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

林金源
(淡江經濟系副教授)


二○○八年總統大選有三個人參選:面目模糊的馬英九和謝長廷,以及喧賓奪主、過動、激情的陳水扁。這種結構注定選舉的過程熱鬧有餘,營養不足。我因此突發奇想,虛擬了一場大選,候選人包括:蔣經國、陳水扁、李登輝等人。張飛當然不能打岳飛,但是透過兩飛的對照,卻可獲得一些啟示。

這幾位歷任總統擺在一起競選,誰能勝出?聯合報月前有一民調,詢問民眾心目中對台灣最有貢獻的總統是誰?選擇蔣經國的受訪者超過半數,多於選擇李登輝的一成多,更遠多於不到一成的陳水扁和蔣中正。上述民調的結果,或許可做為虛擬選舉的參考答案。既非「台灣之父」也非「台灣之子」的蔣經國,不但獨裁而且外來。兩蔣任內,在島內打擊台獨不餘遺力,卻又無奈的坐視外交空間一再流失。對照陳水扁今日去蔣、搞台獨、去中國、全民公投、烽火外交的「豐功偉業」,蔣經國當年實在一無是處。但是民眾為何仍舊選他?早年的經濟奇跡與蔣經國抑強扶弱的社會主義形象,應該是他獲取民心的主因。

從1969年擔任握有實權的行政院副院長,到1988年過世為止,蔣經國主導台灣政局約十八年。此一時期台灣社會歷經快速的經濟成長、順利的產業轉型,各階層國民的生活水準幾乎都有巨幅的改善。台灣的每人國民所得從1969年323美元,增加為1988年的5,917美元。產業結構從農業、工業、服務業各佔16%、37%、47%,轉為5%、45%、50%。(經濟發展過程中,落後國家以農業為主體。進步之後,農業產值相對萎縮,工業產值成為首位。更發達的國家則以服務業為首,工業次之,農業最小。)

台灣六、七○年代的經濟奇跡有兩層意義,它不僅是把餅做大,更把餅分配得很平均。所有家庭如果分成五等份,最富百分之二十對最窮百分之二十的所得倍數在1964年是5.33倍。此一數字逐年下降到1980年的4.17倍,之後才微幅上揚到1988年的4.85倍。貧富的所得倍數1990年突破5倍,2001年突破6倍,此後就居高不下。

薪資所得佔個人所得的比重從1964年的42.36%,逐漸上升到1981年的最高值62.13%,此後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從1993年跌破60%後就一路下滑至今未止。薪資所得佔個人所得的比重越大,表示勞動階級分配到越多經濟成長的果實。財產所得佔個人所得的比重,大約與上述數字逆向而行,顯示靠錢賺錢者的份額與靠勞力賺錢者份額的此消彼長。從上述資料得知,蔣經國時代勞動階級的所得份額持續增加,這也是所得分配越來越平均的另一表徵。

1980年之前,促使台灣所得分配越來越平均的原因如下:第一、土地改革使財富的分配更平均,進而促使所得分配更平均。第二、大型企業多屬公營企業,公營企業賺的錢為全民共享,私人中小企業所賺的利潤相當平均。第三、發展出口導向的勞力密集產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創造中下階層的就業機會。第四、中小學教育的迅速擴張,勞動生產力明顯提升。中小學為義務教育,人人念得起。勞動生產力提升促使薪資所得上升,窮人獲益比富人多。第五、貧戶的生產人口數相對上升,富戶則相對下降。

經濟發展乃是經濟體系的動態調整過程。蔣經國過世之後,台灣經濟必然面臨不同挑戰。上述造成所得平均化的因素有些不能複製、也不再具有意義,但是有些因素卻深具參照價值。以公營事業的角色為例,以往它扮演促使所得平均化的因子,民主化之後卻轉為政商勾結的平台,進而擴大了貧富的差距。假民營化之名行財團化之實、讓賺錢的國營事業被私人所並,都不可能發生在蔣經國時代。

民主化似乎也等同政經勢力的結合,有財者以財謀權,有權者以權固財。這種擴大貧富差距的不公體制,也不見容於蔣經國。早年王永慶曾一度出資買下聯合報,但在蔣經國政商分離的堅持下,王永慶只當了三天的聯合報老闆。蔣經國亦以相同的標準要求內閣閣員與自己家人。孫運璇不揭幕、不剪綵,只在辦公室談全體產業問題,不和廠商談個人的私利。梅花餐與青年衫是當年蔣經國的吃穿標準,儉樸的生活及蔣方良決不過問政事,第一家庭以身作則切斷官商勾結的可能性。

蔣經國的施政常帶社會主義色彩。兩次石油危機造成嚴重物價上漲時,蔣非常堅持物價的穩定。當時的技術官僚勸他在價格管制之外,應適度放手漲價以消除預期心理。他雖接納油價調漲之議,但卻堅持柴油不能漲價,因為使用柴油的大多數是漁船,而漁民大多是窮人。早年醉心社會主義曾參加共產黨的李登輝、貧戶之子苦讀出身的陳水扁,當他們貴登九五之後,往來無白丁,卻堂而皇之與巨賈攀交。不論動機如何,蔣經國以行動表達了他對弱勢族群的關心,李登輝卻以餵食台灣人民「自主」與「尊嚴」為要務,陳水扁則與M型社會相安共存。

論者或謂:蔣經國如果生在民主的今日,也不可能再以專制手段建構政商分離的公義社會。我的淺見是:民主不必然等於政商勾結,真正的民主應使貧富差距縮小而非加大。北歐社會就是成功的典範。他們的國會議員騎腳踏車上班,部長親手倒咖啡給來訪的記者,議員部長的薪水約為秘書小姐的兩倍。2005年丹麥發生三十年來最大宗的賄賂案,賄賂金額竟然只有台幣二十三萬。蔣經國威權統治台灣十幾年,晚年也被迫走向民主化,可惜他沒有為台灣安置通向優質民主的軌道,反而埋下劣質、假性民主的根苗。這兩種發展途徑,前者帶領台灣走向類似北歐的公義與富庶,後者造成今天的M型社會與內耗空轉。

蔣經國犯了兩大錯誤:第一、在有生之年,他沒有把握機會與大陸建立邁向統一的具體步驟。從他逝世後,兩岸統一的前景越來越艱難。第二、他識人不明,把權秉交給投機者李登輝。這兩個錯誤交互影響之下,統獨爭議遂毀了台灣深化民主的可能,也毀了在蔣的基礎上繼續追求均富的機會。近年來,台灣經濟的停滯完全肇因於兩岸的齟齬與島內的虛耗。日後台海不幸如需一戰,兩岸經濟必然要付出極大代價。在蔣經國逝世二十週年前夕,回顧他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功與過,真感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