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社會教科書與一個中國

蔣欽堯
(海峽評論編委)


雞同鴨講的一個中國原則

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進行協議的基礎,但是一個中國原則的意涵卻往往隨著兩岸不同的立場而出現雞同鴨講的各表內容。這種分歧就出現在國中社會科教科書中。大陸所認為的一個中國原則,可以簡單地說: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但是在台灣的教科書中,卻說「海南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崇明島位於長江口,為中國第二大島嶼。」(康軒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一單元「地理」,第21頁);這裡的中國不包含台灣。

台灣國中社會科教科書在一個課程綱要的規範下,有康軒、翰林以及南一等三家主要出版社,這些教科書對於兩岸的情勢,大致都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這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並不是中華民國。雖然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不承認兩岸主權的分離,也無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事實,而是簡單地把兩岸分成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並進而由這樣的憲法在立法院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但是三家主要書商的教科書中都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時並存,在課文中常以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形式出現。

在介紹國體與政體時,南一的課本說:「民主共和國:美國、中華民國;獨裁共和國: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一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主題三「公民」,第151頁)康軒課本說:「國家的型態:民主共和國(例如:美國、法國、中華民國),獨裁共和國(例如:北韓、古巴、中華人民共和國)」(康軒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三單元「公民」,第144頁)翰林課本說:「政體:是指國家的統治方式。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權力來自於人民,並受到民意的監督,稱為『民主政體』,如我國、美國;國家的統治權若是掌握在一人或少數人手中, 不受民意的監督, 稱為『獨裁政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緬甸、朝鮮人民共和國(北韓)。」(翰林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三篇「公民」,第139頁)

大陸地區人民不是我國人民

把兩岸看成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觀點,不僅是台灣主要在野黨的主張,也符合國中社會科的課程綱要,而這樣的觀點還出現在中華民國總統府的網站上。在建國百年後,進到總統府的網站,點選「中華民國簡介」,再點選「國情簡介」,在其中的「土地與人民」項目中,就介紹:「截至99年6月底,我國的總人口數為2,314萬人,大部分集中在都市,佔全國總人口70.13%。」(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9867&ctNode=2837)所以中華民國的人口總數就是2,300多萬人,不論對岸有多少人,他們通通不是我們的國人。而土地方面則為:「中華民國創建於西元1912年,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轄有台灣、澎湖、金門、馬祖、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3萬6,191.47平方公里。」

這樣的說法在康軒版的國中教科書中就成為:「我國目前約有2,300萬人民,居住在台、澎、金、馬等地區約36,000平方公里的領土上,由中華民國政府推行國家事務,全體人民共享主權,具備國家組成的四個要素。然而,由於歷史因素與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我國人民在國家認同上仍有許多歧見。對於各種不同的意見,大家應該抱持尊重的態度,共同謀求國家的發展共識。」(康軒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三單元「公民」,第142-3頁)在這樣的課文指導下,因為我國已經具備了構成國家的四個要素:領土、人民、主權和政府,所以我國就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國家,但是對岸的人民和這個國家無關,因為我國的人口只有2,300多萬。

這樣的說法在南一版的社會教科書中則是:「目前我國約有2,300萬『人民』」,居住在台、澎、金、馬等36,000餘平方公里的『領土』上,『主權』屬於全體國民,並由『政府』推行政務,為一個完整的國家。由於歷史因素與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導致民眾在國家認同上產生許多歧見。對於各種不同的意見,我們都應該抱持尊重的態度,謀求國家發展的共識。」(南一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主題三「公民」,第148頁)

而翰林版的社會科教科書也是:「目前我國共有2,300萬人民,居住在台、澎、金、馬等土地上,由全體國民行使主權,中央及地方政府負責推行政務。由於歷史因素與政治現實,使得我國人民對於國家認同等方面的議題,產生意見上的不一致。但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彼此是生命共同體,即使意見不同,也應互相尊重,理性的謀求解決之道,為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共同努力。」(翰林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三篇「公民」,第136頁)

在一個共同的社會科課程綱要下的三種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我國人口只有2,300多萬人,而且還認為我國人民在國家認同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雖然教科書中沒有指出國家認同的方向,但是依據教科書(也就是課本)的說法,我國人口只能是2,300多萬人,我們所能認同的國家應該就是這2,300多萬人所構成的國家;以此推論,大陸人就是中國人,中國是外國,我國自然不是中國。所以在2010年10月24日的東京影展上,中國代表團堅稱他們是中國大陸團,而我們是中國台灣團,只要受過台灣的國中教育,就無法認同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對等而且同屬一個中國的說法。

雖然《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的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還是把大陸地區人民視為中華民國憲法所規範的對象,但是國中的教科書以及中華民國的總統府網站(這個網站是連接到新聞局的網頁)已經跳過冗長的修憲程序,直接把大陸地區人民排除到我國的範圍外,把大陸人視為外國人了。

教科書中的「一個中國」

現行國中教科書是依照「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見教育部國教司網頁)編寫。在綱要中,要求「教科書出版公司應依據能力指標、基本內容及其年級劃分編輯教科書與申請審定,審定機關亦應據以審查」。所以如果課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把大陸視為中華民國的非自由地區,教科書就不能出現一邊一國,台灣不是中國。而如果課綱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中的「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納入課綱,儘管兩岸互不管轄,但是兩岸的主權就沒有分裂,兩岸只能是一個國家,而不是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台。

在92課綱,以及即將實施的97課綱(民國100年實施)中,對於有關「台灣的國際地位」都提到:「1.國際社會的組成說明國家乃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2.國際社會上通稱我國為台灣說明國際社會上將我國通稱為台灣的事實,例如台灣產品外銷國外時註明『Made in Taiwan』、美國所制定的法律稱台灣關係法。3.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的現狀說明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並要求其他國家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以致除在邦交國外,無法使用『中華民國』名稱參與,甚或不能參與國際活動的現狀,並強調爭取國際承認的重要性。」

所以按照這樣的課綱,如果教科書的編者不把兩岸看待成為兩個不同的國家,不強調中國這個國家對我們這個國家的打壓,似乎就很難通過依照課綱而進行的審查。依照課綱,中國只有一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不是中國。依照課綱所主張的國際事實,我國的名稱應該是台灣。教科書中的課文,是每一年幾十萬個學生所必須認真學習的教材。在教科書不支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一中原則」下,授課的老師,或者準備考試的學生,一旦碰上了兩岸的問題,就不能不把一中一台視為考試的標準答案,這種標準答案下的一個中國,就只剩下海峽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台灣省漸漸不屬於中國

在康軒文教事業94年版的社會教科書中,對於行政區劃的介紹是:「民國38年以後,中國分裂成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宣稱繼承中國固有疆域,但兩個政權實際分治台灣海峽兩岸地區,互不統轄。中華民國將疆域劃分為35個省、14個直轄市、一個海南特別行政區及蒙古、西藏兩地方,目前僅實際治理台、澎、金、馬等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級行政區包含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共設有23個省,但目前未治理台灣省。」(康軒94年版國中社會乙版第三冊第一章「地理」,第53-54頁)而依照課文中「中國省級行政單位及其簡稱一覽表」的內容,中國的23省包含了台灣省。(同上,第55頁)

但是到了99年,康軒的課本刪除了原來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只剩下:「中國分四級行政區,其中省級行政區共計33個,包括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康軒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一單元「地理」,第10頁)這樣的行政區劃把原來包含台灣在內總共二十三省的中國,改為不含台灣而只剩22省的中國。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網站上,至今仍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但是在康軒的教科書中,台灣已經不是中國的一省。

南一的教科書也主張:「中國的行政區共有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與2個特別行政區(圖1-1-7)。」( 南一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主題一「地理」,第12頁)而在翰林的「中國省級行政區表」中,中國也只有22省(翰林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一篇「地理」,第10頁),在附錄三(中國行政區表)中,也未將台灣省納入。(同上,第192頁)

而在有關中國的民族數量方面,康軒的課本說:「中國是多元民族的國家,共有55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是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2%,另外54個少數民族約占8%,當中人數最多的是壯族。」(康軒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一單元「地理」,第39頁)對於中國民族數的問題,在康軒出版社的網站中的「教材服務/教材Q&A」,出現這樣的提問:「貴公司國二上社會第50頁寫明55族(含漢族)〔作者按:94年版的教科書是在第50頁,99年版是在第39頁〕,可是中共介紹有56族(含漢族)。怎麼一回事呢?」而康軒的解釋是「中共的56族中,多出來的一族是〔高山族〕,也就是中共所定義的〔台灣原住民〕」(http://www.945enet.com.tw/Main/JuniorHighSchool.asp?UBC=SO&UCCG=A&UCC=01&FILEID=820)所以雖然中共認為台灣的原住民是屬於中國的民族之一,但是台灣教科書的編者還是主張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台灣,而不屬於中國;如果台灣屬於中國,台灣的原住民當然是中國的民族,但是如果台灣不屬於中國,台灣的原住民就不可能是中國的民族。

中國民族的數量在翰林的課本中也還是:「中國人口由55個民族所組成,其中人數最多的漢族約佔人口的91.5%。少數民族中以壯族人數最多,約佔人口的1.3%。(翰林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第一篇「地理」,第38頁)而南一課本的說法則是:「中國的民族組成多元,以漢族的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90%以上,漢族以外的五十多個民族稱為少數民族。」(南一99年版國中8年級社會第3冊主題一「地理」,第45頁)

國語改華語,不如國語改台語

教育部國教司網站上的「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語文領域的國語文綱要「修正對照表」說明中的第17點,繼續提到「有鑒於原條文的用語不一致情形相當多,希望本諸語言發展的現實,與學術專業的考量尋求用語的一致,如『中國文字』改稱『漢字』;『國語文』、『中文』均改稱『華語文』,亦可分開使用為『華語』、『華文』;『古今中外及鄉土(台灣)文學』均改為『國內外具代表的文學』等。」

雖然謝大寧教授認為總統府的立場是反對用華語文來代替國語文(《海峽評論》239期),但是在教育部的課綱內文的敘述用詞中,已經找不到國語文了。整份課綱中只出現兩次「國語文」,一次出現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的括弧中,一次是在課程目標表格的項目欄位裡。整份課綱,沒有任何「中國」、「中華」、「中文」的用語。

雖然國教司的課程綱要很努力地進行去中國化,也加入「海洋議題」以提倡「海洋立國」來取代大陸議題或者兩岸議題,也加入「人權議題」做為批判中華人民共和國獨裁政權的思想武器;但是如果國教司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中的「國語文」直接改成「台語文」,也許更能呼應社會課綱和社會課本的思維;畢竟「華語文」還是「中華語文」,還是「中國」的思維。當國中的社會教科書已經把大陸人民視為外國人,把台灣省從中國的版圖中移開,也許「國語文」變「華語文」再變成「台語文」,也指日可待了。◆