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時期的教育思維

蔣欽堯
(海峽評論編委)


ECFA的特殊重要性

台海兩岸於2010年6月29日在大陸的重慶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大陸版本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台灣政府在介紹ECFA的網站指出了這項協議簽署的目的是,「要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http://www.ecfa.org.tw/)ECFA的簽訂,不僅讓兩岸間的經貿關係可以開始正常化,也為兩岸關係更進一步的和平發展提供了現實上的物質基礎。這項協議的簽署背景,說明了大陸已經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體,而且大陸雄厚的經濟實力使大陸願意而且也有能力讓利於台灣。相對於1894年間的中日戰爭,今天大陸的實力不但足以維護領土和主權的統一,也有相當的力量可以維護台灣島內人民的經濟生活。

環視四野,沒有任何的經濟體可以也願意讓利於台灣。ECFA的簽署說明了三個事實:第一、台灣和大陸間存在著特殊關係,這種關係不是國與國間錙銖必較的陌生人關係,這種關係更像是一方可以讓利於一方的手足特別關係;第二、就實質而言,大陸是鄰近台灣的最大經濟實體,台灣的經濟發展必須依賴與大陸的經貿往來,台灣的經濟在缺少大陸經濟體的提攜,將無法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甚至會往下沉淪;第三、相對於百年前的外強入侵、六十年前的國共內戰,台海兩岸的中國人已經逐漸願意承認兩岸間和平發展、共榮共存、休戚與共的重要,也認識到兩岸緊密的合作與發展不僅將給兩岸的中國人帶來更有保障的生活,也將為全體中國人帶來更有尊嚴的國際地位。

ECFA的簽訂對台灣而言是金融風暴後經濟起飛的關鍵,也是社會安定的重要支撐;沒有蓬勃的經濟活動,台灣的社會將充滿不斷的關廠和自殺事件,遍佈各地的失業、憤怒、不安,將嚴重衝擊政治與社會的安定。ECFA給台灣的社會帶來了安定的希望,讓滯銷的農產、魚產有了更寬廣的空間,也讓工具製造業者有了更多的生存機會,而隨著兩岸經濟架構的成型和更加深廣的合作,將會有更多的產業在下一波的經濟互動中得到更大的發展。台灣的ECFA網站指出,「中華經濟研究院以GTAP模型研究,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經濟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簽署後對台灣GDP、出進口、貿易條件、社會福利均呈現正成長,整體經濟成長率將增加1.65%-1.72%、總就業人數將增加25.7-26.3萬人,對總體經濟有明顯正面效益,全民皆可分享此經濟成長的果實,此外,簽署後對台灣的利益還包括: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吸引外人來台投資,有利台灣經濟結構轉型,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先合作夥伴及門戶,有助於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有助於中國大陸台商增加對台採購及產業競爭力,有關加速台灣發展成為產業運籌中心」〔http://www.ecfa.org.tw/ShowNotice.aspx?id=50&catalogue=ECFA〕

要從跟隨美日轉向兩岸相互扶持

ECFA的簽訂不但是兩岸間正式經濟合作的開啟,也是兩岸合作共同復興中華民族的開始。自二次大戰以來,台灣的經濟成就是在美日的作用下逐步發展;但是隨著日本經濟的泡沫化,與美國所引爆的全球經濟危機後,台灣經濟發展除了現有的基礎外,就必須依賴與大陸間的經濟合作,因此兩岸間的經濟活動勢必成為台灣最大的經濟活動。隨著最大經濟活動對象的轉變,台灣的視野沒有必要繼續局限於美日的框架,台灣的文化也必須重新將注目的焦點投射到對岸的崛起。在日據時代,台灣的漢文先生(私塾的老師)靠著從大陸上海各大書局發行的各種圖書努力地傳授中華文化的思想;今天在資訊普及快速的時代,兩岸更有能力強化文化的實力,將中華文化推下世界思想的高峰。ECFA把兩岸的經濟整合在一個框架之中,這種框架不是競爭式的零和框架,而是互為根本、共榮共利的框架。這個經濟框架是兩岸中國人經濟生活合作的正式開始,在這個共榮的經濟基礎上,可以為兩岸中華文化的興盛奠定堅強的物質基礎。

ECFA是兩岸間的大事,不但深刻地影響台灣的經濟,也將深遠地影響台灣社會未來的發展。隨著兩岸的緊密互動,ECFA將帶給台灣各個方面重大的影響,包括在農業、工業、商業、經濟、財政、內政、交通、國防、和教育等各個方面。為了因應ECFA所帶來的影響,為了讓ECFA所帶來的利益可以更加普及台灣各個階層,對於這些受到影響的層面,台灣政府必須加以正視並且做出適當的回應。在台灣的教育中,如果還是繼續把大陸視為另外一個國家,稱為中國,而把台灣視為一個新興的海洋國家;如果台灣政府還在繼續灌輸台灣的中國人,這些背祖棄宗的觀念,那麼台海兩岸將不存在特殊讓利的手足關係。一但兩岸成為各自陌生的國家,那麼對於各自領土範圍的主張將出現重大的爭議,而這樣的爭議就將成為全面戰爭的導火線。在後ECFA的時期,全面檢視台灣政府的教育思想,將被顛倒的是非重新導正過來,才能有益於兩岸的和平交流,有利於台灣的經濟活動,才能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台灣的民族思想綿延數百年,這股民族思想的主流不是荷蘭人、西班牙人的海洋文化,也不是日本菊花與劍的文化,而是兼容並存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表現不單是以血統為基準,而是以文化禮儀認同為基準;隨著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不斷發展,使民族認同的依據更加豐富,除了文化禮儀外,凡是參與中華文化圈生活的各族人民都是中華文化的實現者、繼承者和發揚者。中華文化的思想不只是漢民族的思想,也包含了各個民族的思想,這些民族基於歷史的關係血脈交錯,密不可分;而漢字只是用來表達思想,以及做為百姓日用的溝通工具。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民族思想,就是參與並進入中華文化圈的思想,這樣的觀念從明末、清帝國時期、一直到日據時代都未曾改變。因此台灣政府教育部所公佈的課程綱要中,要將台灣打造成為海洋國家,獨自開創海洋文明的觀念,絕對不是中華文化的思想,更不應該成為台灣民族思想教育課程的最高指導。

教育部對兩岸關係的輕視

在後ECFA時期,對台灣政府現有教育政策進行檢視,並做出正確的修訂才能讓ECFA所帶來的利益可以更加深廣和長久。台灣的教育政策可以從台灣教育部的網站中得到充分的資訊。這些資訊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是教育部所公告的政策方針,第二是影響全台灣學生教育內容的課程綱要。

在教育部「教育部99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9/06-教育部.DOC)中所標舉的十大目標和六大策略中,完全看不到任何關於兩岸關係的用語,倒是在六大策略中卻出現了「強調本土化,重視國際化」;所以教育部的思想中,只有本土和國際,沒有兩岸。而在年度施政目標的第四點中,教育部視為兩岸學術交流活動的開放只是「放寬陸生來台研修期限由4個月延長為1年」。如果教育部對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學生來台學術交流的期限,都一視同仁依照這個標準來實施,那教育部的規定雖不合情但也不算不合理,但是如果只對大陸學生採用這樣的期限,除非大陸學生是世界次等學生,否則教育部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在教育部這份28,000多字的報告中,看不到對於影響台灣最深遠,願意讓利於台灣的大陸,有任何的規劃和想法。而對於不可能實現海洋立國的海洋教育,教育部特別制定了「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要「一、培育台灣特色科研及產業潛力領域之實務性人才;二、培養海洋人文、法政、科學等跨領域專業人才;三、研發推廣海洋科學及海洋生物科學分級教材;四、推展海洋主題通識課程,提升學生對海洋領域知能;五、建構海洋相關資源平台與教學環境;六、開設海洋文化、生命科學及系統科學等導論課程,以培育未來教師具備海洋知能。」對於台灣而言,大陸一定比海洋更加重要,教育部應該將這些「海洋」的用語置換成「兩岸」才更符合台灣未來的發展。

獎學金寧與外人不給同胞

在教育部的「教育部100年度施政方針」(100年1月至12月)〔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contentsn=23762〕中,依然看不到對兩岸問題的任何關心。整個十一條施政方針倒是提到「十、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活動,鼓勵國外留學及研習,增進國際參與及志工服務,培育具全球視野學生,提升國家競爭力。十一、建構與國際接軌之優質學習環境。」教育部對本土與國際付出不少心力,但是對於影響本土、影響國際深遠的大陸卻視而不見。

在「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99至102年度)」〔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9/06-教育部%20(中程).DOC〕教育部說:「(1)設置台灣獎學金:97年度4部會共計核發90國1,356名,其中本部計552名。(2)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97年度計核發36國221名獎學金。(3)各校自設外國學生獎學金:由本部補助各大專院校及其附設華語文教學機構設置外國學生獎學金,97年度計補助我大學校院57所及其附設華語文中心13所。」教育部編列大筆獎學金給外國人,但是對於一水之隔,願意讓利於台灣的大陸同胞,卻抱持寧與外人不給家奴的心態,一毛不施。而在這份計畫中,教育部還提到鼓勵學生出國留學,教育部說:「(1)98年度公費留學考試預計錄取120人,提供每人每年約5萬美金之全額補助,年限3至4年;98年度留學獎學金甄試共錄取300人,提供每人每年1萬6千元美金之部分補助,年限2年。(2)以修讀學位或在學生短期研習方式:獎助國內大學校院選送優秀學生出國研修或海外專業實習計畫,學海飛颺、學海惜珠及學海築夢。「學海飛颺」計畫共補助計78校共1,129,500,000元;「學海惜珠」補助計89人共25,080,928元;「學海築夢」計畫補助計61校173案共47,474,118元。」這些十多億的留學補助計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不能到大陸以及港澳的學校進修。為了吸引外國學生來台,教育部還要「寬籌外國學生獎學金包括台灣獎學金、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及各校自設外國學生獎學金」。教育部如此善待外國人,但是對於海峽對岸的同胞,除了認為開放陸生來台研修期限由四個月到一年已經是德政外,不見教育部有任何作為。

讓利給台灣的中共是威脅

而在這份「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99至102年度)」中,教育部還要推動國防教育,「97年共實施985場次,98年預計實施1,650場次」。教育部說:國防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體國民應有衛國保鄉之愛國意識,尤其針對中共持續對我國的輿論、法律、心理等三戰攻勢及不放棄武力攻台,更應建立全體國民『全民國防』及培養『命運共同體』觀念,透過各級學校全民國防教育之推展,以強化愛鄉愛土及防衛國土安全的共識,亦體現出教育為最廉價之國防之映證。」

而在對於國際環境的分析中,教育部說:「在WTO之後國際商業貿易之開放、區域經濟合作共同體之成形、國際資訊之快速流通等現象,連帶影響教育不再局限於國內活動,而是變成國際人才市場,不僅國家整體教育體質必須『優化』以提升國際教育競爭力與吸引力,人才之培育更成為一場『創意』、『速度』和『品質』之國際競爭。」所以對教育部而言,台灣加入了WTO後,台灣就已經國際化了。但是如果WTO如此重要,那有了WTO台灣就可以高枕無憂,又何必簽署ECFA。教育部這種過時的幻想,以為有了WTO,台灣就可以告別中國,走向世界,不但不符合國家憲法的規範,更是井底觀天,完全看不到大陸的崛起,看不到中國人的驕傲。

後ECFA時期的新思維

在兩岸對峙時期,台灣的教育還是教導學生,我國的面積有1,112萬平方公里,而台灣是我國的一個部分。當兩岸的關係逐漸紓緩時,教育部的課綱卻在沒有經過國民大會決議,或者立法院通過的情況下,把我國的面積縮小很多,縮小成為海洋國家。台灣是一個海島,但台灣不是國家,今年各界正在籌畫中華民國建國100週年的慶祝活動,而不是台灣建國100週年;如果台灣是一個國家,那金門馬祖又該何去何從?

在後ECFA時期,大陸的經濟、軍事實力,以及整體的國家力量可望大幅提升,在兩岸關係緊密發展互惠互利下,台灣的教育是要繼續進行愚民政策,對大陸的發展視而不見,對中華民族的復興置身事外,還是應該懸崖勒馬,撥亂反正,努力共創中國人的驕傲。台灣的未來以及中華民族的未來就有待明智的教育領導人來做出正確的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