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府在台文化政策之得失(中)

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1978年底,國府在台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有選舉就有激情,更何況是立法委員和國民大會代表的中央層級選舉。1978年9月底起,「黨外」人士與候選人籌組「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赴全省為黨外各候選人助選。競選手段包括出書、募款餐會、選舉列車、造勢活動等,選戰空前激烈。12月時各地黨外聲勢高漲,12月16日美國宣佈明年元旦將與中國大陸建交,國府當日宣佈將選舉延期,即日停止競選活動,「黨外」多次要求恢復選舉,未果。

《台灣政論》

1973年,蔣經國藉由分化的方式裂解《大學雜誌》集團成員等菁英,一面吸納該集團成員進入黨政體制或允仍留大學任教,如關中、魏鏞、丘宏達、楊國樞、金神保等人,一面掀起「台大哲學系事件」,解聘陳鼓應、王曉波等教職,並迫張俊宏離開黨職。後者落在體制外的菁英,外省人王曉波、陳鼓應加入了《夏潮》雜誌的寫作陣營,楊國樞、胡佛等人為《中國論壇》撰文,本省人張俊宏則創辦《台灣論政》雜誌。

張俊宏於1975年8月創辦《台灣論政》雜誌,發行人黃信介、社長康寧祥、法律顧問姚嘉文。昔日國府所強力打壓的《自由中國》和《文星》,其創辦者及其編輯成員,可說是以大陸來台的外省知識菁英為主。1973年蔣經國所裂解弱化的《大學雜誌》,其集團成員是下一代本省與外省菁英的結合。故《自由中國》《文星》和《大學雜誌》這三本頗具影響的政論雜誌,其論述即使是反政府,但仍是屬大中國意識架構下的論述。

《台灣政論》的發行意義則非比尋常,一是其創辦者、發行人、社長及其編輯等主要成員,均為下一代崛起的台藉菁英,亦即是本土台藉菁英的首次結合。二是政論雜誌內容首次浮現非分離主義的台灣主體意識,例如介紹台籍的中國民族主義者蔡惠如、林幼春等,以突顯在中國意識型態下的台灣意識。三是與選舉相連結,將政論雜誌作為非「中國國民黨」黨籍候選人的宣傳工具,從而使《台灣政論》成為以「台灣主體意識」作為整合動員本土知識份子與政治人物的雜誌,並漸漸成為本土意識凝聚的中心,形成以本土集體力量對抗國府的壓制。《台灣政論》雖然發行五期即遭停刊處分,但其組織動員運作模式卻成為日後「黨外」雜誌運作的範例。

《夏潮》第三代台灣左翼

《夏潮》(China Tide)雜誌於1976年2月28日創刊,原由鄭泰安主辦,4月起由其前妻蘇慶黎接辦。蘇慶黎旋與甫於1975年出獄的左傾作家陳映真聯繫,另獲曾坐牢的老左派政治犯陳明忠答應六十萬元的財務支持。7月3日晚11時陳明忠交給蘇慶黎和陳映真首款七萬元,但次日晨六時因另案遭逮捕。

《夏潮》自7月號的第四期改版成一份闡揚社會主義的刊物。當時,兩岸斷絕,島內仍處於戒嚴的白色恐怖下,一旦出事被捕,對岸大陸完全無力相援。蘇慶黎乃以其私人關係單線連繫的方式,先後集結了陳鼓應、王拓、尉天驄、王曉波、高准、南方朔、林瑞明、林載爵、楊青矗、蔣勳、楊逵、黃師樵、黃順興等人,直至1979年2月停刊。蘇慶黎後因參與年底的「美麗島事件」被捕,審訊六天六夜後再被拘押兩個月,於1980年2月12日獲釋交保候傳。出獄後,赴美唸書。

斯時,在戒嚴反共年代的強力壓制下,《夏潮》集團成員投搞之文章署名多為匿名,其左翼論述是在謹慎的文辭修飾下進行。例如通常都將「社會主義」改成「社會正義」,藉由「三民主義」的掩護,引入反資本主義與反帝國主義的左翼思考,復在反帝的思考下,發掘台灣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與殖民體系的台灣史與台灣文學,並將台灣與中國歷史連結。此外,《夏潮》所開創諸如台灣史、至甚至開闢「台灣史料選讀」專欄、鄉土文學、農漁民勞工、雛妓弱勢團體、反美、反日、反帝國主義等議題,扮演了一個啟蒙播種的角色,可說是繼1950年代初第二代左翼勢力遭徹底瓦解後的第三代左翼運動;《夏潮》於1983年2月改名為《夏潮論壇》,期間雖有間段的遭查禁,惟直至1986年方告結束。斯時,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持續四年,探討台灣社會歷史,並出版有關近代台灣政治經濟歷史叢書。

為整合因《夏潮》結束而四散的左翼力量,《夏潮》集團成員乃於1987年5月成立「夏潮聯誼會」,成員包括林書楊、陳明忠等政治受難者老同學(蘇慶黎亦於同年自美返台籌組工黨和勞動黨、王曉波則於不久後創辦統派月刊政論雜誌《海峽評論》),1990年改名為「夏潮聯合會,名譽會長陳明忠、現任會長陳福裕(前任會長藍博洲)。近年會務主要面向知識青年,例如舉辦兩岸青年交流訪團、青年學術論壇,增進相互理解。

《美麗島》雜誌

1979年8月16日,「黨外」人士出版《美麗島》雜誌,宣揚「黨外」的政治理念,其發行人為立法委員黃信介、發行管理人為林義雄律師與姚嘉文律師、社長為許信良、副社長為黃天福與呂秀蓮、總編輯張俊宏、總經理施明德。此外,《美麗島》雜誌並以「社務委員」型式,連結島內「黨外」各路人馬如黃順興、許世賢、楊逵、黃玉嬌、蘇洪月嬌、紀萬生、楊青矗等(第一期社委66人、第二期增至81人),然後以此為平台,變相結黨。《美麗島》雜誌續則,在全省各主要城市成立11個服務處,變相推動組織化,尤其是每次成立新的據點,就藉機在該地舉辦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演講,形成「黨外」人士前所未有的大串聯。1979年,「黨外」至少舉辦了14次的大型群眾活動,並成立「中央民意代表黨外候選人聯誼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