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論文
余克禮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論文
余克禮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
今年以來,隨著兩岸經濟關係和各項交流交往快速深入發展,碰觸與研究兩岸政治敏感問題、探討與思考兩岸政治關係發展,開始成為兩岸特別是學術界、輿論界關注與議論的熱門話題。今天來自海峽兩岸學術界的人士齊聚台北,參加首次包括有兩岸政治議題在內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也反映了這一特點。本人有幸參加這一深具意義、高層級的學術盛會,倍感榮幸。下面我就有關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問題談幾點看法,請各位學術前輩和先進指教。
一、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應擺上兩岸議事日程
盡早突破兩岸政治僵局,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是大陸1979年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來的一貫主張。三十年來大陸方面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大陸在積極努力推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和各項民間交流交往快速發展的同時,不管島內局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努力。1995年1月,江澤民同志發表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其核心思想就是,希望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政治談判為突破口,打開兩岸長期僵持的政治局面,推進兩岸關係正常發展。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對台工作以來,在很多重要場合一再鄭重呼籲,「只要台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和談判即可恢復,而且什麼問題都可以談」 。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陸方面這些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的積極主張,卻一直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對方的回應。馬英九上台、國民黨重新執政,由於國共兩黨在發展兩岸關係方面,早在2005年,連戰主席 「破冰之旅」時,就已與胡錦濤總書記達成了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識和「五項共同願景」,建立了政治互信基礎。這一互信基礎在後來共同反對「法理台獨」的鬥爭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增進。因此,在馬英九正式上任,吳伯雄首次以執政黨主席身份應邀來北京訪問後,兩岸雙方很快形成了「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思路與默契。在兩岸關係發展歷經了十幾年重大波折的情況下,當時這樣的選擇是理智、務實的。它不僅可以緩解剛走馬上任的馬英九執政團隊的某些壓力,而且還可以為更順利、更紮實地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實質進展,增強台灣同胞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信心創造更大的空間。因此,它有其階段性的價值與意義。但是,兩岸關係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一直停留在「易」和「經」的階段上。因為,當這些問題解決到一定的程度,兩岸關係發展需要再往下深入時,必然要碰觸到政治瓶頸,更何況在發展兩岸關係的過程中,「易」、「難」、「經」、「政」本身就是相互交叉、錯綜複雜地糾纏在一起的,是很難區隔得清楚的。這就是今天兩岸關係在「易」和「經」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後,很多熱心兩岸問題的人士,開始關心、期待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主要原因。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在卸任後接受台灣「中央社」專訪時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兩岸問題的本質在於不可能永遠維持在經濟層次」、「若認為兩岸互動可長期一直定位在經濟層次,可能不切實際,到一定程度時,一定會浮現政治議題,雙方要有智能找到『最大公約數』,關係才能穩定持續發展」、「兩岸問題的最後結果,不可能停留在只談經濟不談政治,且壓力會愈來愈大,這是必須面對的事,如何找到更宏觀的視野,維持長期和平及互利的兩岸關係是目前最重要的事,馬英九對這些事情都很清楚」。從劉兆玄的這一看法也說明,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應當要擺上兩岸雙方的議事日程。
二、關於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幾點建議
在這裡我想就如何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談幾點具體建議,請大家指教。
(一)應本著建設性的積極態度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
。
人們常說態度決定高度。如果兩岸雙方都能把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謀和平、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發展兩岸關係的目標,那麼就會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很強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就會順應民心以建設性的態度,積極面向未來,面對兩岸政治敏感問題和所存在的固有矛盾與分歧,並且努力為逐步破解這些難題不斷累積共識,創造條件。今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會談,在談到兩岸關係發展前景時,曾引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並深情地指出,「推動兩岸關係在新的起點上向前發展,需要我們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審視世界發展潮流,看清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堅持正確方向,拓寬前進道路,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胡總書記上述講話,不僅對國共兩黨共同不斷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了殷切期待,而且也對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寓意了很深的期待,同時反映了海內外中國人對兩岸政治關係發展高度期待的心聲。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此其時也,再也不要彷徨猶豫了。
(二)關於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基本思路。
兩岸政治關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既複雜又敏感。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更是一項艱巨而又浩繁的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須認真規劃、周密部署、穩妥實施。一年多來,兩岸兩會就解決兩岸經濟、事務性問題進行協商談判所取得的寶貴經驗、所累積的良好互信,為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因此,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仍可秉持以下思路:由易到難、由急到緩、由簡單到複雜、由單項到多項、由低級到高級;從研究探討問題認真準備著手,到充分溝通協商達成默契、形成共識,要分層次、分步驟、分階段有序進行。總之,應本著循序漸進,逐步突破,穩健發展的基本原則,既不要操之過急,但也不能牛步化。
(三)可從容易做得到的建立應對兩岸突發事件,維護兩岸關係穩定的各種機制做起。
馬英九上台以來,在兩岸民眾高度的期待下,兩岸執政當局、執政黨同心協力攜手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果,得到了包括國際社會在內的各方肯定和讚賞。但是,由於兩岸社會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彼此的互信基礎還太薄弱,加上「台獨」分裂勢力和某些別有用心政治人物刻意操弄,還有媒體的肆意炒作,使一些本來是比較單純或不難處理的問題,最後釀成了不僅對兩岸關係造成了不良影響,而且對馬英九施政也造成了困擾的危機事件。諸如問題奶粉事件、陳雲林會長在台北被圍困事件、大陸救援「8‧8水災」以及達賴、熱比婭事件等等。可以預言,如果兩岸雙方不從上述事件中吸取經驗與教訓,盡早就有關問題進行溝通協商,建立起有效的預防因應機制,今後還會發生類似事情。目前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就如何建立預防危機發生和危機處理的機制,提出了很好的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如針對達賴、熱比婭事件,趙春山教授等提出了「兩岸應協商成立『信心建立措施(CBM)』,預防各種危機」,張五嶽教授則建議,「兩岸應盡速建立信心互信機制,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溝通管道」。針對「8‧8」水災引發的大陸赴台救援的困擾,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提出,「建立兩岸共同救災救難機制」、「建立兩岸災後重建機制」,台灣著名政治評論家南方朔先生建議,「兩岸應建立風險管控合作機制」,張亞中教授則認為,「建立兩岸民事安全機制刻不容緩」。還有不少很好的類似建議在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我認為這些意見和建議對兩岸有關公權力部門應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如何由易到難,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有一定的啟發,值得肯定和鼓勵。
(四)逐步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為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預作準備,創造條件。
去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為了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做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胡錦濤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不僅抓住了解決複雜疑難問題的關鍵之所在,而且還為當前研究探討兩岸政治問題指明了方向,因而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討論兩岸政治敏感問題頓時成為今年兩岸學術界乃至國際上的熱門話題。為兩岸雙方盡早展開探討與研究兩岸政治軍事敏感問題和存在的固有矛盾與分歧,胡總書記在5月會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又進一步提出具體建議:「雙方可以先由初級形式開始接觸,積累經驗,以逐步破解難題」。為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國台辦王毅主任多次明確表示,兩岸應逐步為解決複雜和敏感問題累積共識,創造條件;可以由兩岸專家學者就國家尚未統一前的政治關係以及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問題展開學術交流,也可以從兩岸退役軍人交流開始,啟動兩岸軍事問題的接觸。兩岸相關學者應該積極投身於這項有意義的研討與探討活動的行列,爭取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的研究提出高質量的豐碩成果,為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獻計獻策。
(五)應排除外力干擾。
兩岸問題是屬於中國的內部事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事情,不容外國勢力插手,這也是現在兩岸執政者的共識。馬英九先生在2008年接受媒體專訪時曾明確表示,「我也主張,未來兩岸協商不需要、更不必要美方介入,兩岸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台灣的事情我們自己做主」 。2008年3月,他在當選後接受《聯合報》專訪又談到,「兩岸談判,不必到第三地。領導人見面,也不必到第三地,而且大陸也不喜歡到第三地,覺得兩岸事情,不容第三者參與。這也合理」。馬英九先生的上述態度值得讚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允許別家干涉自己國家的內政,已經完全獨立、並且正在走向富強的中國,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曾飽受太多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蹂躪,再也不容外國勢力染指中國人自己的事情,我想這也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心聲吧。
2009年11月◆
社論
歐巴馬的東亞行與東亞共同體
兩岸政治對話
敬悼錢學森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