,馬是客,仍不脫族群省籍的對立,馬必須有效反擊,或有更本土性的論述,才能扭轉不利局面。

關於本土政權延續問題,預料將是民進黨最主要的訴求重點,如果馬英九隨著綠營的音樂節拍起舞,勢將永遠居於下風,蓋國民黨再怎麼本土,都無法超越民進黨,解決之道唯有拋開本土議題,另辟論述主題,例如馬可強調台灣四百年來的開發過程中,國民黨是最有貢獻者,以此「開發史觀」來取代民進黨的省籍意識情節,進而打破本土迷思,確立國民黨在台灣歷史中的地位,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在議題的討論上也可居於主導地位。

落實在實際的選戰伎倆上,馬還應深入基層,廣泛與群眾接處,特別是中南部地區,更要多下功失,畢竟見面三分情。馬過去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他不懂得與別人「搏感情」,知心朋友太少,目前馬陣營規劃「青春鐵馬向前行」應是與基層民眾加強接觸的第一步,未來隨著選戰的接近,可再規劃更深入的接觸活動方案,如親自到中南部農、漁、林、牧等家庭住上幾個晚上,每縣市輪流住宿,讓民眾感受到「馬也是我家的一份子」,這樣將更有吸票的功能。

第二、在憲改議題上,存在憲政改革與否之爭,特別是「憲法一中」架構與現實的衝突,謝將以去「一中」為終極目標,馬則在「維持現狀」之餘,還必須提出更前瞻性的憲改訴求,才能反超謝的「台灣維新」形象。

關於「憲法一中」問題,由於這是謝自己先提出的,遭到深綠的抨擊,但在初選階段,謝已提出澄清,並表示將以去「一中」為奮鬥目標,實際上還是要搞台獨,馬陣營不但不可因謝提「憲法一中」而鬆懈,反而要深入闡述其「維持現狀」的內涵和優越之處,特別是謝還提出「台灣維新」的口號,表明其改革與維新的進步角色,馬不可因強調維持現狀而被批淪為保守退步、畏懼改革的不利形象,否則將很難得知識份子與年輕族群的強力支持。

馬應維持改革者形象

謝為強調其憲政改革者的角色,預料將在新憲議題下功夫,此與陳水扁承諾在任內將提出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有相互輝映的作用,馬一再重申目前並無修憲的急迫感,雖也是符合當前主流民意,但目前的憲法不符現實需要也是事實,藍營仍應備有一套修憲的基本架構,就算由五權改成三權,拿掉三民主義框框也無不可,馬只要予民眾並非保守,仍是改革者的形象就夠了。

第三、在敏感的兩岸議題上,基於大陸政策的現實考量,特別是如何使兩岸經貿正常化,包括三通、陸客來台等具體問題,謝勢將採取較為溫和務實的做法,馬應有更新更具創意的構思,才能吸引更多的選民支持。

關於兩岸議題,預料馬謝之間區隔不大,謝為了吸引中間選民,將會採取務實的修正路線,「國共論壇」三年來大陸對台釋出的諸多措施,都會被民進黨拿來作文章,甚至可能照單全收,這些本來是國民黨的強項,也是連戰三年來為國民黨積累的政治資本,馬不但要充分運用,還要以樂觀其成的態度,肯定謝的開明進步,以示包容。除此,還要再提出更具創意的構想,如不久前所提打造台北成為東亞「黃金雙航線」中心的概念,就很有創意,受到企業界的歡迎。

謝在高雄市長任內,曾提出「一中兩市」的說法,有意前往對岸的廈門訪問,因扁不同意而打消,如今身份變為總統候選人,更為敏感,預料即使有意藉參訪大陸來造勢,也不見得能成行,倒是馬以在野之身,應不受政治限制,可考慮在下半年底前往大陸訪問,而為沖淡敏感度,可先訪美、日、歐洲後再前往北京,將大陸之行視為是到海外廣搜民意「學習之旅」的一部份,這將是謝無法做到或是不敢做的競選活動,其所收的宣傳造勢效益,將是無法估量的。

期盼一場理性與君子之爭

民進黨在一場血淋淋的初選中產生了總統候選人,外界原本以為將影響黨內和諧,不意選後四大天王畏懼民意壓力,居然迅即宣示團結合作,整合之快令人印象深刻,而蘇貞昌更以配合阿扁「展佈新局」為由,閃電辭職,在在顯示民進黨求新求變的性格特質,謝長廷則是公認為民進黨內的「智多星」,善於選戰策略運用,其政治素養與見識也在阿扁之上,預料其與馬英九對決,應是棋逢對手,不相上下,馬英九目前民調雖暫時領先,但切不可大意,料敵應從寬從廣,才不會陰溝裡翻船。站在選民立場,更期盼這是一場理性與君子之爭,2008年大選之後,台灣應有望向上提升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