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合中磨合

談歐巴馬訪中與美中關係重新定位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歐巴馬這次亞太之行,重點在中國。對歐巴馬來說,他接手的美國,內外都是一堆爛攤子。更不幸的是世界面貌已經與前此大不相同:美國領導的西方國家實力大幅消退,以中國為首的亞太等地新興國家則異軍突起。解決美國所面臨的內外難題,中國都是不可忽略與難以排除的因素,甚至是必須爭取的幫手。因此,美國的中國政策勢須改弦更張。在此背景下,歐巴馬的中國行受到舉世矚目。

隨著國際關係與兩國實力的變動,中美關係一直在不斷調整修正,目前是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還難斷言。從歐巴馬訪華過程與胡歐會後所發表的聯合聲明看來,雖然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但原來存在的分歧似乎並未大幅縮減。

一 中美關係趨於平等

最顯明的新現象就是兩國已經越來越平起平坐。誠如新加坡《聯合早報》所觀察到的,中國充滿了自信,對問題不再處處退讓。美國則謹慎謙和,身段柔軟。雖說歐巴馬上台以來到各國訪問都禮數周到,但是像到中國來這麼小心翼翼還是少見。這顯然是因兩國實力變化所致。英國《金融時報》說,歐巴馬訪華的姿態,好像是一個窮措大到銀行貸款。話雖然說得刻薄,但也道出了事實:面對最大債權國,歐巴馬哪裡耍得起威風?

雖然無論軍事或經濟實力,中國目前都還無法與美國等量齊觀,但差距已逐漸縮小。尤其是去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徹底揭露了中美兩國實力的真貌。除了有形實力增強,中國無形的影響力也在上升。這實在是美國自作孽所致。美國長時間在國際上實行單邊主義,霸道干預他國內政,甚至公然違反國際法,發動侵略戰爭,引發國際怨尤由來已久。相形之下,中國的多邊主義,不干預政策,慷慨援外,自然更得人心,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力漸有凌駕美國之勢。美國焦慮之餘,自然得想法調整因應。

亞太之行開始,歐巴馬就在日本發表政策演說,針對中國的崛起,強調美國無意圍堵,並稱中國的發展不會成為他國的威脅,一個強大富裕的中國將成為地區發展動力之源,歡迎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的影響。歐巴馬的談話掃除了「中國威脅論」的雜音,否認了美國企圖繼續圍堵中國,更接納了中國對國際政治的影響。這個談話有幾分真誠固然難以推估,但是至少反應了中國崛起的事實,讓美國的中國政策不得不作調整。

二 建立積極合作全面關係與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

中美峰會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中美兩國如何重新定位她們的關係。柯林頓時期說中美兩國是戰略夥伴關係,小布希上台後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幾經波折,最後將之定位為利益相關者。歐巴馬上台後,這個定位又有改變跡象。不久前,美國副國務卿史坦伯格提出了「戰略再保證」的說法,主張美國歡迎中國崛起,但中國也應設法讓其他國家放心。換言之,這是一種雙方互給保證的關係,雙方都有責任與義務。

從歐巴馬訪日演說中強調歡迎中國崛起,到聯合聲明中雙方重申「致力於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並將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來看,「戰略再保證」已經成為美國現今對中國的政策主軸。美國理解到,中美兩國如果無法精誠合作,世界上許多問題都將無解。

如何建構這個全面合作的夥伴關係?培養與深化雙方的戰略互信是不二法門。面對美國的善意,中國的回應是: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於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並「歡迎美國對亞太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努力」。中國的表態,就是要安美國的心。承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既有地位與利益,表明中國無意取代,且樂與合作是具體作為。這是明智之舉。

三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調整

那麼美國呢?美國相對應的要如何表態?

中國的全方位外交是以核心利益掛帥。所謂核心利益就是捍衛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表現在現實層面就是不容台獨、藏獨、疆獨等勢力分裂國家,也不容任何外國以人權、自決權、宗教自由等藉口,支持分裂勢力,干預中國內政。

為建立中美間的戰略互信,歐巴馬在台灣問題上作了相當的政策調整。這至少表現在以下三點上。

第一、在聯合聲明中雙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認為這一原則是指導中美關係三個聯合公報的核心。雙方均不支持任何勢力破壞這一原則的任何行動。雙方一致認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對確保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極端重要」。美國此舉等於一、重申了上海公報中的立場,就是:「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二、美國不會支持台獨、獨台等分離勢力之作為。三、承認此為中國的核心利益,美國如不尊重,將損害中美關係。這個演變對於台灣的台獨與獨台勢力顯然打擊嚴重。

第二、美方重申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三公報。在這裡美國沒有提《台灣關係法》是理所當然。一、這是中美聯合聲明,既然承認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再白紙黑字的提《台灣關係法》就是不尊重中國主權,干涉中國內政。二、《台灣關係法》充其量只是美國的國內法,何能跟三公報相提並論?中國本來就反對此法,又怎會答應美國將此法寫入聯合聲明?

第三、美方歡迎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積極穩定的關係。這個立場可能讓台灣政府大感意外。兩岸關係雖自2008年以來大幅緩和,但都局現在經貿文化等範疇,如今大陸已經將啟動兩岸政治對話排上日程表,但是馬英九在綠營牽制,以及連任考量下,已經將其競選時的主張束諸高閣,百般推卸。代表總統府立場的智庫負責人故意放出兩岸政治對話「三個準備」說,其中之一就是要獲得國際社會諒解,以美日牌來應付對岸政治促談的壓力。中美聯合聲明中這段美國樂見兩岸政治對話的表態,顯然讓馬英九的擋箭牌破了功。

當然,美國對台政策實質上是否作了根本改變還是大有疑問的。舉例來說,在中國十分介意的對台軍售上,美國並未讓步,其國務卿希拉蕊還說會繼續出售台灣所需要的防衛性武器。《台灣關係法》雖未見於聯合聲明,但胡歐會後的聯合記者會上歐巴馬還是刻意提及。對歐巴馬不像前數任總統,在訪華時未將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相提並論,美國國內有所不滿,眾議院緊接著就提出決議案要求美政府盡快同意出售台灣F-16C/D戰機,又提出法案,要求相關部門在三個月內就軍售案對國會提出報告。雖然如此,歐巴馬在聯合聲明中的表態還是頗有一葉知秋的效應,顯示台灣在美國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蒙塵。

四 全面性夥伴關係vs.全面性分歧

歐巴馬訪華見證了中美關係好轉,但從聯合聲明字裡行間還是可以讀得出許多分歧。這份聲明全文長達六千五百字,是歷來僅見。篇幅如此之長,是因為雙方對所有有關雙方利益的問題,諸如金融危機、金融機構改革、貨幣政策、國際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地區安全、核子武器、乃至氣候變化、能源問題等,都陳述了立場,雖然突顯了兩國積極應對共同挑戰,致力於建立21世紀全面合作夥伴關係的意願與企圖,但也透露了雙方巨大的分歧。

舉例來說,雙方對貨幣政策的看法南轅北轍。大家都知道美國強烈希望人民幣升值,只是礙於中國握有八千多億美元的國債,歐巴馬在訪華時沒有公開呼籲。中國不僅不為美國壓力所動,反而在歐氏到訪前,由其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高調批美,謂美元續貶及低利政策是全球風險來源之一。所以對此問題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僅以「適當關注貨幣政策對國際經濟影響」一語帶過。

在貿易方面,雙方雖然一致表態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但實際上最近幾個月美國對中國商品的貿易保護措施密集又凶狠。僅2009年以來,美國已經對中國發起十宗反傾銷與反補貼合併調查,兩起反傾銷調查,一起特保調查。從輪胎、銅板紙、金屬絲網架、鉀磷鹽到油井管,都被課徵懲罰性關稅。在歐巴馬訪華前夕,美國又將已經被課徵反傾銷稅的油井管稅率提升到最高達99.14%。中國被迫不得不有所還擊,祭出對美國2000cc以上的小轎車和越野車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雙方的貿易保護戰實際上正打得火熱,所謂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之說不過是官樣文章。

在區域安全與核武議題上,無論是朝核、伊核、防止核擴散、無核政策或反恐,中美雙方立場一如既往,雙方都認為這些問題應盡速解決,但方法上一個要施壓強制,一個要和平溝通,沒有新的進展。在氣候變化、節能減碳或清潔能源等問題上,雙方立場亦復如此。雙方都支持這些大原則,但如何落實,誰該多負責任,先負責任,存在於中美之間,源自於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身份差異所帶來的立場分歧,亦並無稍減。至於人權、言論自由等這些源自於意識型態差異的爭執,就更難有所期待。

特別是在聯合記者會中,雙方歧見已經檯面化。一是在西藏問題上,歐巴馬一方面承認中國對於西藏的主權,承諾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一方面又要求中國政府與達賴喇嘛恢復對話,明擺著干涉內政,前後矛盾。另一是在人權問題上,歐巴馬強調美國認為人權有普世價值,並不專屬於美國,對中國的批評已經躍然話語之中。

五 平衡中國或壓制中國?

從表面看,歐巴馬訪華開創了更為平等、更為坦誠、更有期待的中美關係,但一隻燕子是否真意味春天就將來臨呢?

評估歐巴馬此行後的中美關係,除了要繼續觀察雙方存在於金融、經貿、區域安全、氣候與能源等層面的矛盾能否緩解之外,恐怕還不能漏了其國務卿希拉蕊的作為。小布希時代,美國忙著反恐戰爭,對亞洲確有所忽視。歐巴馬上台,回頭一看,中國已經在此區帶頭推出了「東協加一」、「東協加三」、「大湄公河計畫」等等整合作為,美國卻完全缺席。歐巴馬啟用希拉蕊,賦予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他補作亞洲功課。希拉蕊也努力以赴,今年以來,已經三訪亞洲。

倡言「巧外交」的希拉蕊在今年2月的首度亞洲行,訪問了日本、印尼、韓國、中國。7月,希拉蕊二度亞洲行,先去印度,再到泰國,最後是湄公河四國(泰越寮柬)。11月,希拉蕊又藉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APEC年會之便,走訪了菲律賓。非僅如此,國務院主管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與副手馬夏爾也在11月初訪問了緬甸總理登盛,並見到了翁山素姬。

這一系列的訪問,誠如希拉蕊高調表示的「美國回來了」,意在突顯美國將不會在此區域缺席外,當然還有制衡中國的目的。無論是努力鞏固與日韓菲之同盟關係,大力拉攏印度與印尼,宣稱將在印尼開設駐東協使館,與東協簽訂「友好條約」,與泰越寮柬簽訂「湄公河四國計畫」,甚至在緬甸與北韓政策上的轉向,無一不在與中國別苗頭,沖銷中國在此區的影響力。

六 競合基調未改,夥伴關係有待磨合

國際情勢的改變,中美實力的拉近,導致歐巴馬不得不對中國政策有所調整。這種調整既然是迫於現實,掙扎反覆可以預期。中美關係多年來都處於競合的基礎上,要在短期內建設成面向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關係,以及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有實質上的困難。政策調整需要時間,歧見化解有待溝通。就目前而言,中美關係競合的本質尚未改變,新關係有待磨合。

歐巴馬在東京發表演講時雖說不尋求遏制中國,但他也說,美國在發展對華關係時不會在價值觀上讓步,這就注定了兩國除實質利益的摩擦有待化解外,意識型態上的摩擦也不容忽視。只是價值觀非常主觀,各國因文化背景不同,看法各異。歐巴馬領導的美國不會放棄其價值觀應予尊重,但是如果要將其強加於他國,那他與小布希的立場又有何根本差異?

中國瞭解美國此一立場,也不想在此問題上與其糾纏,所以對於歐巴馬在聯合記者會上有關西藏、台灣、人權等不中聽的談話,胡錦濤的回應只是:「中美兩國國情不同,雙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關鍵是要尊重和照顧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這個回應,分寸拿捏十分精準。

中美關係如想和諧發展,除了要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外,還有賴戰略互信的建立與深化。這一點聯合聲明中也特別指出。目前制度化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已經啟動,兩軍亦已展開的各項交流,人權對話亦將進行,領導人的互動也已經十分頻繁,凡此種種,皆將有助於雙方戰略互信的建立。但最根本的是,和諧關係不僅必須建立在互信、互相包容、互相妥協、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要其可長可久,還要能互相欣賞。只有互相欣賞的關係,才是發自內心,真正的和諧關係。期待中美關係真有那麼一天,則世界幸甚!

2009.11.22 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