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台灣長期實施「戒嚴時期」,中小學教科書中的公民、國文、歷史、地理四科實行「一綱一本」政策,就是由政府自訂《課綱》,統一編輯,稱為「統編本」。「一綱一本」被指責是獨裁政權、威權統治下的產物,違反民主化、多元化的潮流,解嚴以後逐漸改採「一綱多本」,即所謂的「審定本」。
所謂「一綱多本」是教科書由教育部制訂「課綱」,開放民間書局編寫,通過審查取得執照,始得發行,供各校採用。這被稱讚為「民主的」、「自由的」、「多元的」。實際上,目前實施的「一綱多本」政策,名義上是教科書開放民間自由發行,事實上教育部通過制訂「課綱」及實施「審查」制度兩道關卡,全部控制了教科書的內容,教科書的編者得不到任何自由寫作的空間。
就控制教科書內容的「課綱」而言,恐怕許多人不知道,自從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國民中學已經沒有單獨的「歷史課程」了,而是把公民、歷史、地理合併為「社會科」,強調要「統整」教學,三科合而為一設計教學活動,結果徹底失敗,目前大部分國中教師自動分科教學,但歷史科每週僅有一節課,又分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部分,中國史的教材聊勝於無、點綴一下而已,這是從1997年把台灣史從中國史分離出來之後,進一步削減中國史教學時數的結果。
高中方面,為了銜接國中「九年一貫課程」,教育部匆促公佈了所謂「九五暫綱」,就是從民國九十五學年起在高中暫行實施的課程綱要。在《暫綱》課程裡歷史教學時數的分配,台灣史一冊,中國史一冊,世界史二冊,高三原為中國文化史,現在取消,改為「專題」討論。
如果以大砍中國史教學時數作為「去中國化」的指標來看,這「去中國化」的目標其實已經達成。高中歷史課程本來中國史三冊三學期,現將五千年中國史減為一冊一學期,使中國歷史教學無法使學生獲得有系統的中國史知識。而且把《課綱》的歷史教學目標呈現模糊化。舉例比較於下:
以往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明訂:
壹、明瞭中華民族之演進及各宗族間之融合與相互依存之關係。
貳、明瞭我國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變遷的趨向,特別注重光榮偉大的史實與文化的成就,以啟示復興民族之途徑及其應有之努力。
參、明瞭世界各主要民族演進之歷史及其相互之關係與影響。
肆、明瞭世界文化之演進及現代國際大勢,確立我國對國際應有之態度與責任。
《九五暫綱》訂定的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則是:
壹、幫助學生就時間脈絡來瞭解現在。
貳、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參、建立學生對於世界上其他不同文化的基本認識和理解,養成包容並欣賞多元文化的開闊胸襟。
肆、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以充實其生活的內涵。
伍、向學生介紹歷史學科特有的方法,藉由探究歷史問題的練習來訓練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分析理解人類行為及人類社會的興趣及能力。
兩者比較可以看出,現行的高中歷史課程,完全模糊了國家民族認同的目標,甚麼是「自己文化的根源」,甚麼是「自我認同感」?完全不知所云。
國中「九年一貫」、高中《九五暫綱》減少中國史的教學時數,模糊歷史教學目標,這使青少年的國史教育呈現支離破碎的現象。
「審查」是控制教科書內容第二道關卡。審委對教科書編者在課文的用字遣詞上有特定的要求和限制,例如「我國」必須改為「中國」,秦王政「統一天下」,必須改成「兼併六國」,辛亥年「武昌起義」,必須改成「武昌起事」,「國父」,必須改用孫中山,台灣史「光復」要改為「戰後」,中法戰爭要改為「清法」戰爭等等。這些要求,近年審查時本來已嚴格地在執行了,如不遵照修改,就拿不到執照,拿不到執照,所編的教科書也就一本也賣不出去,書局就要倒閉,如因此而倒閉這與戒嚴時期的「查封」又有何不同?站在書局的立場,為了生存當然不會執著不改。
教育部顯然認為這種審查還不夠徹底,於是由教育部委託台獨旗幟鮮明的「台灣歷史學會」,運用公家的預算,動員大批人力,完成了一本三百八十頁、名為「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發給編輯教科書的書局「參考」,意思是要求教科書編者遵照使用。據七月二十一日《中國時報》A2版報導,從小學到中學的教科書,被改掉5000個「不當用詞」,「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例如「國字」要改成「中國文字」,「明代」要改成「中國明代」,「國畫」改為「中國水墨畫」(按:國畫不限於「水墨」畫而已),「國劇」要改為「中國京劇」,甚至「古人說:如何如何」都要改成「中國古人說」,林林總總,令人歎為觀止!。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民編後,用詞混淆,對中小學生造成困擾,部長杜正勝發現這項問題後,才指示委託學者專家進行檢核,幾經琢磨,教育部決定委託「台灣史學會」進行這項研究,因為較混淆的用詞,幾乎都是歷史造成的。這位司長強調「此舉是專業的研究,和意識型態無關,也無強制修改之意。」這位司長不知是不進入狀況,還是睜眼說瞎話,有沒有「意識型態」還不夠清楚嗎?修改後的用詞就沒有「混淆」嗎?甚麼是「海洋教育」?為甚麼會出現5000多個不當用詞,這些不當用詞與「海洋教育」有何關係?至於是否有「強制修改」之意,審查委員會已經在《九五課綱》的教科書審查時已經強制執行了,上列那些「不當名詞」審查意見是「必須修改」,算不算是「強制」?而且是否「強制修改」,將來教育部又可推給「審查委員會」,說甚麼司長、部長都不能決定。
我們看這次「計畫」的主持人和「教科書審委會」的召集人同為「本土派」的戴寶村教授,所謂「無強制修改之意」,誰能相信?再者,這件事顯然是杜正勝以部長身份發動的,但是當杜部長被記者訪問時,先是避不回應,後來快閃之時只說了一句「沒有去中國化」,杜正勝的話能否相信還需要「檢核」嗎?
杜正勝等官員在公開場合不承認「去中國化」,足可看出從教科書下手「去中國化」是沒有正當性的,否則大可理直氣壯的推動!教科書審查委員是由教育部長聘定,代表官方監督民間教科書編者不要違背國家或政府的立場,例如「武昌起義」,「起義」是傾向官方的立場,顯示中華民國推翻滿清的正當性,以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更是政府明令公佈的,現在上自總統府,下自一般鄉鎮、學校的禮堂還都懸掛稱為國父的孫中山遺像,現在居然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民間的教科書編者,使用符合官方立場的起義、國父等用詞,代表官方的官員、審查委員反而認為是「不當用詞」,官方完全站在否定官方的立場,豈不矛盾?其實這些口是心非、拐彎抹角的動作,任誰都能看出在搞「教育文化台獨」,又怎能掩盡天下人耳目呢!
今年是台灣地區解嚴二十週年,民進黨正在舉辦戒嚴期間警總查「禁歌」、「禁書」的演唱和展覽,敲鑼打鼓地宣傳戒嚴期間、威權統治的種種荒謬和不義,但戒嚴時期查禁書刊還沒有細膩到限制學者撰文時必須使用規定的名詞,現在號稱民主進步、多元文化,教科書「一綱多本」,實際上卻忽然出現了一個看不見的「警總」在執行比戒嚴時期還要威權、還要獨裁的「文化台獨政策」,而這些人都是頭頂中華民國的官銜,手拿中華民國名義發給的鈔票,既大搖大擺又偷偷摸摸的幹這種「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的勾當,套一句陳水扁的話:「這簡直是什麼世界?玩笑未免開的太大了吧!」◆
社論
超越與崛起
入聯公投
教改與去中國化
蔣渭水與台胞抗日
美國的慰安婦決議
馬英九和選舉
戒嚴史台灣經濟
海峽200期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