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要不要面對共產黨的政治需要?

石之瑜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如果兩岸之間的經濟與社會整合有助於將來的政治統一,北京毫無必要與華府糾纏關於兩岸的議題。但是,以目前兩岸發展的形勢判斷,政治統一的進程完全沒有因為北京在各項議題上刻意讓步而出現曙光,所以對北京而言,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到底還要不要追求統一。如果北京經過判斷認為,統一的問題遲早要淡化,則北京也許願意任由時間來解決兩岸之間的最終的政治安排。儘管目前北京面臨的壓力不是要立即解決統一的問題,但是對於北京是否仍然還在追求未來兩岸統一的質疑,卻迫在眉睫必須答覆,因為任憑誰都看得出來,即令國民黨當政時無意推動台獨,但對於統一依舊堅拒。只要北京不能在現階段就決定放棄統一作為目標,則透過某種行動彰顯統一的進程勢不可免。

由於台北諸事惟美國馬首是瞻,所以兩岸之間的和解與統一,終究必須通過華府的首肯,如果北京沒有意願或膽識就台海未來的安排與華府進行纏鬥,則兩岸之間的統一勢必不會因為經濟與社會方面的整合而水到渠成。就算北京希望見到的,只是某種象徵性或極為緩慢的某種統一進程的啟動,恐怕也不能從台北的嚴姿態中得到。所以,兩岸之間看似緩和,但是對北京的挑戰卻更大,因為北京在答覆是否還想在未來完成統一的問題時,既然不能從台北找到靈感或奧援,就只能從華府下手。在台北來說,這樣的發展應該是有恃無恐,因為自雷根政府對蔣經國總統提出了六項保證,台北就認為美國不會與北京洽談兩岸的政治問題。如今北京為了討好台灣不敢採取強硬政策,假如華府也拒北京於千里之外,台北似乎可以高枕無憂。

問題是,不但北京與華府就兩岸問題早就在諮商,而且北京甚至不忌諱在外交管道中進行諮商。媒體報導過的是國台辦主任訪問華府,媒體所沒有報導過的,則是外交部門領導也與華府就兩岸問題進行折衝,最著名的應該是陳水扁連任之後任職外交部副部長的戴秉國赴美,討論的據信就是台灣問題。換言之,六項保證中關於華府不與北京就台灣前途進行諮商的承諾,已然動搖。在ECFA沸沸揚揚的氣氛中,北京最大的危機就在於,這些對統一都沒有幫助。大陸媒體各種吹噓關於兩岸統一進程的分析,剛好突顯這些討論所共同要遮掩的事實是,統一的進程並沒有啟動,故假如不進行宣傳教育,北京官方恐怕將因為統一遠景黯淡卻無能為力而成為眾矢之的。適逢華府對售台武器做出決定,提供北京一個重申自己對統一決心的舞台,此刻採取強烈的抗議,足以展現北京對統一的執著。

北京有幾個可以更進一步採行的手段,來試探如何啟動兩岸統一進程。首先,在軍售問題上與華府升高對立的話,有兩個效果,一是提醒華府,北京在所有其他問題上配合華府需要而做出的讓步,與華府對台軍售將掛勾。畢竟北京在乎與美中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唯一沒有讓步的,既是領土主權的統一問題,這除了台灣,更同時涉及西藏與新疆。二是提醒台北,北京對華府的各種忍讓不包含台灣問題,甚至恰恰所有的忍讓就是為了解決台灣問題而做的。假如台北確實惟華府馬首是瞻,則為了台灣而升高美中緊張將對台北造成莫大壓力。這表示,緊張關係的升高,不能等同於過去口頭的抗議而已,因此也不能預期北京就此算了。因為,過去對台軍售的背景已經發生變化──中國現在已是崛起的大國,不能任憑美國予取予求;兩岸和解甫啟動,不能容許含意相反的美台軍售問題攪局;台獨政權淪為在野,不能坐視反台獨的政黨也都成為統一的障礙;大陸刻意而明顯的對台讓步,不能接受台北肆無忌憚地得寸進尺。

軍售問題具體解決的方案自然要經過談判,而不能透過對抗。如果對抗,就是相互採取懲罰性措施,這在雙方的評估中,都知道這會是兩敗俱傷,故採取交換的方式比較可能。亦即北京能提供什麼好處,換取華府什麼回應。北京可以提供的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將對台軍售與防止核子擴散的問題掛勾,繼續將北朝鮮的核武問題,聯繫到區域性非核化的問題以及對台軍售的問題上,以配合華府推動防止核子武器擴散作為交換。但是北京在這方面的斡旋空間已經大幅縮小,因為北朝鮮不對北京言聽計從的實況以為外界所知,而且北京對防止核子武器擴散的承諾已經明確。但是無論如何,給與華府某種北京可以在防止核子武器擴散或解決朝鮮半島核武升高問題上,採取不合作甚至破壞的手段,也足以迫使華府認真對待已經被北京多次在口中已經刻意聯繫到的對台軍售問題。

二方面,北京可以提供的好處是江澤民過去曾經暗示過的,就是撤除或移後對台的飛彈。由於大陸所部署的對台飛彈,雖然長久以來是台北朝野共同的話題,但實際受到威脅的更是美國。畢竟,大陸學界多次說明,飛彈不是對付台灣民眾,而主要是對付覬覦台灣的帝國主義,次要是對付台獨勢力與國外掛勾。由於將飛彈移除的軍事意義有多大,早就引發質疑,因此這樣的所謂好處不必是私下討價還價時的話題,而是北京進行國際公關與對台公關的戲碼。試想北京若承諾將對台飛彈後撤,就算軍事意義有限,也不可避免一定會是公共外交上的重大舉措。如此一種善意的表現,製造了華府有所回應的需要,如果華府仍然堅持繼續軍售,導致北京採取報復措施,就不是北京的錯,而是華府的錯,故華府勢必要有所預防而可能在對台軍售上有所調整。

華府的調整如果要在情理法上說得過去,援引八一七公報不失為可行之道,因為在八一七公報中,華府承諾將逐漸減少對台軍售,這樣的承諾始終未能履行,其藉口之一,就是為了台北的防衛需要,因而是影射了大陸對台的軍事威脅。若這樣的軍事威脅解除,包括因為簽訂ECFA而加深兩岸經濟上的交流與整合,或前述大陸後撤對台飛彈,則減少對台軍售便成為華府的公報義務。當然,華府也可以選擇不談八一七公報,以便保持未來繼續軍售的彈性,而就直接說台北防務需要的調整,或要求台北自己不要提出軍購要求,則自動解除由華府直接回應北京,因而突顯八一七公報從未落實的尷尬。台北的政治紀錄,要台北主動不再向華府提出軍購要求,似有困難,朝野競相表態要購買美國武器,已經成為愛台灣的行動證據,加上美國國會中好事者動輒以台灣關係法要求美國政府,則迫使華府援引八一七公報作為減緩軍售的理由,可能性仍然較大。

除了對華府,北京也可能在對台政策方面製造台北的壓力。比如,北京可以在外交休兵的問題上進行調整。國民黨在2008年執政後屢次釋放近乎是敲詐的訊息,亦即外交上若北京對台灣不讓步,導致兩岸繼續纏鬥的話,所有北京其他的善意就付之一炬,以至於北京在教廷與拉丁美洲等地外交關係的突破方面,有所節制。北京的意圖,當然是配合國民黨來爭取台灣民眾對北京的好感,或起碼是降低對北京的排斥。但是如果外交休兵一再被國民黨扭曲成是國民黨成功管理大陸對台敵意的成就,並且用台獨作為後盾要脅北京繼續擴大讓步,卻不肯在同時對北京的政治需要有所回應,則北京在自己在台形象不能改善,無論如何都一直要被鎖在與台敵對的情況下,那北京為何要繼續配合國民黨的外交休兵?相反的,如果在外交休兵上稍微緊縮一下,讓台北感到壓力,則以民進黨為首的台獨勢力一定伺機而動,對國民黨造成困擾。簡言之,既然國民黨毫不顧及共產黨的政治需要,共產黨當然可以也故意忽視國民黨的政治需要作為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