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初期之「鴉片漸禁策」研究(四)
郭譽孚
(民間台灣史學者)
日據初期之「鴉片漸禁策」研究(四)
郭譽孚
(民間台灣史學者)
「帝國在今後必須將台灣置於良好的指導之下,然全台灣五百五十萬人口之中,內地人只佔三十萬,即十七分之一的比例。我認為必須將內地人增加到一成的比例。因為若想讓內地人居於指導者的立場,只有十七分之一的人口是不足的。而且由於內地人和本島人無法在資本和勞力上競爭,故只能以大資本及優越的技術才能長保指導者的地位。為了達成此一目的,最要緊的事就是台灣工業化。如此,每一台機器配合著一名日本人,台灣終將工業化、日本化,帝國也將鞏固其南方政策之基礎。」
對於受到我主流學者們肯定的日本在戰爭末期在台灣推動的「工業化」,原來是如此地重視我們台民,這樣的「現代化」的、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是否真是幸好沒有獲得繼續的發展……而這是否也確實一直似乎呼應了我們前面我們發掘的「鴉片漸進策」背後那讓我們發冷的奴化可能性……。
四、結語
由以上的探究,我們是否可說確實已逐漸整理出了日據初期「殺戮攘逐政策」受到國際壓力而停止後,其所謂「鴉片漸禁策」代起而發展的過程。它們應該是共同作為「關於台灣島嶼鎮撫策」的一部份而發展的。前者是該鎮撫策中的「威壓島民」部份的實施,後者是對於該鎮撫策中的「攘逐而減少島上清民」部份,當殺戮攘逐竟不能如意進行時,該鎮撫策中「嚴禁吸食鴉片」的政策就轉化成可以使我台民無力反抗其苛毒統治的所謂「鴉片漸禁策」了;換言之,雖未能充分攘逐我台民,為了要達成其原始的避免「島內製造工作、貿易事業皆彼等掌握」與「歸我有管轄權後,豈容成新加坡與印度群島的殷鑒。」而日人認為必使我台民「染其吸食習癖,將無法終止,且終將養成惰民之原因。凡罹鴉片中毒症者,益食多量為足,終致破產廢業,其子孫心身俱不健康,各種能力均益趨劣弱。」始能達成其統治台灣的目的──這才是其「鴉片漸禁策」的真意。
至於這真是那位日本東京大學的伊籐博士所謂的「同化政策」嗎,經過這番探討,是否已經不用討論了?一定要說是「同化政策」嗎,那是一種怎樣的「同化政策」啊!──歸化於日本的他,追求的就是那樣的「同化」麼?
此外,本研究中,在今天最值得注意的,應該是過去我們既罕見對於「鴉片漸禁策」做真正深入的探討,自也不可能做深刻的皇民化批判,進行深度的「去殖民化」工作;研究中,筆者最感慨的,是關於公學校教科書中,讓學童凌辱自我族群的一段課文;想起李登輝那高傲的身形,曾經是怎樣地由於自身父親是日警,家庭經售鴉片,必然怎樣地必須認同於該課文,難怪說他公學校時缺乏玩伴,那是怎樣的一個扭曲而孤獨的成長過程?也因此,他絕對不可能認同於我台人在降筆會那樣的社會禁煙運動中所表現的偉大力量;想著,由1906年起,我台民從小就受到了這樣凌辱性的強暴;真有無限的悲憤。
最後,年輕的朋友們,在日據史中那無邊的悲情中,您是否與我一樣已能感到一種罕見的溫暖、一種沛然的力量;在當年人們對於降筆會那「惟戒煙人等尚無房屋可棲,各莊運送竹、木、茅草,以助蓋造之需,今日肩挑背負者,更覺接踵於途,現已堆積如山矣」與「現在全縣下任何地方,並無降筆會之勢力所不能影響及之處……」的描述中;在降筆會主持人對於日警大義凜然抗言的「倘政府強欲加之以罪,私等有殺身成仁之美,政府有妄辱善民之名,雖肝腦塗地亦無恨焉。」是否讓我們後人在悲情中能有一種雖敗猶榮的痛感;同時,感慨於一般主流論述為何,過去談起社會運動,只愛談1920年代日人允許的所謂「近代社會運動」,卻絕不肯提起我台先民這段簡直可讓「頑夫廉懦夫立志」的社運史實啊--只是因為看我們先民不夠「現代化」?或是為了對於今日友邦的親近,就不能揭露當年日本殖民統治者的真面目,而必須讓我們先民血淚汗所奮力造成的偉大事跡湮滅?
以上,就是我為您們的沮喪而提供的、對於台灣史史實的研究心得,希望能有利於您們的振作與奮起,並祝福您們不僅將因透徹的理解而撥開前人悲情的迷雲,更能因而昂然地展望我們社會那應該可以萬里長空的未來。【全文完】◆
社論
國際觀察
中國崛起
七七與抗戰勝利
兩岸問題
歷史與歷史教育
人物紀念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