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步走向世界

韓江
(旅加拿大評論家)


今天,世界各國日益形成一個共識--21世紀是各國軟實力較量的年代。

世界性的中國熱,不但表現於經濟蓬勃發展的硬實力方面;她的悠久傳統文化魅力,正給世界文化增添色彩,「漢語熱」的興起,「孔子學院」在全球的推廣,漢語走向世界,有助世界人民加深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理解,成了中國加強「軟實力」不可或缺的,戰略計劃的重要一步。

(一)

「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他在2004年4月出版另一本《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制勝之道》的新書,再次獲得各國政治人物及智囊重視,未來學者和輿論,為此發表了大量評論文章。約瑟夫‧奈的觀點認為:一個國家「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之中,可歸納為:

(1)文化--即對其他國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優質文化。

(2)政治價值觀。

(3)外交政策--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觀、人民性。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之說是對的,無數歷史事實說明,單憑經濟的軍事的硬實力的優勢,固可強盛一時,或稱雄一世,但難長安久治,更難贏得別國折服與尊重,這也是深厚的、悠久的、具獨特性、道德性的文化力量,正為愈來愈多的國家所垂青的原因。

當「軟實力」強弱成為一國綜合國力強弱的條件和象徵的這一概念被普遍接受時,無疑先進的歐美一些國家已先走一步,亞洲一些新興國家則在直起直追。振興民族文化,推廣本國語言國際化,正成了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等提高綜合國力的著力所在。

胡錦濤在去年的全國文藝工作者和作家代表大會上就明確提出了「提升國家軟實力」的要求。

事實上,中國早已將增強「軟實力」列入中華民族復興,和平崛起,與共建和諧世界的戰略部署之內。通過與世界各國大學或社會組織合辦的「孔子學院」,用於推廣漢語國際化的工作,就是其中剛起步,略具規模並已初有成效的計劃之一。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但不是強勢語言。由於歷史原因,國力制約,漢語作為一種國際工作語言,範圍有限,通用程度不廣,難以適應當前中國國際地位和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

全球化浪潮和中國文化復興,帶動起來的全球漢語熱,反映愈來愈多的人需要瞭解中國,認識中國文化,同中國多交往。漢語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也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提高而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對學習漢語的熱情在不斷上升。

據北京相關部門分析,到2010年,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將達到一億。現在不是中國急著要開辦多一些「孔子學院」,而是各國的大學爭著要辦。

(二)

在德國柏林一座公園裡,有一座由德中兩國學者樹立的孔子雕像,底座用德文寫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名句。

這位2600多年前生於中國,被尊為聖人、學者的孔子,曾經有過「乘桴浮於海」的想像。但終其一生,未走出山東、河南兩省。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孔子學院」,借助強大國力的推動和全球化浪潮,走向五大洲。只不過「孔子學院」推廣的是漢語語言,而不是孔子的儒家倫理學說,有如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那樣。

目前,在世界,有近4000萬外國人在學習漢語,在五大洲共建立,由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各國大學、社會組織合辦的「孔子學院」有130多所,分佈在52個國家和地區。三年後,即2010年,將有500所「孔子學院」在全球進行推廣漢語的工作,這並不包括各國大學裡的外文系的中文語言課程。

韓國是開設「孔子學院」的第一個國家,學習漢語的人超出100萬。日本則是漢語熱直追英語熱的另一國家,漢語成了日本繼英語之後的第二大外國語言。

在法國,近年學習西班牙語的增長率是2-4%,漢語則高達38%。英國大學生把漢語作為主修課人數成倍增長。漢語在美國發展很快,在去年,就有600所中小學校開設中文課,40個州已申請建立「孔子學院」,美國已確立的,在大學設置中國語言及文化預科考試機制,意味著各大學將漢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熱門語言、放在同等地位。

中國在提升「軟實力」的戰略計劃中,把通過「孔子學院」方式,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漢語的做法,成了世界輿論廣泛關注焦點

《紐約時報》發表專文評論,中國「用語言文化來創建一個更加溫暖更加積極的中國社會形象, 恰當而不失風趣。」《華爾街日報》則指出:「中國政府的漢語推廣戰略的高明之處,在於推廣教育和語言,有助於加深外部世界對國家的瞭解,是擴大一國影響力的最有效途徑」。更多評論都重點提到,中國可借助語言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影響。應是平實之論。

毋庸置疑,一國語言的國際化,是國家之間實力競爭的重要內容。英、美、法、德、西班牙等國,擁有這方面豐富經驗。中國初露鋒芒,日本政府不久前,便宣佈要在本土之外建立100所日語中心,《東京新聞》還為此發表了一篇《絕不能輸給漢語》的文章。韓國和俄羅斯也都將在國外建立數以百計的「世宗堂」和「普希金學院」推廣韓語與俄語。盛行英語的印度不甘人後,也決定建立「甘地學院」來促進印度文化國際化。

(三)

中國和平啒起,只有硬實力的增強,而無軟實力的相適應提升,既不完整也就不可能是真正崛起。

全球化的現代浪潮,使許多國家和種族變得日益多元化,眾多的移民進入,及其所帶來的語言文化,也自然而然成了這一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重要組成部份。縱觀今天情勢發展,過去那種只使用一種語言,或只靠英語便可通行天下的傳統已經極大改變,人們將盡可能掌握多一種語言能力,以便在生存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孔子學院」這種推廣語言的經驗,並非中國獨創,中國政府在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時,不失時機地展開漢語推廣工作,可圈可點。能在外國,平均四天建立一所「孔子學院」也令人稱奇,從長遠來看,有助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廣泛交往,但絕無代替英語之意。

「孔子學院」就是推廣漢語的教育文化機構,沒有隱藏其他目的。事實上,各國利用文化機構傳播影響力早有先例。最早的如「法國文化協會」和德國「歌德學院」等,不必一一列舉。

但在中國崛起威脅論的冷風吹刮下,也傳來「孔子學院」陰謀論的陣陣寒意,質疑中國快速推廣漢語動機不純。

前不久,「加拿大新聞社」按《資料索取法》取得加拿大保安情報局最新解密報告,從報告內容看,情報局對在加拿大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很留意。報告指出,中國將不僅僅佔領全球經濟市場,還冀藉「孔子學院」爭取全球民心,以此來鞏固其力量。這個機構負責人最近承認,情報局花費大量精力,監控中國方面的活動。

「孔子學院」會不會是另一目的的掩謢機構?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羅茲曼教授則這樣認為:中國用孔子的旗幟來增強國際影響力,是希望向其他國家宣傳中國輝煌歷史,來鼓勵它們接受當代的中國。他說,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會不斷尋找利用軟實力為國家利益服務的方法,原則上,這是沒有理由反對的。

再說,當麥當勞、比薩、可口可樂、米老鼠、芭比娃娃、韓劇,英語文化產品和學校充斥中國民眾視野和市場的時候,又為何單挑中國文化語言的傳播,而大驚小怪呢!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中國方面也一直鼓勵自己民眾,尤其青年學生,學習世界其他民族語言,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成果。

英國前財政大臣布朗說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話:「英國從中國進口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服裝和其他物品,我們可以用出口一樣東西來平衡--這就是英語。」

外國可以發展軟實力,中國也應該可以,又為何要苛求於中國?事實是,在西方世界,抱冷戰思維的,仍大有人在。他們對中國的任何國際舉動,都從負面解讀,離不開襲用多年並已銹蝕無光的威脅論、陰謀論,予以干擾、攻擊、打壓。

漢語推廣才起步,也是正確一步。她的出發點是善意,純粹是為了推廣優秀中華文化,相信隨著更多地認識中國,瞭解中國。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所說的,「孔子學院」的推廣,有助於外界瞭解中國,消除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