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與歐巴馬的亞洲戰略之行

林國炯★


近年來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事不利以及單邊霸權主義,在全球的國際地位下降,同時面臨了當前持續的金融危機。而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內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卻日益強大,並在全球事務和亞太地區逐步崛起,尤其在周邊國家的東盟和中亞的上合組織。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美國總統奧巴瑪的此次亞洲之行,尤其對中國的國事訪問(十一月十五至十八日),旨在鞏固其在亞洲的地位和盟邦(日、韓)的關係,更在尋求和中國的全面接觸與合作。所以在日本訪問時就預先宣示,美國不尋求對中國圍堵和遏制,如此為訪華前期製造友善的良好氣氛,為建立中美全面接觸與合作奠定基礎。從此次訪華期間胡奧會談的結果和「中美聯合聲明」中可以解讀,中美關係進入了一個全面接觸與合作的時期,涉及的領域包括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科技、航天、軍控、反恐、環保、氣候等等,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奧巴瑪的此次中國行是美國的亞洲戰略之旅。就全球的國際政治層面而言,美國在有求於中國的幫助之時,意欲塑造所謂的「中美集團」(G2)夥伴,領導世界事務和推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就中國而言,如溫家寶總理所提出的,中美之間的實力仍有相當的差距,經濟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各異,外交理念不同,何況中國從來就宣示「不稱霸」的政策,要共同領導世界幾乎不切實際,更有「欲陷我於不義乎」之勢。唯在當前經濟危機和國際安全面臨挑戰,中美可以在各自關切的領域進行全面合作,建立互信,共創雙贏,保持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就是兩國關係持續良好發展的開端。

自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六十年,中美關係總是遊走於圍堵遏制與接觸合作之間。冷戰前期的五、六○年代,美國對中國進行積極的圍堵和遏制,欲置中國的中共政權於死地。冷戰後期的七、八○年代,中美進行了應對蘇聯的緊密戰略合作關係,這兩個時期中美關係的對比極為突顯,驗證了「國際間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自己的利益」的鐵律。冷戰後中美蘇大三角制衡關係解體,九○年代美國對華政策采圍堵和接觸並舉,新世紀布希政府對華以圍堵遏制為主。如今奧巴瑪政府先喊不圍堵,再高舉中美全面接觸合作的大旗,實乃一時的權宜之計,有求於中國是也。所以,此次奧巴瑪的中國之行重申,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並表示一國的成功不應以別國為代價。然而,當前的國際政治仍然是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橫行的時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從總體和長遠的發展而言,在未來二、三十年期間的國際關係,中美大國戰略競爭是無法阻擋的必然趨勢,此乃國際政治的自然法則。在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相互依存的進程中,面對客觀形勢的需要與經濟利益的相互合作或可緩解雙方一時的對抗,卻難以解除根本性的戰略霸權衝突。中國的日益崛起和強大不可阻擋,勢必對美國的霸權形成嚴峻的挑戰,當前奧巴瑪中國行的中美合作訴求乃中美關係發展長河中的一段支流,中美大國戰略競爭仍將成為未來國際政治的核心和主流。

台灣問題關係到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容侵犯。美方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和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並歡迎近來海峽兩岸積極、穩定的和平發展關係。雖然在中美聯合聲明中只強調了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奧巴瑪在聯合記者會的發言中仍然提出《與台灣關係法》,繼續作為對台海形勢的行為準則。如此意味著美國對台軍售仍將繼續,對台灣海峽形勢仍然關注,並視兩岸關係的緊張情況可能進行干預。總之,奧巴瑪中國之行對台灣問題的政策宣示依然如舊,美國對台政策仍以維持現狀為準則,反對台海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繼續維持兩岸的分治,靜觀將來兩岸關係的日益質變或突變以及期待中的「和平台獨」或「和平獨台」實現。近期在台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是探索一中原則、和平協議、軍事互信與祖國和平統一的前行,為所有炎黃子孫所關心。其間交流火花的核心在於「一中認同」,我認為不論其成果如何,確是兩岸專家學者真正相互感性認識的開始。

二○○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紐約

★林國炯,政治學博士,聯合國裁軍事務首席政務官(退休),曾任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主任秘書、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主任秘書、聯合國托管理事會主任秘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199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