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灣選戰結構及左統派的策略
論台灣選戰結構及左統派的策略
選舉又到了,很多人又躍躍欲試,尤其今年首度實施兩票制,正是藉此宣揚理念的好時機。然而,這場選戰我們能打嗎?理念能宣揚出去嗎?以下提出個人看法。
決定選戰勝負的因素,有技術面的,也有結構性的。技術面的因素包括候選人的知名度、形象、財力、組織動員及文宣造勢的能力等等。結構性的因素指的是,選民在他的意識形態中,依據怎麼樣的價值觀、社會觀、歷史觀來投下他的一票。而這些意識形態的東西,是長期社會政經結構下累積而成的產物,它對選民的投票行為,有著潛在的決定性作用。候選人的訴求,如果符合某個結構性因素,並配以良好的技術面戰術,則勝算的機率很大,反之,則縱有精湛的戰術,也難有勝選的機會。
那些是選戰中的結構性的因素呢?這可分成三個時期來談。
一、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
此時期決定選戰的結構性的因素有:
1、 「國民黨的「威權結構體」。這個結構體透過政治上恐怖統治,經濟上的特權壟斷,意識形態的高壓箝制,乃至於選戰時的買票作票等,嚴密而紮實的操控著選民。因此,候選人如獲此威權結構體的提名,大都會當選無疑。
2、 「反國民黨情結」及「反外省人情結」。相應於以外省人為統治中心的國民黨威權結構體,台灣的本省人滋生了此兩種反對意識。它成為反對派選舉時訴求的主軸。此時,候選人只要敢冒坐牢的危險,大罵國民黨,就會有票,罵得越凶,票就越多,同時,「台灣人要出頭天」「勇敢的台灣人」等,成為反對派人士高喊的口號。
二、李登輝本土化時期
李登輝執政後,為了對抗國民黨內外省官僚體系,鞏固自己的權力,推行國民黨本土化政策。廢除萬年國會,將大批的地方本土民代,引進中央來,同時推動總統直選。這是個劃時代重大變革,它不但攪亂了國民黨的權力春水,也開啟了台灣的政治新局,此時,選戰中的結構性因素,也起了變化:
1、 原來國民黨的威權結構體,蛻變為「利益共同體」。萬年民代不見了,政治強人消逝了, 但大批盤踞地方的利益民代,擠進中央,成為新的統治階級。此利益共同體,透過綿密的錢脈人脈,掌控著大部分的選票,獲其提名者,當選機率很高。
2、 李登輝的本土化行徑,有人叫好,有人大罵,本省人稱他為「台灣之父」,「李登輝情結」在本省人間形成,直至他下台後,還可利用此情結,創立「台聯黨」。至於外省人間,則滋生了「反李登輝情結」,此情結,使得「新黨」曇花一現,也促成今日餘息尚存的「親民黨」。
3、 由於新利益共同體肆無忌憚的行徑,激發了民間強烈的「反黑金情結」,原反國民黨情結,在內容上,由反威權體制轉化為反黑金。
4、 「反統一情結」逐漸醞釀加溫。李登輝的本土化,除了對抗島內外省勢力外,他更將矛頭指向大陸,刻意製造兩岸的緊張,以民粹式的動員台灣民眾來支持他。1996年,大陸兩次對台的飛彈試射,終如李登輝所願地,挑起了台灣人民反華反共反統一的情結。在此之前,除了部分台獨份子外,一般台灣人民在反共教育下,對大陸僅存在著恐共反共的心理,對於兩岸統獨的何去何從,並無特別意識,對於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也無特別定見,反華反統的意識也不那麼明顯。然而,從李登輝挑起兩岸對抗後,這一切就逐漸改變了。
三、民進黨執政時期
1、三位一體的「新利益共同體」成立。民進黨執政後,取代國民黨,掌控中央龐大資源,透過此龐大資源的分配,採取割喉割到斷的方式,建立起新的利益共同體,此新利益共同體,還兼具著反國民黨及反外省人的道德情結,成為三位一體的怪獸,因此,即使第一家庭及不少官員,身陷弊案,導致百萬紅衫軍崛起,最終也對它莫可奈何。
2、含淚支持的「藍綠情結」出現。藍代表國民黨,綠代表民進黨。即使民進黨再爛,泛綠支持者,總會數落國民黨過去如何如何,而繼續投票給民進黨。而為了不讓民進黨繼續執政,即使在野的國民黨,至今本質上並無太大的改變,泛藍的支持者,仍願含淚地投票給國民黨。這種藍綠的非理性分化,使得第三勢力毫無揮灑的空間。
3、「反統一情結」躍居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這些年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台獨運動者,已成功的將台灣人的反國民黨情結及反外省人情結,轉化成反共產黨及反中國人的情結。因此,「中共的打壓」「台灣的主體性」「台灣安全」等等論調,成為天經地義無人敢有異議。也因此,任何人都不敢和統一沾上邊,連國民黨也自甘墮落的「去統加台灣」了。
以上是台灣選戰中結構性因素的發展與演變的過程,我們如檢視歷屆的選舉,當可看出它對候選人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
選戰中的結構性因素,反映出一個社會政治生態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說,台灣這幾十年來政治發展的主軸,主要是由早期國民黨的威權結構體,以及反對陣營的反國民黨情結及反外省人情結,一路激盪而來。
檢視這一路激盪的過程,我們發現,它完全依照著台獨人士所推動的方向在走,台灣的左統派路線,完全插不了手,群眾的腦海裡,一點一點地積累著台獨運動者所給予的觀念,終致彙集成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民粹歪風。而左統派人士只能落居社會一隅,舉辦些和現實較無關聯的歷史活動,或者辦辦兩岸交流活動而已。
為何會如此呢?此時此刻,也應是台灣左統派人士,應做個總檢討的時候了。以下以一個旁觀者的看法,提出個人淺見。
首先,左統派人士,老一輩早期曾經歷過轟轟烈烈的階級鬥爭時代,年輕一輩也閱歷過當時的波濤壯舉,因此對於階級運動有特殊的敏感與執著。當80年代中,台灣工人掀起年終獎金大抗爭時,左統派人士遂感覺形勢大好,相繼成立了「工黨」及「勞動黨」。然而,於今看來,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溫飽社會裡,多數人不但階級意識薄弱,更無積極革命的意願,有的只是消極不滿的體制內抗爭行為而已。台灣工人階級的政治行為,似乎仍受著以上結構性因素所影響,並無自主性的階級行為產生。因而「勞動黨」一詞,似乎也和台灣社會,顯得格格不入。
其次,為了與台獨論辯,左統派人士花費了很大的精力與財力,在馬列理論以及台灣過去歷史的研究與論述上,如「二二八」「50年代白色恐怖」「台灣光復」「七七抗日」「美日帝國主義」……等等。但儘管這些論述精闢,見解獨到,它卻不流傳於民間,一般人民仍隨著台獨人士所加給的論述打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左統派人士,雖具備厚實的理論基礎,卻長期少下鄉與群眾接觸,因此他們的論述無法傳達到一般市井小民。另一方面,由於少與群眾接觸,不瞭解群眾心理怎麼想,其論述常是抱殘守缺,固守己見,不能依群眾的現實感受而有所調整,自然這樣的論述打不動台灣人民的心。
舉個例子,去年光復節,左統派人士動員大批人在二二八公園,舉辦「台灣真光復」的大型戶外活動,其目的在於凸顯台灣雖脫離日帝殖民,卻仍然在美帝的掌控中,台灣並未真正光復。此項立意,可謂用心良苦,無奈卻曲高和寡,除了實際參與活動的人士外,多數台灣民眾,對這樣的活動很少迴響的。為什麼如此,因為當前大多數台灣民眾的世界觀裡,根本不具有反美反日的反帝意識,在這種情況下,舉辦這樣的活動,除了延續一下對歷史的交代外,能產生的效果實在有限。正確的做法,應該從源頭做起,先如何設法去改變台灣民眾的世界觀,才是根本之道。
台灣民眾的世界觀,決定台灣未來的統獨取向,島內的左統派工作者,應該著力於此。工作的方向有二:一、建構一套契合群眾現實感的新統獨理論,不應只自我滿足地停留在對過去歷史的陳腔論述上。二、設法規劃在未來的幾年內,深入群眾,將新的統獨理論架構,傳達到群眾的腦海裡,改變他們被扭曲的世界觀,顛覆台獨的道德正當性,才是當務之急。在這些工作沒落實以前,想投入任何選舉,宣揚任何理念,都只是白費功夫而已。台灣左統派工作者,已經蹉跎了不少日子,當前應是必須調整工作方向的時候了。而歷經民進黨七年的惡質執政後,此時調整,也正是時候,因為台灣人民,將逐漸從非理性的歷史情結中,甦醒過來。(至於如何調整工作,容他日再為文發表個人淺見)。◆
社論
超越與崛起
入聯公投
教改與去中國化
蔣渭水與台胞抗日
美國的慰安婦決議
馬英九和選舉
戒嚴史台灣經濟
海峽200期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