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戰略注定中美摩擦不斷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1989年弗朗西斯.福田在《歷史的終結》一文中認為,冷戰的終結顯示西方的自由民主戰勝了共產主義。一年後查爾斯.克勞坦馬爾(Charles Krauthammer)在《單極時刻》一文中強調,冷戰結束後,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領導人可以毫不猶豫地使用這種實力領導單極世界,毫不客氣地制定世界規則,並且隨時準備加以執行。過去20年來,華盛頓的決策者基本上就是執行這種大戰略。

為了達成這個戰略目標,華盛頓有時執行著重單邊行動的新保守主義,有時執行強調多邊的自由帝國主義,或兩者並行不悖。

新保守主義者認為美國如此強大,因此可以依賴強大的武力統治和改變世界,多邊的國際機構和傳統的盟友反而綁手綁腳。他們認為傳播民主體制是一項相對簡單的工作,關鍵是除掉「暴虐的統治者」。「布希主義」就是新保守主義的典型代表。

自由帝國主義者並不是吝於使用武力來改變目標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狀況,而是他們不像新保守主義者那樣自信單單使用武力就能達成目標。因此,自由帝國主義者不喜歡赤裸裸地使用武力,而總是拉攏盟友或借用國際機構的名義加以掩飾。雖然自由帝國主義者認為「民主體制」具有廣泛的吸引力,但是他們不像新保守主義者對輸出「民主體制」那樣樂觀。克林頓政府就是自由帝國主義的典型代表。

自蘇聯解體後,正在崛起的中國取而代之成為美國的頭號假想敵。但是中國既不是阿富汗也不是伊拉克,新保守主義那一套根本不適用於中國,而自由帝國主義的那一套對中國也無能為力。美國政治菁英認為,自尼克松以來的歷屆美國政府都假定只要將中國納入國際體系,就能改變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狀況,也就是借此「和平演變」中國。但是中國藉著全球化的機遇使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5倍,人均收入增加10倍。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不再是被動的僅是國際規則的服從者,而是日益自信在國際社會主動爭取話語權。美國經常假借人權問題,鼓吹不干涉內政原則已經過時,並提倡「有限主權論」,但中國堅決主張主權獨立自主。

既然以上兩個大戰略不是不適用就是收效甚微,新現實主義者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謝莫爾(John J. Mearsheimer)於是提出了「海外制衡」的第三種戰略。

米爾謝莫爾教授認為以上兩種戰略都是主張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統治全世界,這給美國帶來災難,尤其是新保守主義的單邊行動,使美國經常處於戰爭狀態中,自1989年以來,美國每三年就有兩年處於戰爭狀態中。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耗費超過一兆美元,仍然看不到盡頭。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美國介入全世界發展中國家超過35次,其中只有3%是成功的。「海外制衡」戰略認為全球只有歐洲、東北亞和波斯灣三個區域對美國具有重要戰略價值,也只有這三個區域值得美國派兵干涉。美國在這三個區域的主要目標是確定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這些地區崛起成為區域霸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是依靠地區各國對抗可能崛起的區域霸權,如果地區各國無法做到,美國就必須從海外派兵介入,但一旦潛在的區域霸權受到控制,美國就立即撤離。

米爾謝莫爾指出,如果中國今後30年的經濟保持過去30年的成長勢頭,中國很可能將經濟力量轉變為軍事實力,並且嘗試像美國統治西半球那樣,統治亞洲。沒有一個美國領導人能夠接受這種結果,這就是表示華盛頓將想盡辦法圍堵北京,使中國不會成為區域霸權。為此,美國可能會設法組成包括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新加坡和越南以及其他國家在內的制衡中國聯盟。當然美國在其中仍然要發揮關鍵作用,因為亞洲鄰國沒有足夠的力量完成這個任務,而美國不再被不必要的外交干涉削弱就更能夠阻止中國的「野心」。

「海外制衡」主要依靠空軍和海軍來遏制中國的崛起,因此,必須降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規模,國防預算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最近美、日、韓進行的軍事演習,或許就是這個戰略的具體表現。美國大戰略注定中美摩擦不斷,但兩國要撕破臉打一仗絕對不可想像。因此,還是那句老話:中美關係好好不到那裡去,壞壞不到那裡去,斗而不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