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兩岸簽了等同於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政治對立了半個多世紀,現在大步跨出經濟合作,經濟趨向緊密,亦給予日本、韓國對中國的經濟戰略很大的影響。韓國已經和大陸達成FTA的談判,雙方正式簽FTA,指日可待,日本是進度較落後的,ECFA也會催促日本加快腳步。
台灣早早就想和日本談判FTA,日本政府亦要求台灣得先和大陸簽ECFA。可是,日本媒體的調調跟政府不同,總是不經意的流露主觀的好惡,反應很「複雜」,不過,細細咀嚼,是可以感覺出些微的轉變。
右翼事前猛轟
6月29日,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重慶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稍後美國時間29日,美國國務院例行簡報會上,發言人杜蓋德(Gordon Duguid)主動就兩岸簽ECFA發表聲明謂,「新協定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增加對話和互動,美國歡迎」,「希望這樣的關係能夠繼續擴大與發展」,「可以增進亞洲、東南亞穩定」;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認為「有助於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洽簽FTA」。看得出來,美方是持肯定態度的。30日,新加坡報紙稱此一協議是兩岸分治六十多年後首度的歷史性共識,超越經濟意義。南韓高官則認為,南韓對中國的出口很多情況是與台灣競爭,擔憂ECFA會對其不利。
台灣的近鄰中,日本是盯ECFA最緊的,評論也最多。5月下旬,日本右翼雜誌SAPIO由一篇報導上海世博的文章,延伸來猛講ECFA是中國在「併吞」台灣,「馬英九固執要簽」,「台灣會被中國經濟吞噬」,並引用前總統李登輝的話說「ECFA不是經濟合作協定,是從屬於中國的協定」。6月27日《讀賣新聞》發消息說,6月26日傾向獨立的民進黨等在台北市發動10萬人的抗議遊行(另一喜歡捧李登輝、民進黨的右翼媒體《產經新聞》寫出台灣警察的計算是3萬人),民進黨有「中國意圖政治統一台灣」的強烈危機感;李登輝向遊行的群眾演講「中國用協定吸收台灣的資金,也會奪去智慧、技術。圖謀並掉台灣」等等。民進黨、李登輝發言的內容和用語跟日本右翼似乎「心有靈犀」呢?
強調統戰、政治目的
29日簽了之後,日媒有更大篇幅的評析。陳述了一些中國在石油化學、機械、紡織、汽車零件等539項優先降低關稅,台灣方面267項優先降低關稅,在2013年1月1日之前實現零關稅之類的客觀事實,就馬上用政治的觀點來看中台(兩岸)所簽的ECFA。首先,對在重慶簽協議也有微詞,由於二次大戰後的1945年10月,國民黨的蔣介石和共產黨的毛澤東曾舉行過重慶會談,達成避免內戰、建設新中國的協議,選在這裡簽協議,日媒認為「有政治目的」。說中國這次是「優先簽協議,內容為讓步」。強調大陸部分地方政府反彈「讓步太多」。
接著不忘提,這是「2008年以來,快速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的台灣馬英九政府與中國共產黨政府共同的想法」。在台灣,人民幣與台幣兌換解禁、陸客來台觀光,都和中國大陸1979年起所呼籲實現直接通商、通航、通訊的「三通」是同流的。中國設定此協議是「兩岸統一戰略的一環」,跟台灣的談判,建構經濟統合的成績,優先予個別業界的利益,降低關稅的項目超過台灣的兩倍,非但不要求台灣開放勞工市場,還反過來允許18項台灣農產品輸大陸,「對台灣大幅讓步」;預料「未來兩岸共同市場會更擴大,同時透過邀請馬英九訪中,敦促政治對話」。
中國是著眼於2012年的總統選舉,大陸寄望推動和中國和睦路線的馬英九能競選連任,剛好兩年後可以看到ECFA的經濟效果,而支撐馬英九的競選。
就算萬一傾向獨立的民進黨當政,也會因ECFA而無法倒退,兩岸經濟一體化(融合)。日媒說,這一招中國在香港成功運用過,2003年SARS肆虐、經濟不景氣,大陸與香港簽訂「經濟貿易更緊密協議(CEPA)」,結果大量中國資金流入香港,香港跟中國更進一步融合。這次的ECFA就是以CEPA為範本,引述日本外交界人士的話說,中國「以經濟為強力的『磁石』,吸住台灣,使之無法脫離大陸」要造成融合的事實。然而,其結論還是認為:壓倒性的台灣居民希望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拒絕中國統一攻勢的反應強烈。
簡言之,日方的評論是著重在今後中國會「以經濟為槓桿」,增強統一攻勢。這是日本一直以來討厭兩岸接近的心理反射。
憂懼「維持現狀」輿論動搖
由於馬英九總統說過ECFA「還只是前菜,主菜現在才開始」,亦即為了改善台灣的經濟,會進一步推動和大陸經濟合作。日本很清楚,台灣正在邊緣化,跟大陸簽ECFA,是避免成為FTA的孤兒;今年1月,占台灣出口總額四成的大陸市場已實現和東南亞協會(ASEAN)國家零關稅。半導體、液晶面板老是和台灣競爭大陸市場的韓國,也積極地和大陸談判FTA,台灣有緊迫感。
日媒擔心,台灣大部分不統、不獨、「維持現狀」的輿論,就大陸的政治攻勢會動搖。特別要提,民進黨、獨派勢力認為「ECFA有損台灣主權。應該舉行公投來決定」,台灣的民意調查贊成公投的占54-66%,順便警告馬英九「如果跑在民意之前,推動和中國統一,則必定無法恢復低迷的支持率,今年11月舉行的5都選舉和2012的總統大選,一定會惹來嚴厲地批判」。
7月11日《讀賣新聞》很特別的又登了一篇後續報導,謂台灣逮住兩岸關係進入「蜜月」期的機會,開始和ASEAN成員國談判FTA(過去因大陸的壓力,很難實現),同時也在探尋參與國際機構的機會(以世界銀行為首,大陸曾阻礙加盟)。根據台灣經濟部的消息,ASEAN國家如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會優先,已經試探和這些國家談判FTA;菲律賓更向台灣提議簽FTA,談判即將展開。目前與台灣簽了FTA的國家僅止於中美洲的邦交國巴拿馬、瓜地馬拉,大陸過去反對各國跟台灣簽FTA,ASEAN等國家顧慮到大陸的反應,避免談判,但現今兩岸簽署ECFA,便趁此兩岸關係進入穩定期的機會開啟新契機。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毅也說中國大陸「會務實處理」,轉變成只要不牽扯到台灣獨立的問題,都可以談判的態度。
《讀賣》認為大陸會阻台談FTA
在東亞,ASEAN、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正在快速形成自由貿易圈,台灣也加入自由化洪流的話,對亞洲國家也是有利的。ASEAN方面亦認為「擴大出口市場,東亞投資、貿易將更活躍」。然而,還是少不了要說,台灣獨派意圖緩和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政治大學黃智聰教授表示「不跟中國以外的國家締結FTA的話,台灣經濟就會全面依賴中國。中國政治影響力也增強是非常危險的」。
趁著大陸轉變較具彈性,馬政府推動「活路外交」,提高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政治份量,台灣不尋求會刺激大陸的加入聯合國,而由和聯合國有關的國際機構、國際組織著手。當前的目標是加入世銀、聯合國氣候變動框架條約,期盼獲得大陸的理解。只不過,《讀賣》的看法是,中國想統一台灣,經濟合作是先決條件,開放市場、讓步是基於此一戰略。台灣日後想跟美、日、歐洲談FTA,但中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會允許台灣像個主權國家的動作,未來兩岸可能出現齟齬,同時,大陸部署了很多對準台灣的飛彈,兩岸隔海軍事對峙尚未改變。顯示日本瞭解兩岸簽ECFA是必然的趨勢,對東亞經濟有利,但主觀感情對兩岸交好無法釋懷,遂「看壞」台灣和其他國家、包括日本簽FTA,及飛彈、軍事問題。
大陸買日債、台資投資日企
然而,就在同一時間,出現日本本身財務的訊息,突顯其自身的困境,至少政府階層涉入兩岸的餘力大概會再減弱。
這幾年,對中國大陸擁有遠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的巨額美國國債,加深了中美經濟互相依賴,並建構著中美戰略互惠關係,日本既妒忌又無奈,而屢有怨言,認為美國「吃人嘴軟」,對中國不夠強硬,甚至諸事遷就,現在重視中國多於日本……。可是,事實上,中國不僅購買美國債、歐洲債,也購買日本債。根據日本財務省7月8日的國際收支速報,5月份大陸買超日本國債達7,352億日圓(買進10,152億日圓,賣出2,800億日圓),創下2005年1月以來單月最高紀錄,比4月的1,978億日圓多出甚多,今(2010)年1-5月累積買超12,762億日圓。
日媒分析,這是因為要因應歐洲信用不穩、歐元猛跌,中國大陸為防止外匯減損,遂轉投資相對較安全的日本國債。--無論基於什麼理由,中國大陸大舉購買日本國債是個事實。日本國債日本國民持有的比率極高,到今年3月底為止,外國擁有的日本國債比率仍停留在約4.6%的水準。但除了日本「反中愛國派(保守右翼)」之外,日本政府官員(如財務大臣野田佳彥)及大多數民眾是歡迎大陸購買的,因為希望持有多元化。
另外,據帝國數據銀行的調查,共有611家日本企業接受中國大陸、台灣企業的出資,這是5年前233家的2.6倍,增加快速。有點兩岸公、私在金援日本的味道!
IMF建議日大幅調高消費
數日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7月14日公佈對日本的年度審查報告,認為日本的財務狀況是先進國家中最糟糕的,於是建議「應該從2011年度起,階段性的地提高消費稅,推動重建財政」。IMF提示,日本的債務扣除資產的純債務額對國內總生產(GDP)比例的成長,為了要從2015年起轉為下降,消費稅率要提升到14-22%。如果調升到22%,不必太削減國家支出即可,如果提升為14%,就必須大規模抑制社會保障支出。日本政府6月做出的財政經營戰略,財政健全化目標的基礎財政收支要在2020年由赤字轉為剩餘,試算消費稅率也要提升到14-22%。
但是,7月11日日本參議院改選,選前主張提高消費稅的執政黨民主黨大敗,選後政府、執政黨封口,不再談消費稅問題。2011年度各省廳會要求增加預算,財務上有來自國際機構的「外在壓力」,也有來自政府、國會的「內部壓力」,菅首相運作政府的能力備受考驗,很棘手。IMF向日本建議增加消費稅,是鑒於日本財政崩潰,不可避免會使世界經濟陷入大混亂。
一個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淪落到IMF出言建議提高消費稅率的境地,日本未來即使再討厭ECFA,應該也暫時無力干擾ECFA帶動的兩岸新關係。◆
社論
國際觀察
中國崛起
七七與抗戰勝利
兩岸問題
歷史與歷史教育
人物紀念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