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武之路探密

李意根
(南昌陸軍學院政工教研室講師)


按:幾十年來,每過一段時間國際上就會出現有關台灣研製核武器的報導。事實上,1988年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上校張憲義潛逃美國事件後,證實台灣確實曾研究核武器,只是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功敗垂成。但台灣仍未完全放棄這一夢想,民進黨為了實現「台獨夢」有意重新啟動「核計畫」。本文就為讀者揭開這一段歷史。

蔣介石:秘密研發

1945年,美國兩顆原子彈投向日本長島,徹底摧毀了日本心理防線,也宣告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失敗。此後,原子彈這一核武器就成為最具威力的殺傷性武器,並成為美蘇後來軍備競賽的核心武器之一。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在新疆羅布泊發射第一顆原子彈,震驚了世界。這對要反攻大陸的台灣蔣介石集團無疑是沉重一擊,不僅反攻將難以實現,而且感到台灣的安全也受到極大的「威脅」。蔣介石隨即與美國駐台北的大使館官員進行會晤,並要求美國採取軍事行動,炸毀中國的核武器設施。蔣介石在給美國的一份電報中,暴露了他的恐懼和憂慮,他擔心大陸可以一舉將台灣夷為平地,等到美國要報復時,已為時過晚。

在這種背景下,蔣介石開始醞釀研製核武器的問題。1965年7月,蔣介石親自點將,委派「國防部次長」唐君鉑負責籌建「中山科學研究院」和核能研究所,並出任籌備主任,正式啟動其核計畫。按照蔣介石的指示,台灣「國防部」提交了一份核武器研究發展計畫,這就是所謂的「新竹計畫」。主要內容為:用12年的時間,建立一個原子核重水反應爐,再建一個化學分離廠,由鈾萃取出鈽。台灣「國防部」還根據德國西門子公司的評估,撥專款1.4億美元用於核設施建設。

「新竹計畫」出來後,蔣介石委託時任台灣「國家安全會議」科學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蔣介石科學顧問的物理學家吳大猷來評估「國防部」的核武器研製方案。

1967年7月,吳大猷向蔣介石呈送了一份評估報告。他認為,「新竹計畫」的全部費用遠高於西門子公司的估計,當時台灣的外匯只有數千萬美元,科學基礎與人力也微不足道,美國又對台灣全面掌控,任何「核能」企圖必會遭其限制和阻止,從政治或戰略觀點看,企圖發展核武器是極不明智之舉。不過,他在報告中建議,先進行核子反應爐一項研究,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和平用途條件,可望從美國購得重水,同時配合全盤性科學教育及研究措施,作3年期計畫,再圖其它發展。核能發展計畫應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下進行,若由「國防部」實施,容易招致國際上的疑慮和擔心,不利於該計畫的推行。

同年8月12日,台灣「國家安全會議」在中山樓開會。會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黃少谷告訴吳大猷,他與蔣中正「總統」、「國防部長」蔣經國三人經再三對報告進行研究後決定,全部接納報告中的提議,這次會議不再討論「新竹計畫」。

儘管蔣介石表示接受吳大猷放棄核武器研究的報告,看來只是一個表面的口頭承諾,實際上並未放棄研製的夢想。1968年底,蔣介石面告吳大猷,每年將以3000萬美元從事科技發展,並按國民生產總額的增長速度逐年增加。這筆錢半數作為「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的科學發展基金,半數作為核武器發展之用。由於並未講明是作為和平用途還是進行核武器研發之用,也就為繼續研製核武器留下了伏筆。

1968年7月1日,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又正式成立,其第一研究所就堂而皇之地命名為核能研究所,當時的「中研院」集中了島內大部分科技菁英,擁有從博士到學士的各類科研人員6,300人,技術人員8,500人。1969年7月,在加拿大核能公司的幫助下,台灣核能研究所興建了「核研究反應器」。同時,還修建了一家用於加工天然鈾的工廠、一家後處理工廠和一個鈽化學試驗室。1971年2月,核能研究所自行設計製造的「微功率反應器」首次達到臨界狀態。兩年之後,功率為4萬千瓦的重水反應器也達到臨界狀態。同時,台灣還秘密從南非等國走私購入了反應堆技術和大約100噸鈾。不過,在美國強力干涉下,台當局只得暫時擱置核計畫。

60年代末,台灣電力公司購進了吳大猷倡議的和平用途的輕水反應爐,而同時中山科學研究院則從加拿大購進了一具供研究用的小型重水反應爐TRR,進行核武器研究。

1969年,核能研究所的其他設施,如一座生產天然鈾料工廠、一套再處理設施及一座鈽化學實驗室等也相繼開始運作。這些設施則是台灣自己興建的,其設備主要來自法國、德國、美國等。鈾燃料製造廠於1972年前後開始運轉,並使用南非提供的天然鈾,預定每年生產20噸至30噸鈾燃料,約為研究用反應爐所需量的兩倍。據報導,1972年到1974年,台灣自南非購入約100噸鈾燃料。

蔣經國:功敗垂成

台灣的核武器研發工作,主要是在時任蔣介石「國防部長」的蔣經國主導下進行的,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975年9月17日,即蔣介石病故6個月之後,蔣經國在媒體採訪時公開宣稱:「台灣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台灣反攻大陸不需要美國軍隊參加,只求提供道義和物質的支持。」 此舉引起了美國震動,在其施壓之下,核能研究所從中山科學研究院改歸「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但換湯不換藥,原班人馬仍在繼續從事核武器研究。

為了取得製造核武器的關鍵性原料——鈽,在一個挪威專家的協助下,台灣又建造了一座規模較小的再處理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可以用來研究放射材料再處理問題。台灣已經能夠成功的從研究反應爐使用過的燃料中提取鈽。台灣當局也曾試圖購入大型的再處理設施,但在被美國拒絕後轉向法國購買。一家法國公司曾有意願把一個每年可處理100噸使用過的核燃料廠賣給台灣,儘管這筆交易沒有成功,但還是向台灣提供了某種小規模的再處理設備。到70年代中期,台灣建立的「鈽燃料化學實驗室」開始運作,並已擁有四個裝有特製隔絕中子材料及生產鈽金屬所需設備及輸送液態鈽的「連接管道」。到1975年底台灣已經生產了約15公斤核武器用鈽,1978年則累積到30公斤左右。

期間,台灣又和以色列、南非等國秘密合作發展核武器。由於南非與台灣是「建交」國家,是重要的鈾生產國,也是拒絕簽署《防止核擴散條約》的國家,一時間台灣有沒有製造核武器再度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台灣進行的一系列核武器研製工作,在蔣經國時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擁有核武器被外界看來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據美國中央情報局於1974年發表報告稱,「台北從事小規模核武計畫,有明顯製造核武器的意圖,約於5年之後可望具備製造核武器裝置的能力」。1986年4月核研所所長劉光霽向時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報告時也指出,「一旦奉有命令,可在短期內完成核子武器的製造。」此語顯示,核研究不但研發核武器,而且在短期間內可聚集足夠的原料造出核彈,投入實戰。國際權威軍事評論家也表示:台灣目前已經具備製造核武器的硬件技術條件,只要突破政治障礙,一兩年內其就可以製造出武器級的核原料。

然而,台灣的核武器研發工作卻在1988年元月蔣經國逝世期間,由於張憲義叛逃事件而暫時中斷了。

美國:態度曖昧

台灣核武器的研發工作,一直受到美國的重視,也在美國的掌控之中。台灣要發展核武器,美國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如果美國同意或默許,那麼台灣就很容易獲得核武器;如果美國不允許,那麼台灣連一點機會也沒有。美國也充分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隨著海峽兩岸態勢的發展,在台灣發展核武器的過程中上演了一幕捉放「曹」的鬧劇。

為了和大陸搞好關係,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美國對台灣的核武器研發主要持遏制態度。美國中央情報局於1974年發表報告指出台灣有明顯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和具備製造核武器裝置的能力;1975年9月,又迫使核能研究所從中山科學研究院改歸「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1976年8月,美國強迫台灣中止核彈原料「鈽239」的研製工作;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方掌握和監控比以前更緊。

在台灣核武器即將研發成功之際,美國策劃台灣核武器研究所核能專家張憲義出逃將其釜底抽薪。

張憲義於1963~1967年就讀台灣陸軍理工學院,畢業後1969年赴美留學,獲田納西大學核工程博士,其間被中情局策反,成為臥底間諜。1976年張憲義返台加入核能研究所,1984年升任上校副所長。期間,張憲義一直為美國提供台灣研發核武器的相關情報。

1988年1月8日,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的妻子洪美鳳,攜三個子女赴日本觀光,並對外宣稱於12日返台。11日,台軍方召開每年例行一次為期5天的「自強會議」,借調給「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的上校軍官張憲義,向研究所請假,參加會議。會議開始當天晚上,張憲義離開會議現場,持「新加坡」護照直奔機場,搭機離台,先到日本與妻兒會面,然後一同轉抵美國。

12日會議繼續召開,張憲義缺席,軍方「自強會議」以為他回核能所辦事,核能所則以為他在軍方開會,而未追問。加上當時正值蔣經國逝世,大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喪」上,也就疏忽了張憲義的失蹤。直到17日「國喪」結束,張憲義逾期未回核能所工作。台灣安全單位警覺有異,發現張的妻兒在12日並未返台,始知事態嚴重。

18日,台灣「國防部」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迅速查出張憲義人已在美國,並證實所使用的「新加坡護照」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總部所提供。這時,台灣才發出通緝令,逮捕張憲義。張憲義到美國後,在美國情報部門的安排下,除與美國國務院官員會晤外,16日還與隨後赴台的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丁大衛會面。

台灣當時還蒙在鼓裡,直到1月17日,在接到丁大衛銜命來台談判的消息後,才知道台灣竟然發生了如此石破天驚的事件。丁大衛來台後,於1月20日與擔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會見,丁大衛轉達了美國政府的強烈要求,即核研所必須徹底拆除與核彈發展有關的設施,核子反應爐須提取重水、不得再開爐,並希望美台就核能的和平用途進行合作。郝柏村則表示原則同意徹底拆除與發展核武器有關設施,並將此事報告李登輝。23日,丁大衛面見李登輝,並將裡根總統親筆信函呈送給他,雙方最後敲定拆除台灣核武設施一事,丁大衛任務完成。

在美國最後通牒威脅下,台灣被迫接受美方所有條件,包括核研所「真正」改隸「原子能委員會」下,與中科院斷絕關係,TRR停爐,其運轉媒介——重水全部被美方取走,拆除了價值18.5億美元的重水反應堆,並將中山科學研究院的重要資料和全部工作日誌全部複印後帶走。台灣製造核武器因而受阻。

然而,美國雖然通過策反張憲義使台灣暫時不能擁有核彈頭,卻又不解散台灣的核研所或銷毀其核武器製作藍圖,為台灣的繼續發展核武的計畫留下伏筆,目的是為了以此從東面海路牽制中國大陸。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一些智囊和政府高層為台灣重新發展核武器「獻計獻策」。

今年1月6日,詹姆斯敦基金會發表文章,對台灣與朝鮮的核計畫進行了比較。該基金會是美國新保守派的智囊機構,以反華著稱。譚慎格在文章中寫道:「朝鮮核計畫與台灣的核野心之間有著令人感興趣的相似之處。朝鮮和台灣的核計畫都被發現,進而被廢除,後來又被偷偷重新啟動。」譚慎格在文中公開建議美國用「允許台灣發展核武器」的威脅來迫使大陸壓服朝鮮放棄核武器。

美國前國防部長特別助理德雷克‧米切爾在其新書中高度評價台灣的核武器潛力,指出只要具備必要的政治決心,台灣可在短至三、四個月內發展出核武器來。作者還列舉六大誘因驅使台灣核武化,認為倘若出現這六種情況,則台灣發展核武將是可以理解的。他說的六種情況包括:(一)美國減少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二)兩岸軍事失衡,台灣必須發展核武來恢復平衡;(三)兩岸經濟差距愈來愈大時,台灣無法在常規武器上與大陸競賽;(四)美國國內對「台獨」的支持愈來愈大,使政府反對台灣核武化的政策變得模糊;(五)朝鮮核武化的連鎖反應;(六)島內可能有人認為中國在2008年要辦奧運,是台灣進行核武化有機可趁。

美國人這種「教路」,與美國國防部在其年度中國軍力評估報告中以台灣有能力轟炸三峽大壩的暗示一模一樣,也是在暗示台灣可以沿著上述思路來考慮核武化。

陳水扁:偷偷啟動

陳水扁雖然公開宣示在自己任內台灣不會發展核武器,但是有跡象表明,台灣正在試探世人對其試圖恢復1988年突然中斷的核計畫的反應。

早在1998年初,李登輝就宣稱台灣有發展核武器的能力,並命令軍方多次開會研討發展核武問題。及至政黨輪替,陳水扁總統上台後,繼續實施秘密發展核武的計畫。

2003年10月12日,台灣前「海軍總司令」顧崇廉披露了一則驚人消息,說「行政院」成立五人小組規劃發展核武器,國際原子能總署和「國際武器裁減小組」也來台突檢,這意味著台灣核武計畫迄今仍在運作,同時也表明軍方還未放棄這一毀滅性秘密武器,但是最後卻在當局的否認下不了了之。

2004年8月13日,長期扮演民進黨傳聲筒的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在社論中公開主張,台灣需要發展核武器的嚇阻能力,並以攻擊大陸十大主要城市和三峽大壩等目標,做為反制大陸對台軍事威脅的「殺手」。這篇主張發展核武的社論強調,台灣擁有核武後,將會迫使大陸不敢輕易興起用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念頭,而且,發展核武導彈所需要的經費比購買潛艇、愛國者導彈支出還要低,其所能夠發揮的嚇阻效用,卻相對較高。

2007年10月19日,台灣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核心幕僚、立委蘇起的爆料更是將這一試探推向高潮。蘇起在立法院總質詢時宣稱:從某位民進黨中執委得知台灣正在發展核武器,到明年3月,台灣將至少擁有12至14枚可攜帶核彈的雄風2E飛彈,而大陸的上海、南京、武漢、廣州、香港都在射程範圍內。

蘇起的爆料,並非空穴來風。實際上,早在陳水扁下令在「雙十節」進行不叫閱兵的國防實力展示時,民進黨內一些接近權力核心人士就盛傳,陳水扁已經下令試制原子彈,及研究核彈實戰化,將之裝上雄風2E型巡航導彈的可能性。

民進黨的一些政客還聲稱,雄風2E北可達上海,南可到香港、深圳、廣州,西可擊長江三峽水電站,只要向台灣島東方的太平洋公海發射攜有核彈頭的雄風2E成功,以其相對於北、西、南方的射程,足可令上海、香港、深圳股市發生巨大股災,大陸沿海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也將應聲急跌,大陸地區的經濟遭受重大損失。正因為如此,才導致美國施加壓力,禁止在「雙十節」中展示雄風2E。

對此,台灣當局忙著否認。「行政院長」張俊雄當即澄清說,台灣沒有發展核武器的想法與做法,也「絕對不生產、不發展、不取得、不使用」核生化武器。「國防部長」李天羽也表示,自1988年發生「中科院」副所長張憲義攜帶核武機密文件叛逃美國、令台灣核武計畫曝光的「不愉快事件」後,台灣現在沒有核武器,並且「雄風2E」尚未研發成熟,也絕對不是攻擊性武器。陳水扁也在20日公開表示,台灣目前沒有核彈,蘇起有關發展核武的說法完全是危言聳聽。

儘管台灣當局竭力否認製造核武的傳聞,但是台灣秘密研發核武至少已有40多年的歷史,雖然在外界的嚴密監控下,其核武計畫幾度受到重挫,但目前仍具有研發核武的實力與人才。

美《外交政策》雜誌分析認為,台灣在上世紀進行過電腦核試爆,掌握了核爆相關技術,目前台灣的三座核電廠的六座反應爐可從美國獲得穩定的鈾原料供應,每年用過的核燃料棒經過後處理,可提取出武器級的鈽。美專家還據此認為,台灣具備研發核武器的技術能力,所儲存核原料可供製造十個以上的原子彈,同時也有獲取核材料的穩定渠道,利用現有的民用核反應堆,完全可以在一年內重新蓋出鈽再處理工廠,3至4個月內發展出核武器。

假設這一計算準確的話,從現在算起3至4個月後正是陳水扁下台的時候。陳水扁很有可能在明年「總統」大選前以某種方式宣佈「台獨」,挑起兩岸關係緊張,屆時,靠著手裡握著的核導彈,陳水扁就有了向美方尋求「政治庇護」的資本,可以安心「跑去美國養老」。

需要指出的是,台灣在擁有核武器的過程中需要逾越兩個門檻,一個是美國,一個就是大陸。儘管美國在台灣核武化上態度曖昧,但是美國當前也不得不考慮台灣擁有核武器後帶來的兩個巨大風險:一是如果台灣成功地擁有了核武器,不僅預示著美國一向致力於的核不擴散努力進一步失敗,而且會對朝核、伊核乃至其他潛在擁有核企圖的國家形成不良示範。二是如果這被大陸視為重大事變,而對台灣展開先發制人的打擊,美國甚至連譴責的藉口都找不到。而這兩個方面都是美國所不樂意看到的,所以美國方面可以預期會對台灣研發核武器有所約束。另外,大陸也對台灣核武化表示堅決反對。2007年10月31日,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楊毅表示,我們堅決反對台灣當局以任何形式發展核武器或核武器能力。據上述判斷,陳水扁雖然有發展核武器的企圖,但是在當前形勢下,政治的考慮更大些,實際的步驟稍少些,但是我們不能放鬆警惕,而應該高度戒備,積極應對一切可能的突發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