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抗戰與台胞抗日運動

紀念盧溝橋事變七十週年和香港回歸十週年


今年的七月七日是「盧溝橋事變」七十週年,七月一日則是香港回歸十週年。這二個事件在近代中國民族自救運動史上都有其里程碑的意義。

一九三七年,由「盧溝橋事變」而引發了中華民族「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的全面抗戰。在武器和軍事力量極端落後的條件下,中國人民發揮了空前犧牲奮鬥的精神和團結,為了民族的救亡圖存,國共兩黨合作,以血肉長城迎戰日寇的侵略,以大刀對抗日軍的現代化武器,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三月亡華」的狂言。

從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變」之前,中國的抗戰並無任何國際的奧援,全憑著「中國一定不會亡」和「抗戰必勝」的信念,和敵人作殊死戰。尤其在敵人的佔領區內,義勇軍蜂起,優勢的日軍只能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中不能自拔。

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戰爭,造成了中國軍民三千五百萬人的犧牲,二萬萬以上人口的遷移,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這場戰爭證明了只要中國人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鐵,團結是鋼」,中華民族是不可征服的;在戰爭中也證明了,一九一九年北京學生《五四宣言》所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屈服的民族。

抗戰勝利,中國不但湔雪了百年來的國恥,收復了台灣、澎湖和東三省,並且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掙脫了捆綁中國百年的巨索,邁開了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步。

自馬關割台後,就有台灣志士在「欲致力於台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不可」的體認下,就有參加「三二九之後」的羅福星、許贊元,有討袁北伐的閩南軍司令林祖密,有參加黃埔軍校的李友邦、李祝三,有就讀中山大學的謝東閔、郭德欽。

至二○年代後,台灣志士在祖國各地紛紛組織北京「台灣青年團」、上海「台灣青年團」、廈門「台灣尚志社」、上海「台韓同志會」、南京「中台同志會」、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台灣獨立革命黨」、「台灣民主黨」。

雖然,北伐期間,日本百般阻撓中國的統一,但是中國衰弱無力抵抗,甚至國民政府還有「妨礙邦交罪」,阻止因民眾反日運動引起的日本外交干涉,當時民眾反日遊行打出的布幅只能是「打倒╳╳帝國主義」,而不能明言「日本」二字。反而是台灣抗日志士投入祖國革命,而到處投書,向祖國同胞陳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殘暴,以激發祖國同胞抗日愛國意識的覺悟。

所以,「七七抗戰」之前,在祖國的台灣抗日志士並無法公開獲得祖國政府的奧援;在島內的台胞抗日運動,更是孤立無援。直至「七七抗戰」,台胞抗日運動才和祖國抗日戰爭相結合;至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抗戰才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結合。正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五日,由各台胞抗日團體所組成的「台灣革命同盟」宣言所稱: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中國抗日戰爭上劃了一個新階段;同時在台灣革命史上亦劃了一個新階段;祖國向倭寇正式宣戰,馬關條約已告失效,台灣已與其他淪陷區相同,站在祖國省群中,站在祖國疆域上,吾台革命已不復孤立,吾台六百萬同胞,已與祖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混為一體,破鏡重圓。祖國的命運,亦即台灣的命運,祖國存,則台灣亦存;祖國戰勝,則台灣光復,否則沉淪。」

島內台胞抗日運動則在歷經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的乙未之役至一九一五年「噍吧哖事件」的武裝抗日;和一九二○年創刊《台灣青年》及二一年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到一九三五年「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參與選舉的文化啟蒙非武裝抗日運動,到一九三六年,小林躋造擔任台灣總督宣佈「皇民化」、「工業化」、「基地化」三大政策,加緊對台灣的思想控制準備發動西進的侵略戰爭。島內台胞的抗日運動被迫進入第三階段的「潛行運動」。

「盧溝橋事變」爆發七七抗戰後,台灣即進入「戰時體制」,並即在當年發生莊奕球等人的「中華會館案」;一九三八年發生久留米油庫爆炸案;一九四○年有李欽名等人的「朴子思想案」;一九四二年有郭國基、歐清石等人的「東港事件」;一九四三年有李建興等人的密通白崇禧案;一九四四年,有台北帝大學生蔡忠恕、郭琇琮案,有謝娥、陳炳基案;有蘇澳間諜案。

所以,一九四四年,安籐利吉上任台灣總督兼駐台軍司令,即召集軍政首長會議稱:

「佔領台灣五十年。如今,歷任總督政績的考核表將清清楚楚擺在眼前。換言之,如果統治真正掌握了民心,即使敵人登陸,全島化為戰場,台灣人也會協助我皇軍,挺身粉碎登陸部隊。真正皇民化必須如此。但是,相反地,台灣人萬一和敵人的登陸部隊裡應外通,從背後襲擊我皇軍,情形不就極為嚴重?而且,據本人所見,對台灣人並無絕對加以信賴的勇氣和自信。」

七七抗戰後,島內台胞雖無法再有公然的抗日運動,但卻以血肉之軀在島上牽制了三十萬日本皇軍不得投入大陸戰場,又何嘗不是功在抗戰?

抗戰勝利廢除不平等條約,中國才從半殖民地的地位解放出來。

一九四五年,八年血戰,抗戰勝利,但國共內戰又起;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敗退來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雖然在五○年代的韓戰和七○年代越戰,成功的把帝國主義敵人阻卻在境外,但卻因為「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使得國內的政治經濟瀕於崩潰。至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復出,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改革開放路線而得以撥亂反正;八○年代,開始談判香港回歸。香港割讓始自一八四○年「鴉片戰爭」戰敗。「鴉片戰爭」則是肇因於林則徐的禁煙,為了不吸食鴉片,中國竟遭英國武力攻擊而戰敗。

中英談判,訂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為香港回歸的日期,國際反華勢力均不看好香港回歸,而稱之為「九七大限」。但香港回歸後,雖經初期短暫的困難,但隨後即蒸蒸日上,證明了中國人照樣有能力管理英國人經營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現代化殖民地,並實行了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更多的民主。

還有,美國《時代週刊》在香港回歸十年前夕承認十三年前《財星》雜誌指香港「回歸將導致死亡」是錯誤的。以股市為例,回歸前的最高是一萬五千二百點,現在則在二萬一千點上下徘徊,比回歸前更具活力。

香港回歸後,隨之一九九九年澳門亦回歸中國,從此中國沒有任何一塊土地是外國人的殖民地了。但是,由於國共內戰所造成的兩岸分裂並未結束,中國尚未統一。

尤其是自一九八八年李登輝上台後,逐步以黑金政治篡黨奪權,以台獨政策挑釁兩岸關係,終至二千年台灣總統大選,國民黨因分裂而喪失政權,而由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

陳水扁上台之初還有「四不一沒有」,但受到布希政府中的新右派份子倫斯斐、沃佛維茲、費思、坎波爾、波頓、夏馨等人的暗中鼓動,陳水扁的台獨言行日益激進。最近,美國媒體才揭發了這些新右派企圖改變美國政策,鼓動台灣正式宣佈獨立和挑起台海戰爭的陰謀,但終為布希總統親自阻止,才免於一場中美大戰。

所以,才有這次李登輝訪日領受「後籐新平賞」和參拜靖國神社所言:「日本人並不充分瞭解中國的倔強,未好好思考國家今後的動向,日本需要的是毅然決然定位新方向的領導能力,由於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下降,日本面對中國當局有必要加以警戒,表面上維持友好的關係,但在關鍵問題上要讓對方妥協。絕不要處於被動守勢,期待安倍承繼小泉的理念而邁向新的方向,有必要針對十年後的展望思考國家的建設問題,掌握在亞洲對抗中國的主導權。」

李登輝除了出賣台灣抗日愛國史以諂媚當年殖民地主子外,其實他的諂媚之辭也只是野人獻曝而已。日本經歷中國人的八年抗戰而敗降亡國,檢討的結果是「低估了中國人的民族主義」,「中國的倔強」還須要李登輝這個無知無識的皇民化白癡來獻言嗎?「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下降」,日本如能取代,還須要李登輝來嘮叨嗎?日本至今不肯為其侵略戰爭負責認罪,而竄改歷史教科書,還將戰犯入祀靖國神社,每年首相參拜之。這樣的日本只能永遠是亞洲人民的對立面,能主導亞洲對抗中國嗎?

我們在台灣紀念七七抗戰七十週年和香港回歸十週年,是紀念中國人民不畏強權、不怕犧牲,勇於鬥爭的偉大精神,和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力量,和平的收復半殖民地時期的失土,湔雪一百五十多年的國恥,恢復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尊嚴和信心。也紀念我台灣同胞因近代中國衰弱而為祖國承擔的殖民統治的苦難,及我台灣先人不屈服於異族統治英勇奮鬥的偉大精神。由此,我們更深刻體會到,台灣的命運是和祖國共脈動的。

今天,台灣雖有李登輝、陳水扁之流,但所幸,一九八七年,蔣經國在其臨終前,解除台灣戒嚴,開放大陸探親,兩岸人民得以交流。二○○五年,連戰訪問北京,達成國共和解。只要兩岸中國人民能合作團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李登輝、陳水扁,終將成為汪精衛、殷汝耕之類的歷史小丑。

在紀念盧溝橋事變七十週年和香港回歸十週年,緬懷鴉片戰爭和八年抗戰的歷史,我們相信中國的和平崛起勢不可擋,台灣人民回歸祖國的歷史願望一定會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一定會成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會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