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崛起的動力之一 ── 教育與人才

兩岸合璧.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
陳欽銘
(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 )


(一)

2010年1月2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美國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提出重振經濟方案,要在五年內把出口增加一倍,且強調:「美國絕不做第二名」,「為什麼歐洲或中國有最快的火車,有新的乾淨能源產品,而美國沒有!」又云:「如今情勢惡化至此,我只問一句,我們還要等多久?中國不等、德國不等、印度也不等……他們重視數學與科學課程,他們不要做第二名……我不接受美國變成第二名!」

「絕不做第二名」有二個含意:一我美國今日還是老大。二有人快搶在我之前,爭奪老大,我快要落後為第二名或第三名了。

六、七十年來,美國──這個地球級的山大王,用所謂的「民主」、「人權」、「自由」、「美國國家利益」……鞭撻天下,坐擁皋比,呼風喚雨,睥睨一切,誰敢說不?

如果說有,那是上世紀四○年代在延安山窪裡的那個天罡星第一個說:「所有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那時所謂的反動派當然指美國、日本、德國這些「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及其走狗、嘍囉、馬前卒。歷史演變,果然!美國始挫於韓戰,再敗於越戰,三困於伊拉克,四陷於阿富汗。如今債台高築,國債累計已近十三兆美元;失業率百分之十以上,全國超過二百萬人待業;全國十分之一人口,超過二千萬人,靠政府發給的食物券維生;金融海嘯,淒風苦雨,至今尚未走出谷底;2010財年預算赤字是一兆三千五百億美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9.2%。

(二)

2009年11月,歐巴馬訪問北京,參加胡歐會。美國時代雜誌特奉上歐巴馬宜向中國借鏡的五項成功之道一文,以作建言。略云:(1)中國勇往直前,目標遠大:中國充滿「向前衝」的動力,到處在施工,包括一萬六千公里的高速鐵路網。美國則否,近十年來美國基礎建設投資大減,7,700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中僅1,440億美元用於投資基礎建設。相形之下,中國人民幣四兆(5,850億美元)刺激方案,二年內有半數經費投入基礎建設。(2)中國重視教育,向下扎根:中國數十年來大力投資教育,識字率達90%,比美國86%還要高。最近並全力推動科學、數學、英語教育,要求小學數學和科學教師需有相關學位,而美國八年級數學教師中,有數學學位者不及一半,而且中國學生作功課時間是美國的兩倍,甚至小學生週末也去補習數學。未來中國不僅提供「廉價勞工」,也提供「聰明勞工」。

其他三項是:(1)中國人重視孝道,照護老人:中國兒女把父母送入老人院視為恥辱,而美國2007年老年人有3,860萬人,2030年將增至7,150萬人,安養院將嚴重不足。(2)中國人賺多花少,有儲蓄習慣,美國人習慣於寅吃卯糧。金融海嘯,美國家庭儲蓄率雖由4%增至6%,但中國家庭則是20%。美國有1.4兆美元預算赤字,中國則有2.1兆美元外匯存底。(3)當局的高瞻遠矚,造福後代〔略〕。

中國傳統文化本來就十分重視優良的教育與人才的培養,所謂:「良師興國」,「中興以人才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崇教育以培國本」。教育是國家總體國力的成就與表現,也是人力培育的主要來源,人才興衰,決定國家的興盛與衰亡。西諺云:「知識即權力」,美國資深外交官傅立民(Charles Freeman):「挖腦力比挖石油重要」。當代中國的崛起,最重要的動力之一,是在此科學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國教育事業迅速發展,人才隊伍不斷擴大所致。

(三)

十多年前台灣名學者侯立朝先生旅居上海,寫了一篇報導回台,說:當今中國據統計,從事自然科學工作的工程師、科研人員、技術工作人員共有三千多萬人,從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音樂、體育工作的人員有五千萬人,黨員六千萬人。

當時筆者半信半疑。1999年10月北京舉辦「建國五十年成績展」,筆者有幸入內參觀,展覽室分別由三直轄市、28省區及中央各直屬機關主持,每直轄市和省區在統計上首先列出我市我省各有多少人是從事自然科學工作的工程師、科研人員或技術工作人員,計北京市120萬人、上海市110萬人、福建省100多萬人、江西省90多萬人……總計,果然超過三千多萬人。大陸所有工作人員均以職等核發工資,縱使廚師、演員、車工,都有級別之分,故在統計上是十分確實的。

2003年12月,曾派駐中國的傅立民在華府參加中國問題討論會,舉出:美國每年工程科技畢業生有六萬人,日本七萬人,中國三十二萬五千人,即美日相加,尚不及中國之半。

2009年10月10日,保羅.克魯曼專欄,題曰《忽視教育,美國偉大地位倒退》。內云:「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字解釋美國的經濟成就,那就是education(教育)。十九世紀美國率先普及基礎教育,二十世紀初的高中革命,帶領美國進入全新境界。二戰結束後,美國在高等教育領域建立主導地位,但彼一時也……美國是大學教育的偉大國度,獨特處在於普羅大眾也可接受高等教育。但近來美國年輕人從大學畢業的可能已不如很多國家。事實上,美國下一代大學畢業率已低於所有先進國家」。

2010年5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北京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與中國達成協議,美國將在未來輸送多達十萬名學生前往中國學習。

(四)

回溯中國現代教育,殆開始於「維新變法」。1895年馬關割台消息傳出,康有為率進京科考的各省舉人,在天安門前向滿清皇帝「公車上書」,除要求「誅奸相,絕和議」外,並要求「變通新法」。

「變通新法」的基礎在教育,因:「今地球既辟,輪路四通,外侮交侵,閉關未得,則萬國所學,皆宜講求……嘗考泰西之所富強,不在炮械軍器,而在窮理勸學」。故今應「令各省州縣開藝學書院,凡天文、地礦、醫律、光重、化電、機器、武備、駕駛,分立學堂,而測量、圖繪、語言、文字皆學之,選學童十五歲以上入堂學習」。

梁啟超名言:「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以後始也」(戊戌政變記)。

「公車上書」後,有「康梁變法」及「戊戌政變」。1898年3月,張之洞撰成「勸學篇」。六月,旨頒「勸學篇」於各省。在「勸學篇」中,大倡「新學」,當時為平息爭議,張主張:「中學為內容,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即所謂「中體西用」,這是中國現代教育的濫觴。

自1928年北伐完成以後,國民政府雖與一些有野心的軍人、中共及日本帝國主義之間,衝突依舊持續,但至1937年全國抗戰全面爆發之前,衝突大體是局部的,所以國民政府也能把一部分精力用於國家建設上,此所謂「黃金十年」。

此十年中,在學校制度上,國民政府因襲北洋政府時代所採行的美國制,即小學6年,初、高中各三年的「六三三學制」。

據1933年鑒,當時全國大專學校共111所,(上海占22所,北平占10所,陝西、貴州0所)。中等教育方面,上海每萬人中213人有受學機會,陝西、貴州、甘肅等省,每萬人不到四人。中小學教育法規到1933年才完成。大學組織法有關細節及課程法規到1934年才完成公佈實施。

1933年全國大學教職員共7,075人,學生總數46,758人。1936年全國中等學校總數,高初中合計2,042所,師範1,211所,職業學校370所,學生總數共計547,207人。

1934年全國幼稚園及小學共260,665校,其中公立占214,017校,私立占46,648校。內完全小學22,726校,簡易小學5,754校,短期小學2,640校。

1930年山西省學齡兒童就學率約76.8%,東三省35.5%,浙江32.6%,河北29.5%,江蘇25.5%,廣西、陝西、湖南、雲南、四川、甘肅在15%到20%之間,福建、河南、廣東約10%到20%,安徽10%,貴州8%,江西7.2%,湖北5.1%。

及至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中國歷經八年抗戰及三年內戰,人民的生命及財產損失實無法計算。據史學者唐德剛先生統計,中國自1927年所謂「清黨」開始,至1949年國民黨退出大陸止,中國人民非自然死亡,包括戰死、炸死、疫死、傷死、餓死、凍死、刑殺而死者,計五千萬人以上。教育之落後及人才的凋零,更無庸論矣。1949年據大陸統計資訊:當年文化教育方面,小學入學率只有20%,成人文盲80%,中等學生只有126萬人,高等學校學生只有117,000多人,研究生只有609人,印刷企業只有211家,全年報刊用紙只有20萬令,報紙只有315家,圖書總印數只有105,000,000冊,報紙印發數只有400,001,200份。所謂「一窮二白」,信也。台灣軍中作家張拓蕪先生在《代馬輸卒手記》中說:他當兵時,「一個連三百多人,只有三個半的官兵識字,他是其中的半個人」。

(五)

2009年10月,新中國建國60週年,北京照例也舉辦「建國六十週年成績展」,筆者現場手抄資料如下:

(1)SCI(科學論文引文索引)、EI(工程論文索引)、STP(科技會議錄索引)三系統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總量為:

1987年9,017篇

1990年13,352篇

2000年49,678篇

2005年153,374篇

2007年207,865篇

(2)2008年全國研究院所3,775個,研究實驗基地2,020個,國家實驗室(籌建中)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58個,全國研發人員達200萬人,科學家、工程師150萬人。

(3)2008年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共4,505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250萬人,黨政人才625萬人,高技能人才2,239萬人,農村實用人才793萬人。

(4)2007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1,908所,較1978年增加1,310所,特殊教育學校(如地質、財稅等)1,618所,較1978年增加1,326所。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021萬人,畢業生512萬人,研究生176萬人。2008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46,000人,在學研究生1,283,000人,畢業生345,000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77,000人,在校生2,021萬人,畢業生512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10萬人,在校生20,563,000人,畢業生512萬人。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37萬人,在校生2,476萬人,畢業生836萬人。

(5)1949年中國全國博物館只有21個,公共圖書館55個,文化館896個。2008年全國博物館1,893個,公共圖書館2,820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18個,文化站37,938個。

(6)2008年全國圖書種類出版者275,668種,報紙1,943種,期刊9,549種,全國出版發行圖書共6,936,000,000多冊,報紙44,292,000,000份,期刊3,150,000,000多冊。

(7)全國文盲由1949年80%,至2008年有文化之青壯年90%以上,文盲率降低至4%以下。2008年全國共有2,072萬人取得各級教師資格。2008年佔全國人口99.3%地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98%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

(8)少數民族科技人才也不斷培育出,今日中國科學院屬少數民族院士共有11人,中國工程院屬少數民族院士共14人。

(9)自1979年至2008年,中國共有570多部影片在國際影展中獲得800多項獎項。2007年城市電影院線共有34條,主流影院1,500家,銀幕4,394塊。農村數字電影線188條,電影放映隊二萬多支。

(六)

印度自1991年放棄甘地及尼赫魯以來倡導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而改採市場經濟後,雖亦列入金磚四國,但其成績遠遠落後於中國,何故?著名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Amartya Sen在比較中國與印度在經濟改革時期,中國相對較為成功的發展後,指出:「中國在毛澤東時代所進行的土地改革,消除了中國現代化路上的重要障礙。毛澤東時期所推廣的掃盲運動、普通教育及建立全國範圍內的合作醫療制度,在中國1979年市場經濟改革的轉軌中被有效地運用和整合到市場的發展中去,意外地成為中國迅猛現代化的強大推動力。而印度在1991年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有一半的民眾既不能讀,也不能寫,其衛生醫療條件也遠遠落後於中國,無法為市場經濟提供合格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這是印度現代化道路上主要的攔路虎。」

中國何以能在短短的六十年的奮鬥中崛起?其原動力何在?於茲可知了。湖南人常說:「唯楚有材,於斯為盛」,今日的中國人可說:「唯中國有材,於斯為盛」!

(七)

台灣在教育與人才的培養方面,六十年來表現也不差。從過去到現在,台灣常以「優質人才」自負,創造「台灣奇跡」時代如此,當今全球半導體產業稱雄的時代也如此。台灣在上世紀七○年代經濟極為窘困時代就延長了九年義務教育,如今私立高中高職常招不到學生。

今日台灣公私立大專院校已超過150個,2008年指考報名人數共計93,681人,落榜者僅2,432人,錄取率97.1%。最低錄取總分只有7.69分(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系),或13.94分(開南大學銀髮健康促進系),或17.4分(華梵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由於考生逐年減少,且招生管道多,大學許多院系缺額暴增,未足額錄取院系竟高達22校,105系,缺額超過4,788名,招生錄取報到者常為0至1人。

此乃過去二十年獨台、台獨執政時代,教改荒腔走板所造成的惡果。中小學生一樣辛苦,數十萬大學畢業生滿街走卻找不到工作,碩士、博士亦然。德國社會學家考夫曼(F. . Kaufmann)名言:「教育與醫療是公共產品,國家應通過社會投入,建立普遍的社會安全網和大眾普及教育,保障絕大多數人的教育與健康,在這個基礎上可運用市場機制建立一部分私立學校與醫院,不過這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教育產業化和醫療私營化絕對會帶來災難,其後果往往要到十年、二十年就顯現出來。」這便是台灣對教育的低投資、私立學校寬鬆升格的便宜手法,無宏觀、亦無調控所造成的惡果,正如考夫曼所言。

雖然如此,2008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不分領域),前500大排名,台灣入列者有5校(台大、成大、清大、交大及陽明大學)。在分領域排名方面,台灣有8校在工學領域入列,4校在理學領域入列,2校在農學領域入列,2校在臨床醫學領域入列,成績斐然。

2008年7月,台灣中央研究院第27屆院士選舉,新增者,數理科學組8人,生命科學組7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4人。今日中央研究院院士中,數理科學組計有105人(島內23人,島外74人,大陸7人,包括楊振寧、朱經武等);生命科學組總計有83人(島內32人,島外49人,大陸2人,包括貝時璋、徐立之等);人文及社會科學系組總計60人(島內28人,島外28人,大陸4人,包括金耀基、王士元等)。

(八)

中國的崛起,何時會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聯合國亞太經濟暨社委會公佈報告,指出2010年中國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5月9日《聯合報》)

中國何時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答案有五:(1)李光耀說:亞太地區可能等到30年或50年後才會進入「後美國時代」。即使30年後中國GDP超越美國,但人均GDP還是很低。(2)林毅夫預測:中國經濟2025年就能超越美國。(2010年1月12日《聯合報》)(3)日本內閣府發表最新「世界經濟潮流」報告,估算中國2009年GDP在全球占比為8.3%,到2030年時將成長至23.9%,成為相當於日本四倍的經濟大國,且將取代美國成為GDP比重占世界第一國家。(4)美國民調,相信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占41%,40%認為是美國的,在外交議題上認為中國將主導全球者占43%,相信還是由美國繼續主導者占38%。(2010年2月27日《聯合報》)(5)哈佛大學講座教授費格森(Niall Ferguson)撰文:美利堅帝國(the American empire)很可能會突然地、毫無預警地衰敗。(2010年3月14日《聯合報》)

上述評估皆在兩岸ECFA簽訂之前,ECFA之後必有變化,ECFA的簽訂,開啟海峽兩岸新紀元,兩岸一加一必大於二,此一大事順天理而應人心,故佳評如潮。如哈佛大學名教授麥克波特云:「ECFA是台灣唯一選項;兩岸關係已到開拓新里程碑的時刻」。美國MIT名教授葉斯特.梭羅云:「ECFA著眼全球,兩岸受惠,台灣比日本、韓國更有創新力,應善用此優勢」。全球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云:「ECFA是精心調創的維他命,可為台灣補經濟,能讓台灣繼續成功,善用ECFA、營所稅、大三通,三重優勢,搶攻中國市場」。美國政府主動發表聲明:「美國歡迎兩岸簽訂ECFA,增加對話與互動。美國感到鼓舞,美國希望這樣的關係能夠繼續擴大與發展,ECFA可增進亞洲及東南亞的穩定」(見2010年7月7日《聯合報》)

當然,這也是台灣孤兒走向母親,台獨夢破,台獨醜態畢露之日。中國崛起,兩岸合璧,兩岸同登上世界第一經濟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