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林獻堂
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也看林獻堂
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日前拜讀《聯合報》7月15日刊載的《看見不一樣的霧峰林家》乙文,知名作家平路能如此簡達感性的詮釋台灣史上的霧峰林家,除展現作者的文采橫溢外,另一意義就是體現外省第二代菁英對台灣在地歷史也多所認識,這是可喜的事,有助於島內族群融合。
霧峰林家歷史上下百年,本人因研究台史多年,願就所知補充一二。首先,關於林獻堂主張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飽含民主自治訴求乙事,查該運動自1921-1934年,前後歷時十四年。日警對斯時台灣菁英的種種政治活動,均予嚴密監視。據日據時期嚴禁攜出部外之《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的研析,該請願運動「並非以單純的地方議會設置為目地,而繫帶有顯著的民族運動色彩,動輒表現出意欲統治權脫離運動之傾向」,「綜觀彼時其幹部之思想言行大致有二,其一即立足於對支那(中國)將來寄與莫大囑望,以為支那不久將恢復國情而雄飛世界,必定能收復台灣,……。其二則對支那將來未有莫大期待,置重點於本島人的獨立生存,假令復歸支那若遇較今日更烈之苛政則將無所得,因此不敢排斥日本,而以台灣為台灣人之台灣,專圖增進其利益幸福,雖然如此,彼輩系因對支那現狀失望,而不得不抱如此思想,他日如見支那隆盛,則不難想像必將回復如同前者的見解」。換言之,林獻堂主張「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民主自決之終極目的,是台灣回歸祖國。
1930年代初,日本國內軍人漸橫行無忌,政治情勢趨向法西斯主義,台灣總督中川健藏與警務局局長石垣倉治亦施高壓統治,「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於1934年提出第15次請願後被迫中止。在斯時極其嚴峻的政治氛圍下,林獻堂於1936年3月參加《台灣新民報》所組華南考察團,在上海接受華僑團體歡迎會時,發言稱林某「歸還祖國」等語。這絕非一時的失言,而是林獻堂潛藏於心中的祖國孺慕的真情流露!當然,這對日本殖民當局是難以容忍的,日人乃藉6月17日在台中舉辦「始政紀念日」遊園活動時,唆使日人賣間善兵衛毆打獻堂,此即轟動一時的「祖國事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灣全島狂歡沸騰奔放慶光復。1946年9月,林獻堂率「台灣光復致敬團」到大陸,進行謁拜中山陵、晉謁中央政府、祭拜黃陵等系列活動。期間,林獻堂表示「我們六百三十萬的台胞,雖然在日本壓迫之下,但沒有一天忘記祖國」,「應知台胞在過去五十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前赴後繼,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至於「二二八事件」打擊乙事,這可從兩個面向理解,就林獻堂個人而言,他並非「二二八」的直接受害者,且還因當時保護了嚴家淦和協助政府和平解決台中有功。但就整個社會而言,無可諱言,那是一次重大不利於省籍人士的悲劇事件,林獻堂自當有其感受。另據悉,林獻堂稱病出走日本,也包括渠不同意陳誠推動「三七五減租」的因素。
因此,無論主張是「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或「祖國事件」、或率「台灣光復致敬團」及其發言,貫穿林獻堂一生的就是中國民族主義。斯時,祖國遭日寇侵略五十年,燒殺蹂躪整整五十年,綜合國力積弱,全民族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文盲,落後慘狀今人難以想像,抗戰雖勝,卻無力平穩接收台灣,導致二二八事件及其後的獻堂自我放逐日本。即使寄居日本,林獻堂感傷「異國江山堪小住」,日本仍是異國。無可諱言,林獻堂晚年情境,那是我們民族在那個時代的悲歌。
日據時期林獻堂等一代台士,在日人鐵騎統治之下,期望他日中國能恢復國情,雄飛世界。回首往昔,六十年滄桑、六十年奮進,中華民族崛起,這是台灣人民的百年宿願。◆
社論
國際觀察
中國崛起
七七與抗戰勝利
兩岸問題
歷史與歷史教育
人物紀念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