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側記
裴高才
(荊楚網通訊員)
胡秋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側記
裴高才
(荊楚網通訊員)
百年老校,國學飄香。
6月16~17日,筆者與來自台海兩岸以及美國的舊友新知相聚在武漢珞珈山麓,品粽子,憶文壇百年巨人——「紀念胡秋原先生誕辰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
胡秋原是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學者、作家和出版家,生平著作等身,達100餘種3,000多萬字。筆者首次認識胡先生,是1988年深秋,他衝破重重阻撓首訪大陸之時。
湖北黃陂是理學(新儒學)文化、木蘭文化與辛亥首義文化的發祥地。胡秋原的從學之路,就是從這裡出發的。他於1910年端午節出生於木蘭故里——湖北黃陂木蘭山下,譜名業崇。他自幼崇尚木蘭精神,曾師從人稱「閩八爺」的拳師,練習木蘭拳。這也許是他後來單刀赴會,舌戰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衝破台灣當局重重阻撓,首訪大陸……的精忠報國精神的原動力之一。
我是以胡秋原先生的家鄉人與《胡秋原全傳》作者身份與會的。早在2003年,我曾與武行大學聯繫過召開胡秋原學術研討會事宜,但因武大沒有研究胡秋原的中心學者而未果。此次研討會之所以選擇武漢大學,是因為這裡既是胡先生的母校,也是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始發站。
研討會由武大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先生主持,著名哲學家、武大前校長陶德麟教授撥冗光臨並致辭。陶先生曾為拙作《田長霖傳奇》作序,胡先生題詞。拙作《胡秋原全傳》付梓,陶老又題錄當年接待胡秋原先生之《贈胡秋原先生》一律相賀。詩云:
一水盈盈怨逝波,離時苦比聚時多。炎黃余烈千秋史,華夏新功兩岸歌。為有襟懷昭皎月,敢傾肝膽啟先河。風塵萬里非虛擲,指日同揮禦侮戈。
我與郭先生相交,也是因學結緣。那是2004年,我陪同旅美學者、程頤的第二十九世孫程德祥、司馬黛蘭伉儷訪問武大,聯繫紀念程頤逝世900週年活動事宜,只是因故未果。後來,拙作《理學雙鳳.程顥程頤》付梓前,也承蒙先生審定。
在當天主題報告會上,我們親耳聆聽了著名學者馮天瑜、毛磊的學術報告。馮、毛二公,我們曾在多次研討會相聚,馮先生今年初曾對筆者主創的《首義百人傳》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並贈送了其巨著《武昌辛亥首義史》,獲益匪淺。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國際漢字研究會會長李敏生教授,台灣知名學者尉天驄、劉源俊、姜新立等教授,雖然我們在書中神交已久,但卻是首次蒙面。此次通過零距離傾聽他們以親歷、親見、親聞者的身份暢談胡先生以學問探求中國問題的艱難之路,感人至深。尉天驄先生談到胡秋原晚年的憂國憂民,說到激動處,不是一骨碌站起來,就是語音哽咽,或是忘記了時間……
聽李敏生先生演講胡秋原對漢字的貢獻時,忽然想起了當年李先生策劃的《中華心.胡秋原政治文藝哲學文選》,在大陸首次出版後的情景。當時,筆者在《團結報》上發表了一篇閱讀該書的讀後感《愛心.憂心.誠心》,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教授專門將樣報傳真到台灣,胡先生收到後即回電致謝。此次我們面對面交流之後,即是文人見面一本書,相互贈送了《趙樸初嘉言錄》與《胡秋原全傳》。
與會的胡先生親屬,有自美國趕來的胡采禾、羅竹安母女,胡蜀山、徐兆光伉儷,還有多年的老朋友胡念蘇、胡武蘇兄弟。他們共同回顧了老先生撰文、老夫人搞發行,文友寫稿不支稿酬,同舟共濟,支撐《中華雜誌》走過30年歷程,真可謂一路風雨一路情。
末了,我們相約在木蘭山再見。
〔轉載http://news.sina.com.cn/c/2010-06-21/103217685431s.shtml〕◆
社論
國際觀察
中國崛起
七七與抗戰勝利
兩岸問題
歷史與歷史教育
人物紀念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